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鬘
華鬘(梵 suma-mala),用華作成之鬘。即以絲綴花,或結之,作爲頸上、身上的裝飾。
《玄應音義》卷一雲:“頂言俱蘇摩,此譯雲華;摩羅·此譯雲鬘。(中略)案西國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以爲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爲飾好。則諸經中有華鬘、天鬘、寶鬘等,同其事也。”作華鬘時多用鮮花,所用的種類並不一定,主要是選擇有香味者。
以華鬘裝飾人身上,本來是印度風俗,但依戒律,比丘不得裝飾華鬘,僅能懸於室內,或以之供養佛。
在《十誦律》卷叁十九中說:“有人施僧華鬘,諸比丘不受,不知用華鬘作何物。是事白佛,佛言:聽受,應以針釘著壁上,房舍得香,施者得福。”《毗尼母經》卷五中說:“花鬘璎珞自不得著,亦不得作華鬘璎珞與俗人著。比丘若爲佛供養,若爲佛塔、聲聞塔供養故,作伎不犯。”後更用來莊嚴佛殿。
關于作華鬘之華,《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列有缽頭摩、青蓮、龍華奔那伽、計薩啰、末利、利蘖藍、瞻蔔、無憂、底無劍、缽吒羅、娑羅等等。《毗尼母經》卷五則舉十一種,即優缽羅華、娑師迦華、瞻蔔迦華、阿提目多迦華、打金作華、打銀作華、白镴華、鉛錫華、作木華、作衣華、作帶華。後世更依《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所述可用種種珍寶作華鬘以爲供養,因而乃有金屬製成的華鬘。可知,除鮮華之外所作成之鬘,亦稱華鬘。
密教亦以華鬘供養本尊聖衆,爲六種供養、五供養、八供養之一。亦有金剛鬘菩薩,華鬘之印明。並說此印,能流出無漏七覺之華及種種華雲海,周遍法界微法刹土,以此乃成供養。
在古代印度雕刻中,遺留在許多華鬘供養之作品,如加爾各答博物館所藏的阿摩羅婆提(Amaravati)塔的欄楯雕刻、優薩夫宰(Yusafzai)地方出土的說法佛像之中,刻有許多人運載大華鬘,華鬘上又雕有蓮紋。日本自古即用華鬘莊嚴佛堂,如京都教王護國寺藏有以牛皮作成的華鬘十叁枚及斷片四個,陸中中尊寺金色堂內也藏有銅造華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