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事物自體。
這句經文包括兩段,一個是外人問,一個是正理派的回答。外人說,我現在沒有看到張叁的馬,我也不能說張叁的馬不見了,因爲張叁到底有沒有馬呢?我不能確定地知道。他如果根本就沒有馬的話,我以沒有看見他的馬,就說他的馬被偷了這怎麼行呢?
正理派說了,說,你這樣說不行,爲什麼不行呢?因爲我說張叁的馬不見了,是因爲張叁確實有一匹馬,這是暗含的前提,是辯論時就得共許的。
2.2.10 (有人說)盡管(在有些事物中)特征存在,在沒有特征的事物中還是不存在。
這個就是外人問了,說,張叁有馬現在不見了,這是可以討論,但如果張叁確實沒有馬的話怎麼辦?他確實沒有馬,現在也沒有看見他的馬,這不是正常的嗎?沒看見是因爲他根本就沒有馬。
2.2.11 不對,由于可以比照那些帶有特征的東西。
正理派說了,不對。就是說,不行,你必須得說他有馬但現在沒看見,你要是非說他根本就沒馬這種情況的話,我就不給你討論他的馬是不是被李四偷了,就得先討論辯論的規則問題――前提的共許。爲什麼呢?因爲你若是對前提共許這個規則不承認的話,咱就得先對這個問題作說明,那麼就得轉移話題。
當然了,我這麼說是我的發揮了。人家《正理經》的這句原文,很簡單,比如說,一個人沒有手,他殘廢了,外人在2.2.7中說:你要是說“張叁可能是六指”,這根本就不是量。在2.2.8中,正理派否定了外人的說法,說:我知道了“張叁根本不可能是六指”這就是量呀,有人要把這叫做無體量我也不反對。在2.2.9中外人又說,我沒看見張叁的六指,我就不能說張叁是六指。正理派說,不行,因爲王五是六指,六指這種情況是有的。在2.2.10中,外人說了,說:盡管王五確實是六指,六指這種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但對于根本就沒有手的張叁來說,他根本沒有手,怎麼可能是六指呢?在2.2.11中正理派說,你這說法不行,爲什麼呢?盡管張叁沒有手,我可以比照那些有手的六指呀。再說了,按通常的說法,你要是說張叁可能是六指,我們就共許張叁是有手的,這是辯論暗含的前提,若根本張叁就沒有手,我就得先給你討論辯論規則中的這個“共許前提”你是不是承認,要討論這個的話,則這就是轉換話題了,不再討論張叁的六指問題而成了討論辯論規則問題。
2.2.12 還由于不存在的認定可發生在産生之前。
這是對上邊的一個補充。說在沒有開始辯論之前要先認定一下張叁是不是有手,到正式開始辯論的時候,就得共許有手。就是說辯論時就得對前提共許,你要是不共許咱就先不辯論。經文中的“不存在”指“沒有這個事物自體”的不存在,不是前邊兒說的“當下沒有覺知到”的那個“不存在”。“認定”就是確定,“可”一般來說是可以,劉金亮先生的注釋中就是可以,他說這個認定可以在事物産生之前,也可以在毀滅之後,他還舉有例子,說罐子在未製成的時候談論它,這就是産生前的不存在,在罐子毀滅之後談論它則是毀滅之後的不存在。因明是要辯論的,所以我把“可”說成認可。“産生之前”,劉金亮先生的注釋以及舉的例子,我覺得不好,他說是罐子製成之前,我想應該是指辯論,就是這一場辯論還沒有開始的時候。
這一句經文呢,我想是正理派的祖師們在對辯論時必須“前提共許”的強調,因爲外人提出了張叁根本就沒有手這個情況,你要是不先共許的話,已經爭了半天了,人家最後告訴你說張叁根本就沒有手,聽到這個消息後會有一種被胡弄的感覺。
正理派也是名門大派,被耍了以後他很不高興,所以就先強調一下,必須得前提共許。你要是不共許的話,就先聲明一下,咱先討論這個。
看第二節,第二節討論聲是常還是無常。
2.2.13a 有疑問,因爲在檢視原因和質疑時出現無法決斷的現象。
這一句是說,關于聲的常、無常問題,在古印度是爭論得很厲害的,各個派別都有不同的說法,而且誰也不服氣誰。下邊兒呢,正理派要來說說自己這一派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2.2.13 由于它有開始、可被感知、(人們)象對待人造的東西一樣對待它,(所以聲是無常)。
在正理派的理念裏,聲是無常的。爲什麼聲是無常的呢?因爲聲音有開始發出,有發出後過一會兒消失,它還有可以被感知到等等的性質,這就給人們造出來的其他東西一樣。所以說它是無常的。這要是按佛教的說法簡單多了,“聲無常,所作性故,如瓶”。
2.2.14 (有人說)不對,因爲罐的非存在是常,罐的共性也是永久的,(而且),即使永久的東西(人們)也象不永久的一樣對待(它們),(所以聲是常)。
正理派說完之後,外人就針對正理派的言說提出了問難。關于聲的常、無常問題的討論,正理派此時的對手主要是聲論派。下邊這兒的外人就是聲顯派。因爲在2.2.13中正理派說了有開始、可被感知、人爲的一樣叁句話,于是這句經文的問難就有針對性地也說了叁重意思。第一、你正理派說有開始,難道憑有開始就可以證明它是無常的嗎?比如說一個罐子,我現在把一個罐子打破,這個罐子破的當下就是這個罐子不存在的開始,但是,同一個罐子永遠也不會存在了,可見,有開始也可以是常的。懂了嗎?真麻煩,就是說,把這個罐子打破,這個罐子就永遠不會存在了,則就是說,這個罐子的“不存在性”就是常的!第二、你正理派說的是能被感知,你想憑這個理由來證明無常也是不行的。因爲罐是共相,它是常的,它也是可以被感知的,難道你能說罐是無常的嗎?所以能被感知根本就不是無常的理由。這一個明白不明白?我再說一個,咱們知道,就象人民一樣,人民是共相,它其實是常的,因爲我們實際上現在見到的都是一個個的具體人,這具體的人是無常的,但人的共相是常的,你看到了一個個的具體人,共相的人民是離不開一個個的具體人的,離開了一個個的具體人也就沒有人民可言了,所以,在你感知到一個個的具體人時就感知到了共相的人民,也就是說同時也感知到了共相的人民,但人民是常的而不是無常的。所以外人說正理派拿可被感知來證明無常是不行的。第叁,你正理派拿聲與人爲的東西來類比、把聲當作人爲的來對待,可是這樣同樣也不能證明聲無常呀~~因爲人們也常拿常的東西來當無常的使用,比如我們會說這是“虛空的一部分”,“靈魂的一部分”等,這不就是把無限的、永恒的東西當成由部分組成的無常的東西了嗎?但你能說虛空是無常的嗎?很顯然是不能的。
看正理派的反駁。
2.2.15 (我們的觀點)沒有錯,因爲常有真的和從屬性的各種分別。
正理派用了好幾句經文來反駁的,他是把外人的叁重意思分成了叁句經文。這2.2.15是針對外人的“有開始也不能證明無常”來說的。
正理派說了,說:常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常,一種是從屬性的常。什麼是真正的常?就是無始無終!什麼是從屬性的常,就是有始無終!你說的把一個罐子打破,這是罐子的“不存在性”的開始,有始!這個罐子永遠不會存在了,就是罐子的“不存在性”永遠持續下去,無終!這有始無終只是從屬性的常而不是真正的常。所以說,我用有開始來證明聲無常是可以的。
2.2.16 由于遞推的特性。
這是針對外人說的“可被感知也不能證明無常”而說的。外人說個別的罐子是無常的,但罐性(相)是常的,罐相是可以被感知的。具體的人是無常的,但共相人民是常的,你能感知到具體的人,人民是與人不可離開須臾的,感知到人的同時就感知到了人民,人民也是可以被感知的。
正理派是這麼反駁的,說:具體的人是無常的,由于具體人是從屬于人民的,人民是具體人的共相,或者說是普遍性質、普遍特征,這樣可能好理解一點兒。具體的人是無常的,但人的普遍性特征――人民――是常的,人民這個普遍特征沒有從屬于其他性――就是說沒有比人民更上位的概念了。聲呢,也是這樣,具體的聲是無常的,具體的聲從屬于聲性――聲的普遍性特征,聲性是常的才對。就是說你外人說“聲常”是不對的,應該是“聲性是常”而不是“聲是常”。
插話:劉金亮解釋本上原文是這麼說的,“聲是無常,因爲聲從屬于聲性,聲性才是無常”,法師你說“聲性常”,可這書上是“聲性無常”。
把書拿來給我看看。真的,書上怎麼這麼說呢~~我再審審。
對,是這樣,他這書印錯了。聲性不可能無常,聲性要是無常的話,聲就沒法了。劉金亮先生說他這是轉述明莊嚴的解釋,如果真的是明莊嚴這麼說的,咱就大膽地說:明莊嚴錯了!如果是劉金亮先生轉述有誤,咱就更敢否定了,沒事兒的。要是能有梵本給咱們看看就好了,劉金亮先生翻譯的這個本子,所用的底本就是明莊嚴的,所以他對明莊嚴的說法的轉述還是有點兒權威性的。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打字校對不仔細而已,畢竟人家劉金亮先生的這個本子並不是公開出版的定本,只是人家的論文打印本。
下邊兒劉金亮先生加了一句話,說,“劉按,如果有人問罐性如何是常?在沒有任何罐之前有罐性嗎?不知他們將何以對之。”這句話恰恰暴露了劉金亮先生對宗教的無知,他是把這個《正理經》當作學問來研究了,在他的眼中是只有學問家的《正理經》而沒有宗教經典《正理經》,這個怪不得誰,學問都是這樣的。六派哲學以及佛教其實都與婆羅門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六派哲學中的彌曼沙派、吠檀多派可以說直接脫胎于梵書,完全是基于吠陀經典而組織教義的,數論派、正理派、勝論派、瑜伽派雖然獨立,其實也都承認吠陀經典的正統性。巫白慧在他的《印度哲學――吠陀經探義和奧義書解析》中明確地說,“印度六派哲學,在思想淵源上,都屬于婆羅門教意識形態系統”(見該書286頁,東方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只有佛教明確地反吠陀,但是也把人家吠陀中的業力、輪回等完全使用,有人說這其實是打著紅旗反紅旗,我說不能這麼說,爲什麼呢?因爲業力、輪回是確實的,這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難道能讓你吠陀專用嗎?所以不能因爲你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中說業力、輪回了就不讓我佛教說了。六派哲學有點兒象佛教中的各宗各派一樣,其實各宗各派的教義都不一樣,但都是佛教,都是佛教中分化出來而獨立門戶了。六派哲學也是從吠陀中分化出來獨立門戶而已,六派哲學的差異很大,佛教中的各派差異也很大,六派哲學公開另立,所以走得遠了點兒,而佛教中雖然各開門庭,但走得不遠,都沒有公開另立。六派哲學中爭論激烈,比如關于聲的常、無常,聲論說常而正理派說無常,淨土宗讓信、禅宗讓疑,從表面上看是不是對立?因爲佛教中各開門庭者走得不遠,所以還有調和者,而六派哲學就不一樣了~~說得遠了。還回頭說咱們的《正理經》。
2.2.17 由于用“部分”一詞表示的是物質的原因,所以在常的東西中也不矛盾。
這是正理派說的話,這是針對“把聲當作人爲的來對待也不能證明無常”來說的。剛才就舉了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說“虛空的一部分”,外人說這就是“把常的東西當成由部分組成的無常的東西了”,但這樣也不能說虛空就是無常的。正理派說,我這是把用來描述人造之物的性質的詞“部分”借用來描述虛空,可不是說虛空真的是一部分一部分組成的,所以這也不能說我的話有矛盾。我方便借用一下而已。
2.2.18 由于在聲發出前聽不到,也看不到有覆蓋物,(所以聲音是無常)。
這還是正理派的話,正理派前邊兒用了叁點兒來說明聲無常,並與外人討論了那叁點兒,下邊兒呢,正理派接著說聲無常。正理派的理由是:聲在發出之前感知不到,如果是常的話,我們感知不到它,也該感知到它的障礙物,比如說我看不見書桌裏邊兒放的書,但我看得見障礙物――堵起來的抽屜。“常”就是一直有,一直有但感知不到就應該是因爲被障礙了,是什麼障礙了它呢?我也沒有感知到障礙物,所以說聲無常。
外人當然不同意這說法了,看經文中的問難。
2.2.19 (有人說)覆蓋物是存在的,因爲沒有認識到,對它不知覺,就以爲它不存在。
外人說,你既沒有感知到聲,也沒有感知到聲的障礙物。聲是一直有的,現在爲什麼你沒有感知到呢?就是因爲有障礙物,只不過你現在還沒有證得聖果、沒有智慧,所以你沒有感知到障礙物的存在,因爲你感知不到障礙物的存在,所以就以爲沒有障礙物了。
2.2.20 (那反對者接著說)不可能沒有障礙(即有障礙),由于看不到,就象即使看不到,看不到的東西也存在一樣。
外人接著說道。肯定有障礙物,必須有障礙物,要是沒有障礙物的話,你爲什麼現在聽不到聲呢?我們不能因爲我們看不到障礙物就說它不存在,因爲世界上確實存在一些我們感知不到但確實存在的事物,比如說老爺爺,誰會因爲自己沒有看見自己的老爺爺就說自己沒有老爺爺呢?所以我們不能因爲自己沒感知到就說沒有,這話不妥當得很。
這一句經文所透露出來的宗教氣氛就很濃厚,古印度六派哲學都是以宗教形態表現的,這一點兒咱們要記住,記住這個對不少學者們爭論的問題咱們就可以心開意解。這就是一個宗教體驗問題。
《《正理經》簡讀之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