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法師(西元1877~1958年)
釋慈舟,俗姓梁,出家後法名普海,字慈舟。他是湖北隨縣人,清光緒叁年(一八七七年)生。他的父親諱禮簡,法名真法,母親黃氏,法名寂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
慈舟出生於佛教家庭,所以他幼年除受傳統教育、攻讀儒書外,還隨著父母禮佛誦經。他自幼穎悟過人,年始弱冠,補縣學生員-中了秀才。以家境不裕,乃設塾授徒,從事地方教育工作,有十馀年之久。於授讀之馀,研究佛經,時有出家之志,而以雙親老邁不克如願。後來,他父親逝世,他再求母親允許他出家,得到他母親的同意,乃在宣統二年(一九一○年),投隨縣佛洹寺,依元照和尚剃度,是年叁十四歲。他的妻子平時也隨他禮佛誦經,於他出家同時,也投尼庵出家。
慈舟出家的當年冬天,到漢陽歸元寺從大繪和尚受具足戒。之後在隨縣天齋寺靜修讀經。民國二年(一九一叁年)夏,他到揚州長生寺親近元藏老和尚,聽老和尚講《楞嚴經》。到了冬天,他到鎮江焦山江天寺參禅,有所領悟。
民國叁年(一九一四年),月霞法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辦華嚴大學,設有預科和正科,正科修業叁年。慈舟聞知,趕到上海,考入正科班就讀,隨月霞法師專究華嚴教義,與常惺、智光、了塵、戒塵、持松等爲同學。華嚴大學原得之於哈同夫人羅迦陵支持,後以遭人離間,華嚴大學在哈同花園辦不下去,遷到杭州海潮寺續辦,慈舟等隨校遷到杭州,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畢業。
從華嚴大學畢業後,他行腳參訪,朝禮普陀、九華等名山。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他隨侍月霞法師到湖北漢陽,月霞在歸元寺講《楞嚴經》,在武昌爲居士講《大乘起信論》,首開武漢講經的風氣,慈舟亦隨衆聽講。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春,慈舟應河南信陽賢首山之請,到信陽開講《大乘起信論》,這是他講經弘法之始。講經圓滿,與慕西法師結伴朝禮五臺山,歸途道經北京。時,北京講經會禮請谛閑法師講《圓覺經》,慈舟、慕西二人亦隨衆聽講。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回到武昌普度寺靜修,次年在歸元寺聽德安法師講《觀經疏鈔》。
民國九年(一九二○年),早年從上海華嚴大學畢業的叁位同學-了塵、戒塵和慈舟爲了繼承乃師遺教(月霞法師已於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冬季,在西湖玉泉寺圓寂),在漢口九華寺內創辦了「華嚴大學」,專弘華嚴教義。招收學生一班,到民國十二年(一九二叁年)春天學生畢業,學校亦即結束。這一所華嚴大學,由於學生中沒有什麽特殊的人才,所以對後來的影響不大。不過這對慈舟來說,卻是他辦僧教育的開始。
九華寺的華嚴大學結束後,慈舟受請擔任漢口棲隱寺住持。是年春天,他應杭州靈隱寺約請,到靈隱寺開辦「明教學院」。尚未開學,因「江浙戰爭」的爆發而中止。他也由杭州到了上海,在靈山寺講〈普賢菩薩行願品〉。講經結束,到常熟虞山興福寺,幫忙惠宗和尚辦理「法界學院」。這是月霞法師在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創辦的,月霞圓寂後,由應慈主持,後來由持松主持,常惺、蕙庭、現月等,都在學院任過教。慈舟到學院的時間,是民國十二年(一九二叁年)冬天,他在院授課的時間不到兩年,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到河南開封講《地藏經》,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到安徽當塗講《般若經》。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應鎮江竹林寺之請,主講於竹林佛學院。年馀之後,因病體不支,回到蘇州靈岩山調養。病愈後,任靈岩山住持,開建「常年打七」念佛堂。
民國十九年(一九叁○年),他應武漢佛教人士之請,到漢口佛教會、武昌佛教會各講《大乘起信論》一部。民國二十年(一九叁一年)春,又應武昌洪山寶通寺之請,講《圓覺經》。是年冬,應虛雲老和尚的邀請,到福建鼓山籌辦「法界學院」。民國二十二年(一九叁叁年),法界學院正式開學,慈舟在院內講《華嚴經》,到民國二十五年(一九叁六年)春講經圓滿,複在福州城內的法海寺,再辦「法界學院」。是年在青島興建湛山寺的 虛法師,邀請他到湛山講演《比丘戒相》,他乃前往青島,在湛山寺講戒,並倡導結夏安居的古製,教風爲之一振。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叁六年)冬,受請膺任北京淨蓮寺住持,他乃將在福州法海寺辦的法界學院遷到北京淨蓮寺。民國二十六年(一九叁七年)二月,在學院開講《華嚴經》,到民國二十八年(一九叁九年)秋天始圓滿。在這段時間內,他曾先後到北京的廣濟寺、拈花寺、居士林,以及天津、濟南等處宣講經論。民國叁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於結夏安居時,爲衆宣講〈普賢菩薩行願品〉。民國叁十二年(一九四叁年)春,到天津佛教功德林講《阿彌陀經》。
民國叁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福建陳大蓮居士請他前往講經,他赴福建途中,道經上海,訪興慈、持松諸同學,駐錫普濟寺。居半月,轉赴福州,駐錫舍利院。由於福州的海潮寺、地藏庵等寺院住持的堅留,他隨在福州停留下來。民國叁十七年(一九四八年)春天,鼓山湧泉寺請他再恢複法界學院,而閩北的陳大蓮居士又一再催請,他乃率著學僧數人赴閩北,到邵武縣,住錫雙泉寺,於此結夏,並爲寺衆及四方參學的人講《四分律戒本》及《四谛要義》。結夏期滿,赴陳大蓮居士的家鄉泰甯縣。抵達縣城,縣民手持香華,迎之於城郊外,人潮長達二裏,所過之處,鞭炮聲不絕於耳,盛況空前。他乃於城內天王寺講〈普門品〉,複至城南古臺岩,在岩洞中講《大乘起信論》。
一九四九年春,應香港佛教界之請,擬赴港講經,乃離泰甯抵福州。因受戰事影響不能到香港,即在舍利院爲四衆講《梵網經》及《四分律要義》。這時北京信衆也促請他返回北京,是年他由福州北返,抵平後駐錫安養精舍。一九五八年彌陀誕辰日,他在安養精舍舍報西歸,世壽八十二歲,僧臘四十八年。
慈舟法師的畢生行願,教弘賢首,律持四分,行宗淨土,數十年南北弘化,澤被衆生。他持律嚴謹,雖遊方弘化途中亦不中辍。
他遺留的著作有《起信論述記》、《金剛經講義》、《菩薩戒疏本疏》、《心經講錄及述意》、《阿彌陀經講記》、《八大覺經講錄》、《普賢行願品聞記》、《開示錄》等多種,後爲人輯成《慈舟大師法彙》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