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梵呗贊誦的法器 (鍾)

  鍾

  寺院爲報時,集合大衆時而敲擊的法器。其形製有梵鍾及半鍾二種。

  梵鍾又稱大鍾、約鍾、撞鍾、洪鍾、鯨鍾、蒲牢、華鯨、華鍾、巨鍾。多屬青銅製,少數爲鐵製,一般高約一五O公分、直徑約六十公分,形式是上端成雕成龍頭的鈎手,下端有相對的二個蓮華形撞座,稱爲八葉,撞座以下稱草間,下緣稱駒爪;以上則分池間、乳間二部分,且乳間有小突起物並列環繞,又連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爲袈裟舉,又名六道,另外,鈎手傍有呈圓筒狀的筒插通內部。此類鍾多懸于鍾樓,作爲召集大衆時或早晚報時之用。

  《敕修百丈清規·聖節》中說嗚大鍾爲召集大衆上殿及警覺睡眠:“鳴大鍾及僧堂前鍾集衆,列殿上,向佛排立。”又<法器章>中說:“大鍾,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叁通,各叁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叁下稍緊。”

  而在叩鍾時,如果能觀想覺悟一切衆生,則獲利更大。文中又說:“鳴鍾行者,想念偈雲:“願此鍾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衆生成正覺。”仍稱觀世音菩薩名號,隨號扣擊,其利甚大。”

  其所發之音或稱鯨音。又後世多在其表面平滑處刻銘。

  在《增一阿含經》中說,若打鍾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止息。在《付法藏傳》卷五中記載:“古月支國王,因爲與安息國戰爭,殺人九億。因爲惡報的緣故,死後化爲千頭大魚,頂上有劍輪繞身砍頭。可是隨砍立即又出生,極痛難忍。於是前往請求羅漢僧長(常)擊鍾聲,以止息其苦。”

  《續高僧傳·釋智興傳》中有一個故事:有一亡者讬夢予其妻說:“我不幸病死,生于地獄,賴蒙禅定寺僧智興鳴鍾,響震地獄,同受苦者一時解脫。”有人就問智興:“爲何鳴鍾能有如此感應?”

  智興回答:“我並無特別的神術。只是見《付法藏傳》中說罽賊吒王劍輪止停之事,及《增一阿含》中鍾聲功德,敬慎遵行,苦力行踐之。我每次嗚鍾之始,皆祈願諸賢聖同入道場,然後叁下;將欲長打,如先致敬,願諸惡趣,聽聞此鍾聲,俱時得離苦。如此願行,心志恒常敬奉而修力,或許是如此而有感應吧!”

  半鍾又稱喚鍾、小鍾,多以真鍮(黃銅)鑄造,通常高約六十至八十公分,乃吊於佛堂內之一隅,因其用途系爲普告法會等行事之開始,故亦稱行事鍾。

  寺院大鍾之製源自印度,然鍾在該地系稱犍稚(ghauta),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中說:“阿難(中略)即升講堂,手持犍稚並作是說: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衆者盡當普集。”此有木、石、銅製之別,雕刻極爲精美,多懸于鍾臺。

  在中國,黃帝時即有工匠垂鑄鍾,原系祭祀、宴享的樂器,如西周有所謂的“編鍾”。到佛教傳入後,始成寺院中的法器。此物多爲青銅製,外形樸素,常刻有銘文,且自六朝時代起多挂在鍾樓。如《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列有大周二教鍾銘(北周·天和五年武帝製)、大唐興善寺鍾銘、京都西明寺鍾銘(康·麟德二年造)等。又,蘇州寒山寺之鍾,因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而聞名于世。另據日僧圓仁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叁所載,五臺山的鍾樓谷乃是文殊菩薩一度示現金鍾寶樓之處。

  朝鮮自古亦有梵鍾,然其製稍異,無袈裟(左礻右舉)。其中,新羅·惠恭王七年(公元七七一年)所鑄造的泰德寺鍾,現今懸于慶州南門外的鍾樓。

  日本的梵鍾深受中國、朝鮮的影響。其被列爲國寶的寺鍾之中,有不少即來自此二國。

  有關鳴鍾之法,依宗派、地方而異,但通常是以叁鳴鍾爲始,以二鳴連續作終。又,鳴鍾的次數以十八聲爲常例,亦有叁十六聲、一O八聲。其中,對于鳴一O八聲之原因,或謂是對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之數。或謂可使百八煩惱清醒覺,故佛教稱爲“百八鍾”。

  除此之外,不同的鍾代表不同的訊號,如“殿鍾”,即佛殿鍾也,在《敕修百丈清規·楞嚴會》中說:“鳴大鍾、僧堂鍾、殿鍾、住持至佛前燒香。”又<法器章>中說:“殿鍾,住持朝暮行香時鳴七下。凡集衆上殿,必與僧堂鍾相應接擊之,知殿主之。”可知殿鍾是集合大衆上殿之訊號。

  另有“僧堂鍾”,《禅林象器箋》中說:“僧堂前鍾,其製稍小,或單稱堂前鍾。”

  《敕修百丈清規·請立僧首座》中記載:“堂司行者鳴僧堂鍾,大衆同送歸寮。”又<法器章>中說:“僧堂鍾,凡集衆則擊之。遇住持每赴衆入堂時,鳴七下。齋粥下堂時、放參時、旦望巡堂吃茶下床時,各叁下。住持或不赴堂,或在假則不鳴。堂前念誦時,念佛一聲,輕鳴一下,末疊一下,堂司主之。”

  還有“入堂鍾”,《禅林象器箋》<呗器門>中說:“堂者,僧堂也,齋時大衆入僧堂時,鳴大鍾十八下,謂之入堂鍾。”可見此爲大衆入僧堂之訊號。

  《永平清規·赴粥飯法》中說入堂鍾也入齋堂之訊號:“粥時,開靜已後;齋時,叁鼓已前,先于食位就坐。齋時,叁鼓之後,鳴大鍾者報齋時也。城隍先齋鍾,山林先叁鼓。此時若面壁打坐者,須轉身正面而坐。若在堂外者,即須息務洗手令淨,具威儀赴堂。次鳴板叁會,大衆一時入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