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音節脫落、詞幹擴展。說這六種情況你叫它變化也行,但實質上它們還是轉換。
接著就進入第四節,是討論語言和它的作用。這還是和文典學派進行討論。
2.2.58 那些以變化後的語尾作結的是詞。
這句不用說。
2.2.59 在詞義上有疑問,因爲使用時(一個名詞)的個體、形象、類是聯系在一起的。(到底指哪一個?)
單詞起什麼作用?是怎麼起作用的?這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這句經文就說了,說:名詞得和其他的比如個體、形象、類等聯系在一起。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牛”,當我們在說“牛”這個詞的時候,在我們的心頭就出現牛這個事物,牛的形象,我們有牛和人不同的觀念等,在這個時候,我們說的“牛”是說什麼的呢?
下邊兒就討論,看我們說“牛”時到底是指什麼的。
2.2.60 (有人說)名詞是指個體,因爲(以牛爲例)在下面這十種情況下都用的是個體:(1)關系代詞“它”“那個”,(如果不是指個體,就不會有這種說法);(2)“一群”,(也顯然是指個體的集合);(3)給予(不可能給抽象的牛性);(4)擁有(也不可能擁有抽象的牛性);(5)數目(顯然是指具體一頭一頭的牛,抽象的牛只是一類,沒有數目問題);(6)長大(只有具體的牛才可以說“長大了”,抽象的牛沒有這個問題);(7)變瘦(理由同上);(8)顔色(抽象的牛沒有顔色的問題,具體的牛才有);(9)複合詞(如說“牛的舒適”,其中的牛不是指抽象的牛);(10)繁殖(抽象的牛是常,沒有生滅,故不可能有繁殖問題)。
文典學派就說了,說,應該指個體的牛。接著呢,文典學派就舉了十個例子來說是指個體。咱們看下邊兒的例子會發現,文典學派所用的這十個例子都是用來修飾個體“牛”的。第一、可以用“它”來代替,這肯定是指具體的一頭牛了,若不是具體的一頭牛就不能用這個詞來修飾。比如說“牛性”,就不能用具體的“它”來形容。第二、可以用“一群”來表述,若不是指具體的“牛”而是指“牛的普遍性”的話,是不能用一群來形容的。第叁、給予,這也是來說一只具體的牛的,而不能是牛性。第四、擁有。你能擁有的只能是一只只的具體牛。我記得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孩子在大學裏學的是哲學,放假後回了家,他父親不知道哲學是啥,就問孩子,孩子就指著飯桌上的一只蒸鵝說,桌子上的鵝,在你的眼中看只有一只,而在我的眼中則是兩只:一只是具體的鵝,一只是抽象的鵝,這就是哲學。他父親一聽一下就拿走了桌子上的鵝,說:好,那你就吃那只抽象的鵝,我來吃這只具體的鵝吧。第五、數目。一頭牛、兩頭牛之類的數目只能是一頭具體的牛、兩頭具體的牛。第六、長大,只有具體的牛才能長大,抽象的牛不能長大。第七、變瘦,則肯定是具體的牛才能瘦了、胖了,抽象的牛是不可能瘦了、胖了的。第八、顔色,你要是說抽象的牛是紅的、花的,這就是笑話了。第九、複合詞。劉金亮先生譯本中舉的“牛很舒適”,這只能是具體的牛。第十、繁殖,具體的牛才會生小牛,抽象的牛是不會的。
文典學派舉了這十個例子來證明牛這個詞應該是指個體。那麼正理派同不同意呢?看下邊兒的經文。
2.2.61 不對,因爲個體不確定。
正理派反對文典學派的說法。人家文典學派舉了十個例子來證明名詞應該指事物個體――就是具體的事物,而正理派只一句話就把人家給打蜷回去了。爲什麼不同意文典學派的說法呢?說:因爲個體不確定。這句話該怎麼說呢?是這麼個意思,就是說,個體有多少呢?牛,天下有多少頭牛?鬼知道!那麼,你說牛是指具體的牛個體,請問到底是指哪一頭牛個體?顯然你在說的當下不是指每一頭牛,如果說是指每一頭牛的話,就不符合你說的話了。說你剛才說的十個例子,根本說的不是“牛”這個名詞本身,而是對“牛”這個名詞的修飾而已。就是說,你文典派說了半天其實是說跑題了,你要說“牛”這個名詞,可說的是“牛”這個名詞的修飾語而不是“牛”。
2.2.62 即使在沒有那種意思時,那個意思也被用上,如在表達(1)婆羅門、(2)平臺、(3)墊子、(4)國王、(5)面粉、(6)檀香、(7)恒河、(8)布、(9)食物、(10)人時,我們分別用(1)同行、 (2) 地點、(3)用途、(4)行爲、(5)量、(6)含有、(7)近旁、(8)結合、(9)原因、(10)統治地位等。
這還是文典學派的話,文典學派說了,說,你正理派不承認“牛”這個名詞是指具體的事物――牛,那麼就有如下的現象無法解釋了。文典學派接下來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兒。第一、婆羅門。這個該怎麼說呢?我給你們說個故事。好象是一九叁幾年的時候,在我們河南桐柏山,有一個老德和尚,他本來是一個討飯的,那一年下大雪,他跑到金山寺,想在金山寺出家當和尚,因爲老德這個人長的可瞎了,所以當家和尚不想收他這個徒弟,就問下邊兒的僧衆,可僧衆也都不想收他當徒弟,可是呢,大雪封山,怎麼辦呢?總不能看著他餓死吧,就給他開玩笑,說,去吧,你看誰拿棍子誰就是你師父,這老德看見韋陀菩薩的像:噢,這是我師父!可就拜韋陀菩薩當師父了,後來這老德成了肉身,在老日打過來的時候肉身被炮火給毀了。在這個事兒中,當家和尚說,“拿棍子的”就指韋陀菩薩,他把韋陀菩薩叫成拿棍子的,這就是借代。這就是第一婆羅門。這叫同行借代。第二、平臺。這就是咱們常說的,大山在哭泣,大山怎麼能哭泣呢?這還是指某偉人去世了人們很悲傷,是人悲傷而不是大山會哭泣。這裏的平臺就是指一個人在臺子上大吼大叫,是人在大吼大叫而不是平臺在大吼大叫。這叫地點借代,或者叫位置借代。第叁、墊子。這是說,比如說我在弄蒲草,我卻說我在編墊子。工人在運磚,可是他卻說他在蓋房子。這是目的借代。第四、國王。就是說我把國王叫閻王爺的時候,並不是說國王真是閻王爺,而是說國王就象閻王爺一樣掌握我的生死。其實我們是罵人是閻王爺。這叫行爲借代。第五、面粉。就是說比如我想買叁斤面粉,我往面粉店一進,就說:老板,給我來叁斤。老板就給我秤了叁斤面粉。就是說,我只說叁斤老板也聽明白了。叁斤只是質量呀~~一般說的時候總是說玉谷面、麥面等,但這裏只說質量也可以,這在說的當下就是明白的。這叫量借代。第六、檀香。你問我有檀香沒有,我說:我有一盒。這“一盒”就是指檀香,這一種情況叫含有借代。因爲檀香裝在盒子裏,被盒子含有。第七、恒河。這是說,“一只牛在恒河上吃草”,這牛其實不是在恒河上,而是在恒河邊兒。這個稱爲近旁借代。第八、布。比如說看見一塊兒布,我指著說:“花的”,這時我說的其實是“花布”,這是結合借代。第九、食物。有個笑話,說有一個教書先生,特別愛吃豆腐,他說:豆腐就是我的命。他說豆腐就是他的命的時候,是說豆腐是生命的原因。這叫原因借代。第十、人。比如電影上總能見到一些壞蛋欺壓百姓,老百姓說,難道你就不怕王法嗎?這個人哈哈大笑:“王法?在十全縣我就是王法!”這就是說,我可以主宰十全縣人的命運。
文典學派說了,說通過這些例子,看起來還得說名詞是指的個體。
2.2.63 (有人說)(如果詞不是指個體,那)它指的就是形象,因爲事物的確認靠的就是形象。
這還是文典學派的話,說:如果你不想說名詞是指的個體,咱就不說,我要是非這樣說的話,你不高興,那咱就換一個說法,說名詞是指的形象。因爲我們確認一個東西是牛,都是靠的這個東西的形象是牛。
2.2.64 單詞是指類的,因爲即使是指個體和形相的結合也不行,因爲用水洗等不適用于泥牛。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個體和形相結合”就是指,比如說牛,我用泥捏一個牛,則這泥牛就既是個體牛,又有牛的形象。“用水洗”是指把泥牛放水裏洗就壞了。這個詞梵文是“proksana”,又可以譯成祭祀。這句經文就是說,名詞應該指類。比如說“牛”,不是指個體的牛,也不是指牛的形象,而是指所有的牛。比如說我們要做一場祭祀,這時我們就要用真的牛來祭祀,你要是用一個泥牛就不行,泥牛既有牛的形象又是一個個體,它就不能用來祭祀,而且還不能象真牛一樣放水裏洗。
2.2.65 不對,因爲類的顯現有賴于個體和形象。
正理派說指類也不行。因爲類與個體、形象沒法截然分清。要沒有個體、形象怎麼表現出類呢?
2.2.66 詞是指個體、形象和類。
那麼正理派的觀點到底是什麼呢?說名詞其實是指個體、形象、類,就是說名詞要把它們都包括才行。你單說個體不對、單說形象也不對,單說類也不對。
2.2.67 個體是一種性質、特征所依屬的實體。
這很明白,不要說。
2.2.68 形象即是類和(類的)特性。
這也不要說了。
2.2.69 類是産生相同概念的那種特性。
這更不用說了。
下邊兒進入第叁卷。
《《正理經》簡讀之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