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冊 佛法僧叁寶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佛陀作有系統的說法,大都在夏安居的時候,因爲在夏天約九十日期間的雨季,不便到外面去乞化度生,所以就集合各方弟子于一處,講述修行法門及宇宙人生的真理。後來大乘經典的結集,大都是佛陀夏安居時所說的言教。

  

  安居製度的製定,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羅門教,後爲佛教所采用。這是由于地處亞熱帶的印度,氣候燠熱多雨,夏天的雨季長達叁個月,蟲蟻繁殖迅速,草木生長繁茂,出家人爲避免出外托缽行化時踩傷蟲蟻與草木之新芽,招引世人譏嫌,于是規定在雨季裏避免外出,聚居一處,安心修道,稱爲「結夏安居」。在《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佛本行集經》卷叁十九等,記載佛陀與弟子安居修行的事迹。《僧伽羅刹所集經》卷下等,則列舉佛陀于四十五年間坐夏的地方。

  

  安居的起止可分兩種,通常視雨季來臨的早晚而定,第一種爲前安居、後安居。前安居開始于五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後安居開始于六月十六日到九月十五日。另一種爲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前安居開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開始于四月十七日到五月十五日,後安居開始于五月十六日。

  

  安居時必須劃定區域以爲結界,僧衆不必外出托缽,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養。若無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應集中一處,精進禅坐修行。安居的地點並無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據《五分律》規定,不可在無救護處、塚間、空樹、露地處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類的侵襲。

  

  中國安居製度雖承襲于印度,但並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變通之處。古德按氣候及風俗民情的實際狀況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爲安居期,而此時期正值中國的夏季,故稱夏安居,又稱雨安居,或結夏、坐夏、坐臘、結製等。

  

  中國行安居的製度是開始于姚秦時代,其時由于《十誦律》、《廣律》等的傳譯,都詳細解說安居的作法,中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唐宋以降,安居製度逐漸成爲禅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此外,叢林寺院參照「結夏」的製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間,也進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場更進一步實行「結冬參禅」、「結夏講經」的「冬參夏講」製度。

  

  結夏安居是僧衆修行製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舉行一定的法會儀式,以公告安居開始。元代以來,安居儀式都在安居開始前一天舉辦,由長老大德講解各項禮儀,以令僧衆于安居期內能專心精進修道。近代安居儀式大多訂在四月十五日當天舉行,先行「受籌法」,其程序爲:一、灑掃敷座;二、晨齋預白;叁、鳴鍾集僧;四、入堂恭攝;五、受籌羯磨;六、行籌白數。受籌法圓滿後,第二天爲安居正式開始(四月十六日),也須舉行一定的儀式,如受籌法一樣,要灑掃敷座、鳴鍾集僧、行籌白數等,然後大衆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別屋,互爲答問,敘說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處說安居之事;說畢返回大殿,等所有僧衆作法圓滿,共同禮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開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遷移,否則犯戒。即:一、起火燃燒;二、毒蛇騷擾;叁、水淹;四、國土不准處;五、盜賊;六、眷屬騷擾處;七、有女難處等。

  

  安居圓滿則稱爲解夏、解製或安居竟。據《四分律》卷四十叁〈迦絺那犍度〉載,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即安居九十日的最後一晚,大家仍齊聚一堂,檢討各人在叁個月期間,言行有無違反戒律,也可互相指出對方的錯失。若有犯戒者,則要當衆忏悔,這一天就稱爲僧自恣日或佛歡喜日。

  

  佛世時,弟子略可分爲兩大類,一是常隨弟子,或因本身還無法獨立,必須時常跟隨佛陀學習;二是菩薩弟子,自己修學有成,能夠住持一方,弘揚佛法,但仍須不斷上求佛道,因此需要參加夏安居,隨佛陀共住叁個月,聽聞佛陀說法,與同參道侶互相切磋,交換修行心得。在這段期間,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夏安居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工夫,也是養深積厚,自我沈潛的修行。

  

  中國古代的叢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禅門叁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說天天都是安居。乃至今日,一般佛教學院的生活,每日閱藏讀經、禅修念佛,實質上也就是一種的安居修行生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