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7)~ Vipassana觀禅
Yam pubbe tam visosehi, paccha te mahu kincanam;
Majjhe ce no gahessasi, upasanto carissasi”ti.
各位信衆們,喬莎羅(Kosala)王的宰相名叫山達迪(Santati)在聽聞這首偈頌後證得阿羅漢果。這教法裏包含了觀智。其意思是什麼:
Yam pubbe tam visosehi的意思是在你到這達邊以前,如果你有任何貪愛或瞋恨,去除它們。
paccha te mahu kincanam的意思是把未來放一邊。
Majjhe ce no gahessasi的意思是如果你對當下有任何的貪愛,舍棄它們。
upasanto carissasi的意思是你會過得很平靜。
這偈頌的意思是你應該放棄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的貪愛,它糾纏著你所謂的“我”,“我自己”,“我的生命”。任何人放棄了貪愛,他的心就會平靜。這偈頌的意思是一個已去除貪愛和邪見的人,他已解脫所有的痛苦,他已解脫所有的燃燒;他的心已達到平靜,已證得阿羅漢果。
當佛陀在講法的時候,他注意一個聽衆的諸根,他的定力與觀智。他講法以培育聽衆的諸根。佛陀在早晨和傍晚都會進入很深的大悲心
(Mahakaruna),散播著他的悲心到宇宙,觀察當天有沒有衆生可以證得聖道果。
有一天佛陀以他的心看到了Santati宰相。接著佛陀從給孤獨園走去托缽。在路途中,他看到那個喝醉的Santati宰相和他的跟隨者們正在往河邊去洗澡。佛陀對著他們微笑。阿難尊者就問佛陀爲何微笑?佛陀說,今晚這Santati宰相,當他在聽法後就會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他會在天空中顯示他的神通,然後在當晚死去。
阿難尊者告訴其他人這個消息。那些沒有信心的非佛教徒想,這酒鬼Santati如何能證悟呢?他們對佛陀的預言有所懷疑。但是那些對佛陀有信心的弟子們,他們的信心變得更強。他們對佛陀的預言有信心。我們的佛陀做此預言不是爲了要顯露他的知識,而是要利益很多的聽衆。
洗澡後,Santati再次地回到公園去。當他在那裏觀賞舞蹈表演時,他的舞蹈員突然間倒地暴斃了。在過去的七天裏,因爲她都在爲Santati跳舞,她只吃很少的食物。因此Santati感到非常的驚訝和悲傷。他省思在過去的七天裏,這位舞蹈員爲了逗他開心,她非常邁力地跳舞。這種省思令他更加的悲傷。
那個時候,他過去的功德浮現了,他過後想到要去見佛陀。他去給孤獨園見佛陀。佛陀問他爲何如此悲傷?雖然他已經知道了,佛陀還是問Santati爲何他如此悲傷以便讓他自己來講出來。接著佛陀說,他爲了這同樣的處境所流的眼淚(哭泣)比四大海洋還要多。佛陀繼續解釋關于這個輪回;在輪回中人們曾經多次是親屬,父親,母親,兒子或女兒。佛陀也解釋那個死去的舞蹈員,她也曾經很多世做舞蹈員。
在聽佛陀講法時,Santati的痛苦減少了,他的智慧生起,他的心也變得專注。他明白名色法的本質,五蘊,以及它們的因果關系。他很深入地觀照無常,苦與無我。那個時候,他證得了阿羅漢果與神通。佛陀就說,“Santati,你現在應該用你的神通顯示你的成就,來糾正人們的邪見和引導那些沒有信心的人來培育正道。”
Santati飛到一棵棕榈樹的高度,然後降下來禮敬佛陀。過後,他再次飛起,這次是兩棵棕榈樹的高度,然後降下來禮敬佛陀。第叁次,他再飛起來,這次是叁棵棕榈樹的高度。他持續地這麼做了七次。然後,他在空中盤腿而坐。他開始述說他在輪回中的生命。
九十一大劫以前,在Vipassi佛的時代他鼓勵人們去見佛陀和聽聞他的教法。他走了一街又一條街的去鼓勵別人。同時,他解釋了佛陀的功德,教法的重要和僧團的功德。
Vipassi佛的父親是Bandhumati王。Bandhumati王聽聞他在街上所做的一切,就叫他到王宮來。然後,問他在做什麼。他說他在解釋佛陀的教法和鼓勵人們去實踐它。國王說,“好,那你用這匹馬,你就不需要以步行來宣揚佛法”。
過了一些時候,國王又叫他去到王宮,然後問他現在在做什麼?他回答說他在做同樣的事情。很好,然後國王給他四馬匹和馬車去做同樣的事情。
過後,他又問他做在什麼,他說他在同樣的事情。國王很開心地給他很多財富和一頭大象,還有很多的隨從去做同樣的事情。那時候人的壽命是八十萬年。Santati的一整世裏都在做同樣的事情。由于他那段時間所累積的功德力量使他不曾投生到地獄去。過後,他也在其他佛陀座下做了很多的功德,與圓滿很多波羅蜜以成就阿羅漢果。由于他宣揚佛法的原故,每一世他的身體都有像檀香的味道,他的嘴也有像百合的香味。
在這最後一世,他成爲喬沙羅王(Kosala)的宰相。有一次,在邊界地帶有很多叛亂者。喬沙羅王叫他去那裏壓製他們。Santati宰相到那裏後,很快及很有智慧地解決了那個問題。國王感到很高興,他把王國給Santati管理長達七天,也給他好的舞蹈員及很多跟隨者。
Santati就這樣子在空中講解了他的故事給那些到來觀看的人聽。在短時間內,他進入了火遍,再進入阿羅漢果,然後入般涅槃了。佛陀吩咐比丘們鋪一塊白布在地上,以收集他的舍利子。全部的舍利子都自動的移到那塊布上。過後,信衆們也建了一座塔以便讓其他人去禮敬。
比丘們問佛陀“以Santati的例子,他是一個聖者,那大家應該要如何稱呼他,是比丘還是居士呢?佛陀就如此的教導了法句經第一百四十二偈頌:
Alankato cepi samam careyya, Santo danto niyato brahmacārī;
Sabbesu bhūtesu nidhāya dandam, So brāhmano so samano sa bhikkhu.
它的意思是:
雖莊嚴其身,若他平靜過活、甯靜、已調服、已確定、完全清淨、放下了對一切衆生的傷害,他就是婆羅門,他是沙門,他是比丘。
雖然Santati穿著王服,可是他遵守戒德,自製他的生活,並證得阿羅漢果。證悟後,我們可以說他是婆羅門,沙門或是比丘。他被稱爲婆羅門是因爲他去除了煩惱;他被稱爲沙門是因爲他止息了貪愛,他被稱爲比丘是因爲他摧毀了煩惱。所以佛陀解釋我們可以稱他爲婆羅門,沙門或比丘。
很多的比丘和在家衆在聽了這個法後,生起了悚懼心並精進地修行。他們也證得了阿羅漢果。
在這個教導裏,佛陀要我們去去除貪愛及持有邪見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目標。雖然這首偈頌是用幾個簡單的字來教導,但它卻是很深的觀智教導。
要培育觀智,首先我們要培育戒清淨。第二,我們要培育心清淨;就是克服五蓋,培育正定。第叁,我們要培育對究竟名色法的了解,這叫做見清淨。第四,我們要培育對它們的因果的了解。這個階段叫做度疑清淨。第五,我們要觀照所有的究竟名色法爲無常,苦,無我。接著,在第六個階段,我們應辨識究竟名色法的生和滅。
當禅修者培育了對生滅的了知,他對究竟名色法將會有更深的正念與智慧。那個時候,他可能會體驗到十種觀的隨煩惱(Upakilesa)。如果他進一步地修行,他就能夠克服它們。過後,他培育行道智見清淨。他的觀智會更進一步的提升。當他的壞滅隨觀智更強時,它將支持更高的觀智逐漸生起,比如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欲解脫智,審察智和行舍智。
當他在行舍觀智(Sankharuppekkha)時,他能夠觀照一切究竟名色法,以及去除對它們的貪愛和邪見。當他的行舍智成熟時,他將能證得隨順智(Anulomanana)。接著,聖道果智(Magganana and Phalanana)將會生起。在證悟後,省察智(Paccavekkhana-nana)也會升起。在這省察智階段,他能夠看到什麼煩惱未除,什麼煩惱還存在。當他的觀智成熟時,在斷除一切貪愛與邪見後,他證得阿羅漢果。
Santati,如我剛才講解的,他在當天就證得阿羅漢果。他培育了九十一個大劫的波羅蜜。因爲他的波羅蜜成熟,當他在聽聞一首偈頌後,他就能證得阿羅漢果。
經典裏有提到一個人能有叁種方式證得阿羅漢果。第一種人叫做Ugghatitannu,這種人擁有很強的過去波羅蜜。在圓滿他的波羅蜜後,他只需是聽到教法的重點,就能證得聖道聖果。
第二種人叫做Vipacitannu。這種人當他的波羅蜜成熟時,他只需聽到整個開示後,就能證得聖道聖果。
第叁種人叫做Neyya。他聽到佛陀的教導後就去依法修行。過後,當他的波羅蜜成熟時,他可證得聖道聖果。
還有一種人叫做Pada Parama。雖然他們聽聞佛陀的教法和依法修行,但是他們不能在這世證果。可是當他們的波羅蜜在未來世成熟時,他們能在那世證得聖道聖果。
Santati之前爲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Vipassi佛的時代,他把法弘揚到全國。但是在那時,他的波羅蜜還未成熟,不能證果。由于對法的付出,他能夠一個大劫又一個大劫的培育他的波羅蜜。在我們的佛時代,他能夠證得所有的聖道聖果,因爲他已經用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去圓滿他的波羅蜜。
在佛陀的時代,很多人在聽聞佛法後就能證得阿羅漢果。如果我們知道他們的過去世,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已經用了很長的時間去圓滿他的波羅蜜。到最後一世,他們遇見了佛陀,聽聞了一小段的佛法開示就證得了聖道聖果。如今,我們在培育戒德,定力和觀智。這些將成會爲我們的波羅蜜。未來,當我們的波羅蜜圓滿和成熟時,我們也能夠證到聖道聖果。
所以我祝願你們都能夠培育你們的波羅蜜,和證得全部的聖道聖果直到涅槃。
《Vipassana觀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