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錍
金錍又稱爲金箆,亦稱爲金鑄、小金剛杵子。本來是古印度治療眼疾之工具。在密教入門式的灌頂中,阿闍梨用來替受法者開眼,同時也用于佛像的開眼供養。
根據《大般涅槃經》卷八記載:“佛言:“善男子爲治百盲人之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膜。””在《大日經疏》卷九中記載:“佛爲汝決除無智之膜,猶如世之醫王善用金鑄。西方(印度)之治眼法,以金爲箸,兩頭圓滑而中細,形如杵,長可四五寸許。用時以兩頭塗藥,各用一頭入一眼之中而塗之。”
如此而對金鑄的用途及形態皆做了具體的說明。這種治眼之工具,被用爲象徵性的法具,用以開啓被障蔽之智眼。
有關在灌頂儀式中的使用法,根據《阿娑縛抄》卷一的記載:“右手橫持錍,先以右頭拭右眼,次以左頭拭左眼,而後,授畢弟子之雙目而說偈曰:“佛子,佛爲汝決除無智之膜,猶如世之醫王,善用金籌。”偈畢,師取錍置於本所。”
金錍的形態有獨钴杵前端附以寶珠者,把手的鬼目部分分爲叁段者、一段者、或钴部爲八角形者。如果只有一端有寶珠者,則稱爲片珠金錍,兩方有寶珠者稱爲雙珠金錍,分爲以上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