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壇
須彌壇是仿照須彌山形式所作之佛壇。即以木、磚或金石等物作須彌山形的佛壇,用以安置佛像。一說須彌壇是指安放佛櫥的臺座,且安放佛像于其上者。
《大日經疏》卷五中說:“因陀羅釋天之主坐須彌山,天衆圍遶。”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的帝釋天亦坐在須彌山上。須彌頂上即忉利天宮的所在處,故安放帝釋天于其上較爲合理,若以之爲佛之坐處,則未詳其典據。有說謂佛曾升忉利天爲母說法,故佛像雕刻家乃以須彌山爲佛座。此外,《大智度論》卷八中也說:“是梵天王坐蓮華上,是故諸佛隨世俗故,于寶華上結跏趺坐。”這是說須彌山雖爲梵天所坐,但隨世俗亦以之爲佛的坐處。
須彌壇的形狀有四角、八角二種,高一層或二層。如《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所說,即是四角須彌壇,經中說:“于龜背上想素字,變爲妙高山,四寶所成。又想劍字,變成金山,七重圍遶。則于妙高山上虛空中,想毗盧遮那佛,遍身毛孔流出香乳雨,澍七山間,以成八功德香水乳海。于妙高山頂上,想有八葉大蓮華,于蓮華上有八大金剛柱,成寶樓閣。于蓮華胎中想纥哩字,從字流出大光明,遍照一切佛世界,所有受苦衆生遇光照觸皆得解脫。于此大光明中,湧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具無量相好熾盛威德。”
至于八角的須彌壇,則如《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中說:“于其臺上想波羅、吽、劍等叁字,以爲須彌山,其山衆寶所成而有八角。”《廣大儀軌》卷上中也說:“次于其海中,一緣而觀想,八峰彌盧山,定慧內相合,結成彌盧山。”
佛像以彌形爲臺座,古代印度即已通行,如印度鹿野苑博物館所藏笈多朝時代的石佛像,即是如此。在中國,有劉宋·元嘉十四年(公元四叁七年)及十八年、太平真君九年(公元四四八年)所刻之銅造釋迦像,也都安放在須彌壇上。日本自古即有製須彌壇安置佛像的風氣,以推古天皇的禦廚子(即所謂玉蟲廚子,座的四面畫有須彌山及雪山童子本生等)、大和*輪寺安置藥師的須彌座,爲日本最古的須彌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