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 禅門的法器 (拂子)

  拂子

  拂子(梵vyajana )用以拂除蚊蟲的用具。即在柄上劄束獸毛、棉、麻等而成者,功用與塵尾同,而形狀各異。又單稱拂,或稱作拂塵。在印度,一般皆用此物拂蚊。

  關于僧團中使用拂子的由來,在《毗奈耶雜事》中說:“佛在廣嚴城彌猴池側高閣堂中,時諸苾刍爲蚊蟲所食,身體患癢,抓搔不息。俗人見已,問言:“聖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聖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苾刍畜拂蚊子物。””這是說由于比兵坐禅時,被蚊蟲叮咬,搔癢不止,因此世尊才准允許比丘持拂子驅蚊蟲。

  佛陀允許之後,衆中有人便以衆寶作柄,以珍貴的牦牛尾爲其拂。俗家的人看見了,就譏诮的說:“聖者!您雖剃發,而貪染卻未除。”而去禀告佛陀。因此佛陀才製定做拂子的材質:“有五種袪蚊子物:一者撚羊毛作;二用麻作;叁細裂氎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樹枝梢。若用寶物,得惡作罪。”

  這是說拂子的材料限于五種,即羊毛、麻、細裂氎布、已破舊之物、樹枝樹梢,而不許用珍貴的牦牛尾及其他寶物。這是因爲當時白牦牛尾所製之拂子,系最貴重者,與白馬尾拂同稱爲白拂。當時佛陀升忉利天爲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即執白指侍于佛側。

  自唐代以降,禅門盛持拂子,或以之爲莊嚴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時,持之爲大衆說法,此稱“秉拂”。又執行秉拂之職務的前堂首座等五頭首,稱秉拂五頭首;秉拂子之侍者,稱秉拂侍者。或有得道者,其師則授予拂子。日本鎌倉時代以來,禅林亦用此拂子,後來除了真言宗之外,其他諸宗于法會、灌頂葬儀時,皆視之爲一種莊嚴具,爲導師所使用。

  此外,密教于灌頂時,通常以拂子輕拂受灌頂者之身,作爲去煩惱、除惡障的表徵,故拂子亦是密教法具之一。

  而拂子是禅宗祖師最常使用的教學道具之一,因此而參悟的因緣極多。有這麼一則公案:

  師(香嚴智閑)問僧:“什麼處來?”

  僧曰:“沩山來!”

  師曰:“和尚近日有何言句?”

  僧曰:“人問如何是西來意,和尚豎起拂子。”

  師聞舉,乃曰“彼中兄弟怎麼會和尚意旨?”

  僧曰:“彼中商量道:即色明心、附物顯理。”

  師曰:“會即便會,不會著什麼死急?”

  僧卻問:“師意如何?”

  師還舉拂子。

  這一則公案中,沩山的弟子討論沩山豎起拂子是即色明心、附物顯理的意思。香嚴批評沩山的弟子們“會即便會,不會著什麼死急?”意思是說:悟入的人則當下悟入,不了悟的乾著急有什麼用?于是這個僧人乃再度請教香嚴之意,香嚴仍是舉起拂子。這個動作穿透一切語言,直示如實佛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