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這顆心·阿姜查 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關于這顆心

  ~ 阿姜查·波提央 (作者), 賴隆彥 (譯者)

  《關于這顆心》內容簡介:我不太曉得如何介紹這位我所見地的最有智慧的人才好。只要有他的地方,就有機鋒與活力、率真與實話、莊嚴與親密,以及幽默與嚴肅的戒律、動人的悲心與自然的解脫。

  ——傑克•康菲爾德

  對阿姜查來說,以艱困的森林苦行裏,支持他不放棄的是對死亡的擁抱和坦然。阿姜查的偉大,不在于他是一代大禅師,而在于他讓我們知道他和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怕死,只是他能夠讓死進入到真實的擁抱體驗裏,因此能夠有多一分的堅持與超越。

  ——釋自鼐

  對許多見過他的人來說,他似乎是這世上最快樂的人——這說來可能有些諷刺:他一生中從未有過性經驗,沒有錢,不曾聽過音樂,每天經常得騰出十八至二十個小時待人接物、睡在一張薄薄的草席上,有糖尿病與各種瘧疾症狀,很高興巴蓬寺有“世上最差的夥食”。

  ——阿瑪洛比丘

  阿姜查不斷地重複強調:修行的道場就是我們的身心,在我們的六根裏,在我們接觸外境中去觀照。我們必須在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境的當下,去仔細覺察,心如何被這些外境對象引發出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又如何構成我們一連串的行爲,以及一連串的喜惡分別的製約反應。

  阿姜查以非常淺顯活潑的比喻,讓我們知道如何在這個修行道場裏用功,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光明、清靜與喜悅。他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叁學。這叁個步驟好像是一個連續、互相關聯的過程。把觀察我們自己的內心作爲起始和核心,阿姜查指導我們如何超越、放下和不執著。

  目錄

  

  推薦序 這本書將改變你的命運

  導論 滅苦之道

  前言 關于這顆心

  PART ONE 戒

  第1章 與法同住世間

  第2章 使心變好

  第3章 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

  第4章 了解戒律

  第5章 維持標准

  第6章 爲何我們生于此

  第7章 欲流

  第8章 實相的兩面

  作者簡介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yan,1918—1992),近代泰國最著名的法師之一。9歲出家,20歲正式受戒爲比丘。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托缽行腳,尋師訪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與20世紀最偉大的森林禅師阿姜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啓發,改變了他的候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鄉吳汶省巴蓬森林,追隨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國境內與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計超過兩百座。

  他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禅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保羅·布裏特(Paul Breiter)、阿瑪洛比丘(Ajahn Amaro)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