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訪談:索達吉堪布談佛教的倫理觀
主持人:歡迎索達吉仁波切的到來。宗教作爲一種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現象,具有多重社會功能。其中由宗教倫理引導出的行爲規範功能,在全球範圍內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社會作用。那麼佛教的倫理觀包含些什麼?普通人該如何理解踐行這些觀點?訪談現在開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交流。
索達吉堪布:“有緣千裏來相會,謝謝搜狐微博給我們這個平臺,讓我們有機會在此共聚,互相學習!”
問:“您去各大高校傳播佛法,您有什麼特別難忘或者值得與大家分享的事情嗎?”
索達吉堪布:“不管是去哪個大學,大家都有希求知識的好樂心,這一點讓我非常難忘!”
問:“請問上師,出家人會生氣嗎?遇到特別氣憤的事該如何排解?”
索達吉堪布:“真正的出家人,遇到一些事情,即使有時候會生氣,但因爲懂得調心的方法,比一般人更容易平息煩惱。”
問:“您說“苦才是人生”,那麼這“苦”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因罪獲得的?”
索達吉堪布:““苦”分爲兩種:一種是細微的苦,指一切無常;一種是粗大的苦,比如頭痛、失戀等。《苦才是人生》的“苦”,主要是指佛教中的苦谛,它是跟衆生的愛執聯系在一起。”
問:“常聽說“我佛慈悲“,慈悲對于佛教文化來說,是什麼樣的地位?”
索達吉堪布:“慈悲是佛教的命根。它不僅僅是佛教中所提倡的,乃至整個人類,都離不開它。”
問:“上師,你怎麼看待中日釣魚島之爭?”
索達吉堪布:“激化矛盾,不如淡化矛盾。不管是什麼情況下,傷害別人的同時,最後定會傷害到自己。冤冤相報何時了!”
問:“頂禮大恩上師!請您給當代的學佛人推薦幾本書!感恩!”
索達吉堪布:“《大圓滿前行》、《入菩薩行論》和《慧燈之光》。”
問:“請問堪布,如何才能擺脫對于異性的貪著?”
索達吉堪布:“我以前講過《佛眼看“愛情”》,你可以看一下。
問:“上師好,據說您之前沒有打算出家,後來是什麼因緣促使你出家,並且獲得如此高的修爲?”
索達吉堪布:“雖然我沒有特別高的境界,但從小就喜歡出家人的清淨、簡單、慈悲,後來因緣成熟就出家了,呵呵,就這麼簡單!”
問:“尊敬的堪布仁波切,請問佛教倫理,或者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是什麼?或者說,當代人爲什麼需要佛教的知識與修行?感恩!”
索達吉堪布:“學佛是爲了成佛,成佛是爲了利他。這種無私利他的精神,相信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
問:“頂禮大恩上師!出家前要做好哪些准備?請上師慈悲開示.。”
索達吉堪布:“心先要准備好!明白自己到底爲了什麼出家,以後遇到違緣、誘惑等時,是否仍可以堅定地走下去。”
問:“頂禮大恩上師!請問上師少睡覺的竅訣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前輩大德說:當我們懂得了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時,自然而然就會少睡覺,精進修行!”
問:“我知道這樣說可能不敬,但是我依然好奇,作爲現在的修行者,苦修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是活不下去了,混不下去了,走投無路了,才投奔了佛教。很多寺廟更像是收容所,不是嗎?”
索達吉堪布:“不一定所有的寺院都是如此,正規的佛教道場,還是以學習佛法、修行佛法爲主。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群體,都會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關鍵看你個人如何取舍。”
問:“您怎麼看西方極樂世界,是像《阿彌陀經》中描述的那樣嗎?這種景象是否是一種著相?因爲《金剛經》中說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是否極樂世界描述的,還是按照人間所謂的好的世俗的標准?”
索達吉堪布:“倘若能把這個世界的一切也看空,不吃飯、不睡覺對自己絲毫無損,那把極樂世界看空也可以;否則,如果這個世界對你是真實的,那極樂世界也是如此。所以,實相與現相不能混爲一談。”
問:“頂禮上師!面對誹謗、猜測、誤解,現代社會的我們,該用怎樣的智慧來面對?”
索達吉堪布:“謠言總是有,不聽自然無。”
問:“頂禮根本大恩上師,請問,我一個人靜下來念蓮師心咒時,注意力是應該集中在自己的聲音上,還是集中在面前的蓮師像上?”
索達吉堪布:“最好是專注在面前的蓮師像上。”
問:“學佛,如何選擇明師?”
索達吉堪布:“上師最主要的法相,就是看有沒有大悲心。有了大悲心的話,沒有其他法相也可以依止;大悲心若不具足,就算具足百般功德,也不算是大乘的善知識。”
問:“頂禮大恩上師仁波切!請問應該如何觀清淨心?”
索達吉堪布:“先要明白爲什麼一切是清淨的?否則,明明不清淨,卻硬把它觀成清淨,就像把不淨糞非想成甘露一樣,這無疑是自欺欺人。至于“一切皆爲清淨”的道理,只有學了佛法的相關知識,才能完全通達。你可以先看看漢地的《維摩诘經》。”
問:“佛教對于一個人最大的境界提升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斷除自私自利的心,全心投入利他的事業。”
問:“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愛恨情仇?”
索達吉堪布:“緣來則聚,緣去則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問:“法師你覺得現在人的精神空虛嗎?”
索達吉堪布:“空虛!很多人現在追求的東西,未必是真正需要的東西。”
問:“頂禮大堪布!怎樣理解一切萬有皆緣起于阿賴耶識?”
索達吉堪布:“如同睡眠的心識産生夢境一樣。”
問:“堪布,您說我們現在追求的東西,未必是真正需要的東西。那我們真正需要的應該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心靈的安甯、自在、解脫。”
問:“阿彌陀佛!師父,修習佛法怎樣才能把心量打開?”
索達吉堪布:“要懂得發菩提心,一旦真實生起了菩提心,心量自然而然可以打開!”
問:“法師我很想出家,卻又放不下家庭,怎麼辦?請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呵呵,那沒辦法出家!”
問:“請問一個沒有正確信仰的人的可悲之處在哪裏?”
索達吉堪布:“很有可能無惡不作,最終毀壞自己和他人!”
索達吉堪布:“沒有條理地胡言亂語一番,謝謝大家一直在聽!如果這次交流對個別人有利益,讓我們一起把功德回向: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天下太平!”
主持人:感謝大家積極參與交流。
主持人:佛教講求慈悲爲懷,兼濟天下,利樂有情的救世精神,凸顯其無私利他的倫理價值。利他終究是利己,救人終究是自救。感謝索達吉堪布仁波切抽時間做客本次搜狐微訪談,感謝大家的參與,時間關系,本次訪談就到這裏。大家可以與上師通過微博繼續交流。再見!
來源:搜狐微博微訪談
《搜狐微博微訪談:索達吉堪布談佛教的倫理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