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每件事物皆可用來修行

  每件事物皆可用來修行

  若我們如實覺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麼它們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們無法如實覺知它們,就會否定它們,宣稱不想見色或聞聲,因爲我們會受到幹擾。若切斷了這些因緣,我們要憑借什麼進行思維呢?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防護,防護即是戒。有防護感官的戒--眼、耳、鼻、舌、身、意--這些都是我們的戒和定。

  想想舍利弗的故事。在他成爲比丘之前,有次看見馬勝(Assaji,音譯爲阿說示,五比丘之一)長老正在托缽,心想:"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著整潔,威儀莊嚴。"舍利弗受到鼓舞,趨上前去致敬並問道:"抱歉,長者!請問你是誰?"

  "我是一位沙門。"

  "你的老師是誰?"

  "我的老師是喬達摩尊者。"

  "喬達摩尊者教導什麼?"

  "他教導一切事物都從因緣生,當因緣滅時,就隨之息滅。"

  當舍利弗問法時,馬勝比丘給了他這簡短的關于因果的解釋。"諸法因緣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滅,必是因先滅。"他雖然只說了這些,但對舍利弗而言已經足夠。

  這是一個佛法生起的因,那時舍利弗六根具足,擁有眼、耳、鼻、舌、身、意,若無感官,他會有足夠的因以生起智慧嗎?他能覺知任何事嗎?但多數人都害怕感官接觸,無論害怕或喜歡,我們都未從中發展出智慧,反而通過這六根放縱自己,貪圖感官享受並迷失于其中。這六根可能誘使我們享樂與放縱,也可能引導我們獲得知識與智慧。

  因此,我們應該把每件事物都拿來修行,即使是不好的事。當談到修行時,我們不只針對美好或令人愉悅的事,修行並非如此。在這個世上,有些事物我們喜歡,有些則否,通常我們想要和喜歡的,即使對同修的比丘與沙彌也一樣。我們不想和不喜歡的比丘或沙彌交往,只想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你了解嗎,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選擇。通常只要是不喜歡的,我們就不想看見或了解。但佛陀希望我們去體驗這些事,世間解--看著這世間並清楚地覺知它。

  若無法清楚覺知世間的實相,我們將無處可去。活在這世上,就必須了解這世間。包括佛陀在內的過去的聖者,都與這些事物一起生活。他們活在這個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這裏達到實相,而不在他處。但他們有智慧,能防護六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