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影響了森林傳統
若沒有一位特殊大師的影響,泰國森林傳統不可能存在于今日。他就是阿姜曼·布利達陀(AjahnMunBhuridatta),1870年生于泰國緊鄰老撾與柬埔寨的烏汶省(UbonProvince)。從當時到現在,那裏都是不毛之地,不過也正是這塊土地的貧瘠與人民的和善性格,成就了世間稀有的心靈深度。
阿姜曼年輕時擁有活潑的心智,他在即興歌謠(泰文morlam)等民俗藝術方面表現優異,並熱衷于心靈修行。在成爲比丘之後,前往追隨當地一位傑出的森林比丘阿姜掃(AjahnSao),向他學習禅定,並了解到嚴持戒律對于心靈進步非常重要。他成爲阿姜掃的弟子,積極投入修行。
這兩個元素(即禅定與嚴格的戒律),雖然從現在有利的角度來看可能並不起眼,然而,當時戒律在整個地區已變得非常松弛,而禅定更是受到很大的懷疑--可能只有對黑暗藝術有興趣的人,才會笨到去接近它,它被認爲會讓人發瘋或使心靈著魔。
阿姜曼適時且成功地對許多人解釋與證明禅定的功效,並成爲僧團更高行爲標准的典範。此外,雖然地處偏遠,他仍成爲全國最受敬重的心靈導師。幾乎所有二十世紀泰國最有成就與最受尊敬的禅師,若不是直接師承于他,就是受到他的深刻影響,阿姜查也是其中之一。
阿姜查出生在泰國東北部烏汶省農村一個和諧的大家庭。約九歲時,他選擇離開家裏,到當地的寺院居住。他先出家成爲沙彌,由于持續感受到宗教生活的召喚,在年滿二十歲時便受具足戒。身爲年輕的比丘,他研讀了一些基本的法義、戒律與經典。之後,由于不滿村莊寺院的戒律松弛,以及渴望得到禅定的指導,于是離開這些相對安全的限製,選擇了頭陀(tudong)比丘的苦行生活。他參訪了幾位當地的禅師,並在他們的指導下修行。他以頭陀比丘的方式雲遊了好幾年,睡在森林、岩穴與墓地裏,並曾與阿姜曼有過一段短暫但充滿悟性的相處時光。
由帕翁努(PhraOngNeung)比丘所作,即將出版的隆波查的傳記《烏汶的珍寶》或譯《蓮花中的珍寶》(Uppalamani)中有段關于他們相遇的重要描述:
雨安居結束後,阿姜查與其他叁位比丘、沙彌與兩位在家人動身,長途跋涉走回伊桑(Ishan,泰國東北方)。他們在邦高(BahnGor)暫停,休息幾天後,繼續朝北展開兩百五十公裏的行腳。到了第十天,他們抵達塔帕農(ThatPanom)的大白塔--湄公河畔的一座古代遺迹,禮拜供奉在該處的佛陀舍利後,便繼續行腳。沿途發現有森林寺,就留下來過夜。即使如此,那仍是一段艱辛的旅程,沙彌與在家人紛紛要求回頭。當他們最後抵達阿姜曼的住處沛塘寺(WatPeuNongNahny)時,一行人只剩下叁位比丘與一位在家人。
當他們走進寺院時,阿姜查立即被它祥和與幽靜的氣氛所感動。中央一座小會客廳,打掃得一塵不染,他們見到幾位比丘正在安靜地幹活,散發出謹慎而沈著的優雅氣質。這座寺院帶給他前所未有的感覺--靜默中充滿著奇異的活力。阿姜查與他的同伴受到親切的招呼,並被告知傘帳(泰文glot,像傘一樣的蚊帳)擺設的位置,然後,他們痛快地洗澡,洗去一路的塵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