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二十七章 有情生命趣道

  世界無邊,非行可至;

  衆生無量,唯覺能度。

  ——《相應部》

  根據佛教,在宇宙之中幾乎是一微粒的地球不是有情衆生唯一可以棲息之地,人類也不是獨有的有情生命。世界無限,衆生無量。受精的卵細胞不是單一的再生方式,沒有人能走到宇宙之邊(1),佛陀如此說。

  再生可能在不同的生命趣道中發生。根據各自的善惡之業,有情衆生在31個可往生之處。

  非快樂地有四。此四被稱爲精神境況,或界地。它們是:

  1、Niraya(ni+aya:沒有快樂)地獄一受不善業報之惡道。它們不是衆生遭受無休止痛苦的永久地獄。一旦惡業竭盡,淪落此道之有情因過去善業,有可能再生快樂之道。

  2、Tiracchana-yoni(tiro=穿;acchan=行),畜牲。佛教認爲因其惡業,有情淪落畜牲趣。但是,畜牲有可能因其前生所結聚善業而生人道。嚴格來講,或更准確地應該說,以人類有情表現出的業,有可能以畜牲道有情表現出來,反之亦然。正如電流能以燈光、熱量、移動等形式連續表現出來,其中某種形式不必由其它脫變而成。

  應該指出的是,有時候一些動物,特別是狗和貓,因其過去的善業過著比一些人更爲舒服的生活。

  業力決定了一個人身材相貌,它們因其業力的善惡而變化。

  3、Peta=yoni(pa+ita),原意爲離去者,或爲無有任何快樂者。他們不是離開軀體的精靈或鬼怪。他們有大小不一的醜惡形象。肉體一般看不見。他們沒有自己的住處,住在森林裏,或肮髒之地。有一部特別的書,名叫《餓鬼部》,專門談到了這些不幸有情的故事。《相應部》也講述了這些餓鬼的一些有趣之事。

  目鍵蓮尊者在形容餓鬼的悲慘情形時說:

  “正當我走下靈鹫山,我看見一具屍骨在空中行走,山雕,烏鴉和山鷹在它身後緊追不舍,猛啄其背,揪碎脊骨,它痛得大聲呼叫。諸同參,我突然想道:這真是不可思議!一有情怎會變成如此。有個性的有情怎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此有情,”佛陀評說道,“在其前生爲一宰牛屠夫。他淪落于此界,這是他前業的報應。”(2)

  根據《彌蘭陀所問經》,餓鬼有四,即,vantasikas--依食嘔吐之物爲生者;Khuppipisino--又饑又渴者;Nijjhamatanhika--被幹渴折磨者;Paradattupajivino--依他人之食爲生者。

  正如《垣外經》中所說,上面所提到的最後一種餓鬼享受到他們親人以其名義而進行的布施功德,因此可以超生到比較幸運美好的趣道之中。

  4.Asura--yoni。阿修羅趣。阿修羅,意爲不放光者,或不活動者。他們同餓鬼一樣,屬于另一道不幸衆生。他們不同與天人相爭的阿修羅。

  在此四惡道(duggati)之後,就是七善道。他們是:

  1.Manussa(3)--人。

  人趣集有痛苦和快樂。菩薩喜好人趣,因爲這裏是利益世間的最好場所,具備圓滿成佛的一切資糧。佛陀全都出現于人類之中。

  2.四天王天--Catummaharajika。天界最下。四大護衛天神,及其隨衆居住。

  3.叁十叁天--Tavatimsa(忉利天)。叁十叁天人居住的天道,帝釋爲天主。此叁十叁天的名字來源于一個傳說。叁十叁位無私的奉獻者在摩甘(即帝釋)的帶領之下,廣行善業,往生此天道。佛陀在此天界爲其天人說《阿毗達磨》。

  4.夜摩天--Yama。夜摩天人居住。夜摩爲去除痛苦者。

  5.兜率天--Tusita。快樂居住者。喜樂之天界。

  菩薩在圓滿了一切成佛資糧後,居留此地,直到他示現于人間成佛的機緣成熟。彌勒菩薩即未來佛現在即居住于此,等待善好因緣誕生人間成佛。

  菩薩之母死後往生此天界爲天人。從此天界,她來到叁十叁天聆聽佛陀講說《阿毗達磨》。

  6.化樂天--Nimmanarati。此界天人于所建造的高樓宮殿中盡情娛樂。

  7.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此界天人利用他人的創造,爲自己服務。

  最後六天的天人相貌莊嚴微妙,遠勝于人道,非肉眼所能見。但是天界有情衆生都受生死。

  在一些方面看來,比如說他們的形象、習慣及飯食等,他們都優勝于人道。但是,作爲一條原則,他們在智慧上沒有超過人類。他們是自化而生,生時好似十五六歲的少男少女。

  此六天界(suggti)以爲短暫的快樂之地。據說,有情衆生在這裏享受飛逝不止的感官快樂。

  此四惡道和七善道總稱爲欲界(Kamaloka)有情世界。高于此情欲界的是梵界或色界(Rupaloka),有情放棄身欲,于此享受禅樂。

  根據所修習的禅那,色界有十六。它們是:

  A.初禅:(離生喜樂地)。

  1.梵衆天--Brahma Parisajja。大梵天王之隨衆居住。

  2.梵輔天--Brahma Purohita。大梵天王之大臣居住。

  3.大梵天--Maha BrahMa。大梵天王居住。

  此叁天最高者爲大梵天王,衆有情于此享受比別人更多的快樂、美麗和壽命。這是由于他們內在心智發展的緣故。

  B.二禅(定生喜樂地)。

  4.少光天--Parittabha。

  5.無量光天--Appamanabha。

  6.極光天--Abhassara。

  C.叁禅(離喜妙樂地)。

  7.少淨天--Parittasubha。

  8.無量淨天--Appamanasubha

  9.遍淨天--Subhakinha。

  D.四禅(舍念清淨地)

  10.廣果天--Vehapphala。

  11.無想天一Asnnasatta。

  12.淨居天一Suddhavasa.

  淨居地中又分爲五:

  i. 長久天--Aviha.

  ii. 無煩天--Atappa.

  iii.善美天--Sudassi.

  iv. 善現天--Sudassi.

  v. 究競天--Akanittha.

  修習禅那或禅悅之人往生此上界天。入證初禅者生于初禅地;入證二禅和叁禅者生于二禅地;入證四禅和五禅者,分別生于第叁和第四禅地。

  每一界的第一天爲修證禅那到普通程度者居住;第二天爲修習禅那到較高層次者居住;第叁天爲修習禅那並能完全自主禅那者居住。

  第十一天叫做無想天。有情衆生往生于此天,無有意識。

  在這裏,只有物質遷流的存在。在禅那過程中,意識思維被短暫地終止。--般情況下,心法和色法是不可能分開的。但是,由于禅定的力量,這就成爲可能。正如在這一特殊情況下,當阿羅漢獲證滅靜禅時,他的意識也暫時停止了。對于我們來說,這種境界是很難想象的。

  但是一些不可思議的事可能就是真正的事實。

  淨居天唯一還果或不還果聖者居住。一般人不往生此天,他們于其它天獲證一還果,死後再生此天。他們在此天證阿羅漢,以此天爲住,直到壽命結束。

  又有無色界(arupaloka),沒有任何物質和身體。佛教徒認爲有一心法離開色法而單獨存在的地方。正如迦葉尊者解釋道:“正如被扔到空中的纖條可以暫停于空中。只要它還有一種動量,它就可以繼續保持下去。同樣的,無形衆生由于強大的心力,往生而進入那一天界,並在那裏保持到此動量耗盡爲止。這是意識和物質的暫時分開,雖然它們通常是共存的。”

  應該指出的是,在色界和無色界中,沒有性別之分。

  依據無色禅,無色界又可分爲四天:

  它們是:

  1.空無邊處天--Akasanancayatana。

  2.識無邊處天--Vinnayancayatana。

  3.無所有處天--Akincannayatana。

  4.非想非非想處天--N”eva sanna n”asannayatana。(4)

  應該加以說明的是,佛陀沒有試圖解釋任何宇宙起源的理論。

  佛教的要義並不因爲這些天界的存在與否而受影響。沒有人必須相信其理智不能接受的事。

  但是僅僅因爲有限的知識無法構想而加以否定其事,這也是不合宜的。

  界趣   時限

  ┌——非想非非想天  84.000M.K.

  │  無所有處   60.000M.K.

   天 │  識無邊處 40.000M.K.

  │  空無邊處 20.000M.K.

   色 │ 淨居天

  │  1、長久天   16.000M.K.

   界 │ 四禅天 2、無煩天   8.000M.K.

   │    3、善美天   4.000M.K.

  │  第四禅天  4、善現天 2.000M.K.

  │  5、究竟天 1.000M.K.

  │  第叁禅天  1、無想天 500M.K.

  │  2、廣果天 500M.K.

  │  3、遍淨天 64M.K.

  │  4、無量淨天 32M.K.

   │  5、少淨天 16M.K.

  色│  第二禅天  1、極光天 8M.K.

  │  2、無量光天 4M.K.

  界│  3、少光天 2M.K.

  │  初禅天  1、大梵天 1A.K.

  │  2、梵鋪天 1/2A.K.

  │  3、梵衆天 1/3A.K.

   │ 1、他化自在天 16.000C.Y.

  │  2、化樂天 8.000C.Y.

  │  天界  3、兜率天 4.000C.Y.

  │  4、夜摩天 2000C.Y.

  欲│  5、忉利天 1.000C.Y.

  │  6、四天王天 500C.Y.

   界 │ 人道 不定

  │  1、阿修羅  不定

  │  惡道  2、餓鬼  不定

  │  3、畜牧  不定

  │  4、地獄  不定

  │ M.K.=大劫(Maha Kappa)

   └ A.K.=小劫(Asankheyya Kappa)

  [注]

  (1)英譯《相應部》,第一品,第85-86頁。

  (2)英譯《相應部》,第二品,第170頁。

  (3)Manussa-照字本義來講,是指提高和開發意識之人(mano-ussannam-etesam)。梵文相應詞爲-Manusya,意爲智者之子,這所以這麼叫,是因爲他作在智者之後而變得文明起來。

  (4)有關各種有情界的詳情和生命情況,請看《阿毗達磨手冊》,那爛陀長老,第234-246頁。

  

《《覺悟之路》第二十七章 有情生命趣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