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比量、有余比量、平等比量。
這是說比量的。比量是以現量爲基礎,這給佛教是一樣的,如果沒有現量,絕對不會有比量。現量如幾何學的公理,不需要證明,比量是定理,必須得經過證明,但公理、定理都是正確的,現、比量都是這樣。比量就是以現量爲基礎而進行推理。
比量有叁種情況,有前比量,就是指由原因而推出結果。比如說,現在烏雲滾滾、電閃雷鳴,我知道馬上要下大雨了,這就是有前比量。有余比量是由結果而推知原因,常舉的例子就是看見河水瀑漲而知道一定上遊下了大雨,注意,應該是看見河水瀑漲而推知曾經下過大雨或者是上遊水庫出了問題,我記得有人舉例子就是看見河水瀑漲而說上遊下了大雨,這是不對的,因爲也不能排除上邊兒水庫出問題的可能性,由因推果是絕對的,但反過來就不行了,由果推因的時候,必須把各種情況都考慮到,就象數學上的原命題成立,逆命題不一定成立。有余比量也是比量,比量就絕對得是正確的,所以,你要用有余比量,你就要考慮周詳。第叁種是平等比量。平等比量就是同類推理,兩個事物同時出現。我們常舉的例子就是牛之兩角,它不是獨角獸,所以只要看見這一個,就想到還有另一個,再比如我聽見烏鴉叫聲,我就知道有烏鴉,也就是說,兩個事物是連帶的。我看見這兒桃花已經開了,我想我老家的桃花也快開了,這也是平等比量。
1.1.6 譬喻量是從與已知事物的相似點中得到關于待認識事物的認識。
這個譬喻量,就是因爲不認識某一個事物,而用一個你認識的事物來進行類比。比如說你聽說過卓別林,但不知道誰是卓別林,于是人家告訴你,走路象鴨子的那個就是,你看見銀幕上出現一個走路象鴨子一樣的人,就知道了那就是卓別林。你通過這個“走路就象鴨子一樣”就認識了這事物就是譬喻量。你爲什麼說卓別林走路象鴨子一樣,就因爲二者在這一點兒上象似。或者說,我想知道野豬是啥,你就告訴我,說野豬給家豬差不多,這都是譬喻量。注意,譬喻量所用的已知事物必須是雙方共知的才行,這是譬喻量成就的基本條件。
1.1.7 聖言量是指一個可靠的人說的話。
正理派的聖言量給佛教說的聖言量稍有不同,咱佛教說的聖言量是指佛菩薩等聖人的言教,而正理派說的聖言量不單是聖人的言教,說只要是可靠的人的言教,都是聖言量。只要你相信某個人,則他的話對你來說就是聖言量。可靠的人就是指對某事物具有直接的或者是間接的認識,他也願意把他對這事物的認識教給你,他不但是願意教給你,而且是有能力教給你,那麼,這個人對于這件事所發表的言論就是聖言量。也就是說,正理派的聖言量不但包括聖人的言論、而且包括一般人,劉金亮先生注本上說甚至包括野蠻人。這是佛教與正理派的區別,佛教的聖言量只是經論,不包括一般人,連前輩老和尚的話也不算,這裏有個很討厭人的現象,就是現在我們的佛教人士把老和尚們的話淩駕于佛陀經教之上,這個情況若不能得到改變,佛教就沒有希望。正理派的聖言量倒是連野蠻人的話也算。
咱舉個例子吧,比如說我要到祝家莊去,在叁叉路口我做了難,我不知道該往哪條叉路上走,這時我見路邊兒田裏有個老頭在插秧,我就問道:老人家,請問往祝家莊走哪條道呢?老人告訴說:走最左邊那一條。那麼老人的話對我來說就是聖言量。當然得老人的話是正確的。正確不正確怎麼判斷,就是走走試試。接著的就給佛教一樣了,即使是聖言量也得經過驗證。
1.1.8 它(聖言量)有兩種,因爲有指可見事物的,也有指不可見事物的。
正理派把聖言量分爲兩種,一種是指言論說的是可見的事物,一種是指言論說的事物不可見。比如說我是北方人,人家告訴我,說在熱帶雨林有一種東西叫槟榔,槟榔到底什麼樣子,我還真不知道,有一個人就告訴說,槟榔是什麼什麼樣子,因爲這個人的家鄉就有槟榔,所以我相信他的話,他的話對我來說就是聖言量,又因爲槟榔是可見的,所以這就是第一種聖言量,叫可見聖言量。第二種叫不可見聖言量,這不可見聖言量就太多了,比如說現在有很多的胡鬧佛教徒,有人就告訴他,說你父親死後是往生極樂世界了,因爲是老和尚給說的,他相信老和尚,所以他把老和尚的這話也當作聖言量了,這個就是不可見聖言量。因爲這話實際上極不可信,有太大的討好成份,所以,到陳那論師時,就把這聖言量給取消了。
聖言量因爲一般是通過聲音來表達的,所以又稱爲聲量,我說一般是指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聲音表述的,有的呢,也不是通過聲音,比如啞巴就是通過手勢來表述的,我們通過看書來知道古來聖人的話、觀點兒,這也是聖言量。
對于量的說法到這兒就完了。下邊兒看第叁節:所量
1.1.9 所量(指認識對象)包括我(約相當于靈魂)、身、行爲、過失、再生、果報、苦、解脫。
這一上來先給說了所量的範圍。所要認識的事物很多很多,正理派給分成了這麼幾個類別。我就是靈魂,身就是身體,行爲就是活動,過失就是煩惱,再生是轉生、輪回,果報就是我們說的報應。苦就是不如意。解脫就是得到快樂。下邊兒有說明,不過也不是十分詳細。
在古印度,各個派別之間也是爭鬥不歇,與正理派爭鬥得最厲害的是勝論派,這兩派總想把對方包容進自己的體系之內,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到下邊兒看得就更清楚了。
1.1.10 欲、悔、精進、樂、苦、知識等是我(靈魂)的特點。
先看靈魂、我。正理派說靈魂是真有的,他們憑什麼說靈魂是真的呢?就是因爲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有對所做的事兒的懊悔,我們做事兒很努力,我們能感受到快樂、痛苦,我們能夠學到知識等等,要是沒有靈魂的話,你的欲望、懊悔、精進、樂、苦、知識是誰在背後支撐呢?這些都是靈魂才有的屬性。因爲你找不到任何靈魂之外的事物具有這些性質。這個知識含有認識的意思。
這就象物理上一樣,我發現了一種粒子,其實是根本就沒有看見這種粒子,而是在實驗中我發現了某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是在以前的實驗中從來沒有發現過的,我就用了不少精力來研究這現象,終于知道了這現象的規律,于是我就可以宣布我發現了某一種粒子。其實我並沒有看見這一種粒子,而是看見了這一種現象,知道了這現象的規律、性質,我說這現象、這性質是某種粒子的性質。現在我(靈魂)也是這樣,誰都不曾看見過我(靈魂),但是都知道欲、悔、樂、苦等性質,于是就宣布這性質是我(靈魂)的性質。
《《正理經》簡讀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