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不可被根認取,但可以被我們認識。
3.2.54 (對方說)並非如此,因爲顔色等特性互不相同。
順世論者說了,你正理派說因爲覺與身體的其他德不同所以覺不屬于身體,那麼我想問一下,如果德都是相同的,還有必要分那麼多種、並給取那麼多的名字嗎?也就是說,德本來就不相同,也正因爲不同,所以才立了那麼多。我們把這個叫色、把那個叫觸,若它們是相同的,我根本就沒有必要把這個叫色、把那個叫觸了。順世論說,你正理派因了覺這特性與其他特性不同而說覺不屬于身體,是不是也要因爲色與觸的不同而把觸也排除在身體之外呢?身體本身就有不同的性質,顔色可被眼看,而觸則不能被眼看,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觸不屬于身體。
3.2.55 不能駁倒我們,因爲顔色等特性能被(外在)感官感知。(即使各種特性不同,但它們都能被外在感官感知,而覺卻不能)。
正理派說,雖然說身體有好多種性質、好多德,但你說的顔色、觸等有一個共同點兒――都是可以被感官感知的,覺卻不能,所以覺不能與它們並列。
下邊兒就開始說意。
3.2.56 意是單一的,因爲不能同時有多種認識。
這是一個說法。很明白的。
3.2.57 (有人說)不對,因爲可以見到同時的多種行動。
外人就說了,說,你正理派說不可能同時有多種認識,可是,我卻是能夠舉出同時有多種認識活動的例子。比如說吧,我在一個黃昏,走在樹林中間,忽然我聽到狼叫聲,我就感到有點兒害怕,于是,我強打精神邊給自己鼓勁兒,邊仔細地搜尋著,同時還向自己要去的方向張望,希望有人來接我。這時就有多種認識活動同時存在。
3.2.58 (我們說)那種認識就象由于快速運動,火把看上去象個輪子一樣。
正理派說,不對,在你說的這個活動中,你說是多個認識活動同時存在,其實不是的,就象一個火把快速旋轉時看起來就象一個火圈兒,但實際上還是只有一個火把而已,並不是一個火圈兒。把一個快速旋轉的火把看成一個火圈兒是我們的錯覺。你說的例子中說多種認識同時存在也是錯覺、錯誤的認識,那是錯亂的認識引起的知覺諸作用快速的運動。多種認識同時存在根本不是實際情況。
或者說,我們覺得多種認識同時存在,實際上是意與諸感官的接觸運動極快而導致的錯覺而已。
3.2.59 由于前述原因,意是原子性的。
意是原子性的,原子性是啥意思?就是很小的意思,如果意不是很小的話,就該很多根同時與意接觸了。比如說這一堵牆,它很大,就可以擋住我整個人的所有感官,就是與所有感官都接觸,但若只是一個原子那麼小,它就只能與一個感官接觸了。
關于意就到這兒,下邊兒是第七節,身體的形成。
3.2.60 (身體)的産生是以前所做的業的結果。
這是正理派的陳述,一上來先說出自己的觀點兒。
3.2.61 (有人說)身體是由元素組成的,就象塑像是由物質組成的一樣,(即人身與業無關)。
這是無神論者說的,關于無神論,按說,佛教徒也說自己是無神論,但按一般的情況並不把佛教算作無神論。數論派也是無神論。韓老師說這裏的無神論應該是順世論者。順世論說身體是諸元素組成的。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比如說塑像,就是由泥土、石頭等組成的。組成塑像的泥土、石頭本身並沒有什麼功過可言。同理,身體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也不帶業,不管怎麼說,總之一句話,就是人身與業力沒有關系。
3.2.62 不對,這種說法同樣需要證明。
就是說,你順世論的說法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你說組成塑像的泥土、石頭本身沒有功過,你這麼說的理由是什麼呢?你憑什麼說組成塑像的泥土、石頭本身沒有功過?就是說你這話本身也是需要證明的。我要造一輛馬車,這也與我的業有關,是我按照我的目的造出來的,我要是想用馬車拉東西,我就造大些,我要是只是自己坐,我就造小些,這都與我的業力有關,怎麼能說無關呢?
3.2.63 還因爲由父母合和的原因産生的,所以不對。
這是進一步說的,說,身體的形成與你的例子也不同,差別太大了,身體是由父母的結合而形成的,但塑像卻不是。我記得有個相聲,記不得是誰說的了,其中就說:我最惱的就是你把我比成電線杆子。人是活的,塑像是死的。
這是進一步說身體形成的原因,前邊兒說了自己的業,這裏說了還有父母的業。劉金亮先生說注疏中說,但沒說清是誰的注疏,他說:一個人的産生與該人本身的業有關,這決定了他在母腹中的經曆;也與父母的業力有關,這表現爲由孩子出生所引發的經曆。這兩種業力決定了母腹中胎兒的産生。父母的種子就是這樣聯系起來的,也正是這種聯系決定了孩子與父母是同一類。一個人産生與該人本身的業有關,這決定了他在母腹中的經曆。業力還決定他出生後的情況。按佛教的說法,業有引業、滿業,引業決定他到哪一道受生,而滿業決定他到那一道後是否圓滿。當然了,這裏說的是正理派的說法而不是佛教的說法。
3.2.64 吃飯也是個原因。
更進一步。先說自己的業,又說了父母的業,現在又說了一個吃飯。這些都是身體形成的原因,但說的時候是先近後遠。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業,遠一步的是父母的業,再遠一點兒是吃飯。這裏的吃飯是指,父母吃下去飯才能形成精血,然後結合才能形成你的身體。母親在懷孕時營養問題也導致孩子的發育是不是好等。這都是吃飯的緣故。
3.2.65 交媾的結果也不一致(有的坐胎,有的不坐,可見胎兒的形成是業的合力結果)。
這也很明白,有的能懷孕形成胎兒,有的不能懷孕形成胎兒。各種情況都有。爲什麼有的會形成胎兒而有的不會呢?還是業力的關系,小孩的産生與他自己前生的功過業力相關。
3.2.66 就象業是身體産生的原因一樣,它也是(身體與靈魂)結合的原因。
業不但是身體形成的原因,也是與某靈魂結合的原因。身體爲什麼是與這個具體的靈魂結合而不是那一個呢?因爲業。
3.2.67 通過它(指業),不定的問題也得到了說明。
業可以說明很多問題,可以解釋很多問題。在佛教中也是,有人來問師父:兒媳婦老是不領我的情是怎麼回事兒?師父就說:業力!對不對?對!可見業是一個大口袋兒,什麼都可以裝進去。
不過,這句經文說了“不定的問題”,指什麼?就是指爲什麼這個人生在富豪之家大富大貴,而另一個人生在乞丐之家?爲什麼這個人生來就身體棒棒的,而另一個人生下來就只剩一口氣兒,要死不活的?其實這就是佛教說的滿業。
3.2.68 如果說(身體與靈魂結合)是由阿杜裏秀特引起的,那麼在最終解脫之後也還會有身體與靈魂結合,(這顯然是錯誤的)。
經文中的阿杜裏秀特,是ad
a的譯音。ad
a的本意是“不可見”的,這裏指業力,因爲業力就是指我們以前所造的善惡以及以前所做善惡的影響,這業力是無形無相的,是不可見的,但它又確實在起作用,所以稱ad
a、阿杜裏秀特。阿杜裏秀特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在身體尚未形成時,靈魂因爲無所依靠而不能見、聞、覺、知,不能起作用,就無法感知任何事物。富差耶那說,感知的對像有兩類,一類是境,就是色、聲、香、味、觸,另一類是原生質與靈魂間的區別。身體是幹什麼的呢?就是爲了見這兩類東西,當這兩類東西都見到之後,物質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也就不再産生身體,靈魂與身體也就可以分離了。恒河主說這是Sańkhya(數論派)的觀點;富差耶那還把ad
a按耆那教的說法說了一下,說阿杜裏秀特是極微的一種屬性,是它引起了行爲和運動,由于有這種動因,極微才結合起來形成了身體;也是由于這個動因意才進入了身體,有了意之後,認識者就可以有認識活動了。這是阿杜裏秀特。這一句經文就是說,不管是數論派的說法還是耆那教的說法,正理派反駁說,如果是由于阿杜裏秀特才使得身體成了形,那麼,我們知道,在我們解脫之後阿杜裏秀特是仍然存在的,難道解脫之後還會有身體産生嗎?解脫之後是肯定沒有身體再産生了,就是佛教說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怎麼還會有身體呢?
這句經文姚衛群先生是給譯成了“如果(有人認爲)這(身)以不可見力爲因,那麼(解脫)也將與此(身)相聯系。”說白了就是說,如果外人不承認以不可見力(不可見力就是業力)爲因的話,那麼就沒有什麼可以障礙解脫之後我(靈魂)還與身結合,也就是說,在解脫之後,我(靈魂)還要與身結合。
3.2.69 由于沒有死亡的原因,所以應當認爲身體是永久不壞的。
如果身體與業毫無關系,那麼由物質元素構成的身體就沒有壞滅的原因了,也就是說,你就不會死了,你的身體就應該是永久不壞的了。但誰能夠不死呢?誰的身體能夠永久不壞呢?姚衛群先生把這句經文譯爲“由于(極微的)毀滅不能被證明,因此(身)就與常住性有關聯了。”這樣譯更明白,極微就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它是不能被毀滅的。沈劍英先生是把這句經文譯成了“又因爲死是不可能的,所以身體是永恒的。”關于這一句,沈先生有個說明:宮坂宥勝說這句經文反映了耆那教的思想。這麼說就這麼說吧。
3.2.71 (有人說)它就象原子一樣的黑色是永久的一樣。
極微是黑色的,黑色是極微的永久本色,可是,要是經火一燒,黑色的極微也要變成紅色,也就是說,黑色被紅色所抑製,變紅以後就再也變不成黑色了。同理,由阿杜裏秀特構成的身體在得到解脫之後也就不會再出現了。
3.2.72 不對,因爲那將意味著我們要接受未得到證明的觀點(或那將意味著我們要承受我們並沒有做過的事的後果)。
這是正理派說的。說:不對,你憑什麼說極微經火一燒由黑變紅是黑被紅所抑製呢?也有可能是黑色被紅色所取代。你說的黑被紅所抑製是並沒有經過證明的結論,我不能接受還沒有經過證明的觀點。
3.2.72a 身體和靈魂的分離是由于業的消失引起的。
這是正理派的一個陳述。
在這一節中,可能劉金亮先生的本子丟了一句話,按編號來說,他在3.2.69之後接著是3.2.71,沒有3.2.70,與姚衛群先生的本子、沈劍英先生的本子對照也確實少幾句話。第叁卷到此也就完了。
《《正理經》簡讀之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