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行筆記》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滿難得 3(上)

  《前行筆記》第二部分 前行修法:一、共同外前行(一)暇滿難得 3(上)

  

  一 共同外前行

  (一)暇滿難得

  暇滿人身,如初秋一朵荷花,圓滿的花瓣隨時會有凋落,花便殘破了。

  十八暇滿是入解脫道的基本前提,但正如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所說,今生的十八暇滿並非一經獲得永不壞失,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隨時會湧現,總結起來,有十六種與正法相違的心態或處境會障礙我們爲解脫而修行。有時候我們看上去具足暇滿,似乎聞思修行也精進,但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如果爲十六種違緣所擾,沒有加以對治的話,所作所爲終究流于形式,空耗此寶貴人身,那就實在是可惜了。

  具體來說,有八種情況,今天在自相續中不存在,但明天可能出現;前一座修法時沒有,後一座中可能出現;入座時沒有,結座時可能出現,所以稱爲暫生緣八無暇,也可以把它們理解爲修學過程中經常、反複出現的八種負面情緒或心態。

  一、五毒煩惱粗重。對人對物,愛之欲之生,恨之欲之死,情緒狂暴激烈,而這使我們當下失去內心的安甯,並毀損行持正法的善根。學佛以後,我們並不能一夜之間就消除所有煩惱,從此無憂無慮、開心到老。如果觀察自心的話,我們會發現一般是修行比較好,貪嗔癡慢疑的情緒較弱的時候,內心會感到快樂安甯;而修行懈怠時,心裏總是焦慮不安。安樂不是硬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立情緒,它其實只是貪嗔癡慢疑等負面情緒的減弱,因此不對治五毒煩惱而想另修出一份喜樂甯靜來是勞而無功的。我們常常羨慕真正修行人的自在安樂,要知道,不是他們的快樂比我們多,而是我們的貪執、嗔恚、愚癡、傲慢、狐疑比他們重。我們若修不淨觀、慈悲心、無我、無常等對治煩惱,也將逐漸喜樂開闊起來。

  二、聞思不解法義,修法不現暖相。不少人有這樣的經曆,無論怎樣聽講思維都不能圓滿通達某段經論的含義,或者精進修法卻遲遲沒有驗相,這可能都是因爲往昔的罪障。所謂罪障並不是佛陀硬把某些行爲定性歸類爲罪惡的,人一旦違犯便造下罪孽,延續到後世仍需接受懲罰。佛教中沒有高高在上的規則製定者。佛陀示現成就遍知果位後,視叁世因果如看掌中物,出于對衆生無量的悲心,佛陀轉妙*輪,開顯深道,把他觀察到的現象及其背後的規律告訴世人:有些行爲及其後果會嚴重障礙我們對實相的理解和覺知,以致錯認本性、枉受生死。了解到這一點後,我們自然對過去的不當行爲感到惋惜愧疚,並且爲了順利證悟實相,我們發誓今後不再重犯。凡夫的心力微弱,單憑己力很難有效清淨無始劫來累積的罪障,若能借助佛菩薩的願力,通過佛教中諸多忏悔罪障的法門,比如金剛薩埵修法,具足四種對治力如法修持,則能更爲迅速有效地清淨罪障。罪障清淨一分,智慧便顯發一分。我們還可以修上師瑜伽,祈禱上師和叁世諸佛智慧的體現文殊師利菩薩加持我們盡快清淨業障。

  叁、《楞嚴經》雲: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如果我們在選擇老師的時候不謹慎,很容易便成爲惡知識的眷屬,所聞所想背離解脫正法。判斷具德上師最基本的標准是看他有沒有菩提心,是不是一心爲了衆生離苦得樂、最終成就佛果。如果他具備菩提心,凡與之結緣者都將獲益。否則不管他名氣多大,有多少擁護者、追隨者,都最好對他敬而遠之。再者,在如今資訊泛濫的年代,想找一個真正清靜的修行處非常難,耳聞目睹所及,都是些鼓勵、贊美貪嗔癡或者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理論、說法,一般人每日身處其間,很難不受影響。

  四、懈怠。雖然進入佛門,也自認爲是佛教徒,卻總也不想實實在在開始聞思修,或者一曝十寒,殊不知一切都是無常的,不精進修持加以穩固的話,我們對佛法微弱的信心、偶爾生起的出離心轉眼就會消失。

  根據我的體會,憶念上師是對治懈怠的有效方法。每當我在修行中有所懈怠,我立即想到我的上師們,想到他們的種種功德和對我的恩德,心裏便充滿感激和愧疚,不再允許自己懈怠懶散。法王如意寶那樣偉大的聖者,一生示現修行精勤不辍,別的不說,僅本尊心咒,他老人家就圓滿念誦了十幾億遍。才晉堪布當年應邀去寺廟講法,他對人們只滿足于膚淺的聞思而不注重實修的現象深惡痛絕。終于有一天,他絕望傷心至極,趁夜深人靜離開了寺廟和人群,獨自跑到深山寂靜處閉關修法。他的閉關房非常簡陋,只有一扇小窗戶,沒有門。他發誓念誦一億遍普巴金剛心咒,並且在完成這個誓願之前,不再與任何人說話。實際上,除了他的母親送飯時偶爾能見他一面外,其他任何人都見不到他。與法王如意寶一樣,才晉堪布一生也圓滿念誦了十幾億遍本尊心咒。以前我去拜見晉旺堪布,堪布有時會留宿,我因此有機會親眼見到上師們是怎樣精進修行的。晉旺堪布幾乎每天都是淩晨兩叁點就起床做念誦功課,直到啓明星出現在東方的天空,這時,他開始長時間地禮拜。此外還有根容堪布。記得我十幾歲在紮闊地方跟隨根容堪布學習。堪布怕我們懈怠,每天除了睡覺時間外,其它時間都跟弟子們在一起,看著大家聞思、修法,連吃飯他也是和大家坐在一起,邊吃邊討論修行中的問題。八十年代初,堪布回到劄熙寺,肩負起重振寺廟的重任。佛法衰微、僧才凋零的景象讓他心急如焚。他在寺廟附近建起一間小小的閉關房,挑選了十幾名年輕僧人,讓他們與自己同吃同住,集體修五加行。那麼多人整天擠在小房間裏,在堪布手把手的引導下修加行,可想而知,堪布的修法、起居、休息等等肯定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是他說:“讓大家住在一起,一是因爲沒有條件修建更多的房子,二來年輕人比較容易懈怠,有我在旁邊監督,情況就會好很多。”這就是我可敬的上師們!

  五、爲他所轉。身不由己,被他人控製,想好好修法也沒有機會。我看見一些原本不錯的學佛人,後來或是爲物所累或是爲情所困,而身心不能自主,以致荒廢道業,退失道心,著實令人歎惜。世事無常。書上說,有的人上半生精進,下半生散亂,果然是這樣。

  六、惡報現前。有些人精進行持善法,卻仍然遭受磨難,而這恰恰證明了因果不虛。佛陀從來沒有承諾過:只要皈依叁寶,以往的惡業便一筆勾銷,從此不再遭遇挫折。在因果面前,佛教徒並不享有特權,所以往昔造下的惡因在條件成熟時必定顯現果報,這一點不會因爲是或不是佛教徒而改變。既然如此,學不學佛豈不是都一樣嗎?當然不一樣。如果不是佛陀開示,我們不會懂得因果不虛的道理。不要以爲因果不虛是盡人皆知的常識,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因果是怎麼一回事,更不用說取舍因果了。沒有一個知識、價值或信仰體系像佛教這樣全面、深刻地宣講過因果規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真正理解這一點,才會誠心忏悔過去的罪業,並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挫折。人們身處逆境的慣常反應是否認因果、嗔恨抱怨,作爲佛教徒,我們知道這樣做于事無補,並且會造下新的惡業。清淨惡業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忏悔,二是受報。一方面,我們通過如理如法的忏悔,化解往昔惡性的因果;同時,若因緣成熟、惡報現前,也要坦然承受,別人怎麼想我們管不了,但自己心裏要明白:這是提前受報、重罪輕罰。

  有些人聞思修行的過程中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打退堂鼓:我福報淺薄,恐怕不堪修道。實際上,沒有哪個修行人不遭遇違緣的,你看往昔的高僧大德無不是千錘百煉、百轉千回,難道他們都是些無德無福之輩?磨難、逆境是修道的助緣,它使我們得以清淨業報,更是修出離心、慈悲心乃至引發空性智慧的有效途徑。

  例如疾病,晉美林巴尊者教我們這樣去看待它:身是沒有生命的,心即是空,有什麼可以給沒有生命之物帶來痛苦或者傷害空呢?觀察疾病從何而來、向何處去、依何而住。疾病僅僅是自己分別念的影像而已。當那些分別念消失,疾病也會消融。不要對疾病心存悲傷或邪見,應視其爲自己的惡業正在清淨的征象並心生歡喜。

  七、求樂救怖,爲了今生來世的安逸享受或者爲了避免災難臨頭而入佛門、行善法。初學者很難完全不爲自己想,求樂救怖的念頭肯定會時不時冒出來,每當這種時候,我們都要立即觀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以護持自己的心行。

  八、僞裝修法。在某些場合,在某些人面前,爲了得到贊美或物質利益而做出精進修持善法的樣子,就是僞裝修法;並不是說從頭到尾、在任何場合、面對所有人都裝模作樣擺出修行人的架勢才是僞裝修法,所以講到僞裝修法時,不要覺得那肯定與自己無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