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叁十七章 五蓋—五種精神障礙

  心病有五,受其染汙,心不柔和,無有慈愛和光明。此病不除,煩惱不滅。

  ——《相應部》

  障礙(Nivarana—Ni+var,意爲妨礙,阻止),意指阻止一個人的進步發展,以及阻隔解脫或升天之道,也可被解釋爲對憶念的覆蓋、阻攔、束縛。

  此障礙有五,即:貪欲(kamacchanda),嗔恚(vyapada),昏沈睡眠(thina—middha),掉舉惡作(uddhacca—kukkucca),疑(vicikiccha)。

  1.欲愛是指對根塵如色,聲,香,味,觸等的貪求和執著。它被認爲是一障礙,把人束縛于此娑婆世界。

  一般衆生被此誘惑之根塵困裹,由于缺少自製自律,故不可避免地生起情欲。此障被靜慮五性中的一境性(ekaggata)製約,證第一聖果後而得以息服,證不還果時得以根除。貪著的微細形式,如對色界和無色界的貪愛(ruparaga,aruparaga),只有在證得阿羅漢時才能夠被徹底斷除。

  如下六種方法可使貪欲得以消除:①對事物生起厭惡之想,②恒常觀想厭離,③製約感官,④飯食適量,⑤廣結善友,⑥有益言語。

  2.嗔恚—惡意,厭惡。適意之物引起貪著、逆意之境導致厭離。這是兩種燃燒世界的大火,在無明煩惱的助勢下,它們在這個世界中製造痛苦。

  靜慮之一的喜(piti)能對治惡意。在證得一還果時,嗔恚得以隨減,而在證阿羅漢果時才得以根除。

  如下六種方法能斷滅惡意:①對物境生起善意之想,②常作慈善觀想,③生起業爲自業之想,④堅持此種見解,⑤廣交善友,⑥有益言語。

  3.昏沈被解釋爲是一種心病,睡眠爲一精神病態,麻木之心如同挂在樹上的呆滯蝙蝠,或貼在竹杆上的糖蜜,或過份僵硬而無法鋪開的奶酪。昏沈和睡眠不應被認爲是身體上的懶惰,因爲即使是斷除了這兩種煩惱的阿羅漢也感受到身體上的疲勞。它們使精神倦怠,正與精進(viriya)相對。它因靜慮之一的伺而得以製服,在證阿羅漢果時被根除。

  如下六種方法可斷滅昏沈睡眼:①憶想飯食適量,②變化身體姿勢,③觀念光明之物,④位于開闊之地,⑤廣交善友,⑥有益言語。

  4.掉舉—精神上的不安和心情的激奮,它是一種與所有不善意識相關聯的心智之境。通常來說,不善之業總是與興奮和不安爲伍。

  惡作—憂心仲仲,或是對所作惡業悔恨,或是因非行善業後悔。悔恨自己所作惡業並不能使人從不可回避的果報中解脫出來。最好的悔悟就是發願不再重複惡業。

  這兩種障礙因靜慮之一的樂(sukha)支而得以息服。證得阿羅漢時,掉舉得以根除而惡作在不還果時得以斷除。

  如下六種方法可斷滅這兩種煩惱:①博學多聞,②詢問和討論,③弄懂戒律的性質,④親近資深長老,⑤廣交善友,⑥有益言語。

  5.疑—疑慮,猶豫。巴利語vicikiccha--疑意缺乏智慧之藥者(vi=空,cikiccha=智慧)。它也被解釋爲複雜思惟而産生的煩惱(vici=尋找,kiccha=煩惱)。

  這裏不是指對佛陀等的懷疑,因爲即使非佛教徒也可壓服此疑而得禅那。作爲一種束縛,疑就是對佛陀等的懷疑,但是作爲一種障礙,它是指非持之以恒于某種事情。經典注疏中對此疑的解釋是沒有能力如是決定任何事。換句話說,就是疑惑不定。

  尋思能製伏此種障礙,證得初果時即可斷滅。

  如下六種方法可斷滅此疑:①精通法和律,②討論和詢問,③弄懂戒律的本質,④堅定的信心,⑤廣交善友,⑥有益言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