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喝茶,可進入“茶禅一味”
金易明
編者按:茶與茶道,能作爲領悟人生系一大苦聚集的理路,以“和靜怡真”,以“靜”作爲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之道,從“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中體會生活的平凡、感悟宇宙的奧秘、人生的哲理。從品茗的身心放松中,體悟到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爲“放不下”,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本文摘編自上海佛學院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金易明的論文《茶、禅與“茶禅一味”境界刍議》。
當然,我們可以更將“茶禅一味”之說追索到大唐時代。唐代轟動一時的禅宗公案“趙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早期表現。《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谂禅師條下有言:“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爲甚麼曾到也阿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趙州對叁個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回答,正是反映了茶道與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學人的妄想分別,即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論來過還是沒來過,或者相識不相識,只要真心誠意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進入“茶禅一味”、“茶禅一體”的境界。而圜悟克勤禅師在其著作《圜悟佛果禅師語錄》卷八中有“示衆曰”:“于一切時遇茶吃茶遇飯吃飯”。“遇飯吃飯不知是飯。遇茶吃茶不知是茶”。這是圜悟克勤禅師對于茶與禅之關系,所能找到的文獻資料,與禅門之“平常心是道”,“饑來吃飯,困來睡覺”的禅理相吻合,是對“隨緣”悟境的難得的甚深參悟。但其中所滲透的“禅茶一味”的觀念,卻更有對機功效。在禅境中以中國傳統飲料茶爲媒介,借茶性悟禅意,借禅理參茶道,可謂相得益彰。
對由圜悟克勤所開創,而卻在日本茶道、禅學中被廣爲推崇的“茶禅一味”之境,可謂克勤禅師自己都未曾想到,此禅茶竟然成爲兩地禅學大師交流、民族文化相互理解、滲透的橋梁。確實,茶與茶道,確實能作爲領悟人生系一大苦聚集的理路,以“和靜怡真”,以“靜”作爲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之道,從“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中體會生活的平凡、感悟宇宙的奧秘、人生的哲理。從品茗的身心放松中,體悟到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爲“放不下”,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當代柏林寺住持、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人海法師書就的“茶之六度”,頗得“茶禅一味”之叁昧:“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爲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爲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爲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爲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爲禅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爲智慧”。總之,以禅之悟,茶之雅的融合,消釋衆生之迷、之俗。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濁者濁;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覺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濁,濁變清;雅化俗,俗化雅。更有禅師將禅茶一味總結爲“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將正氣溶入感恩中,將清氣溶入包容中,將和氣溶入分享中,將雅氣溶入結緣。
摘自:鳳凰佛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