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生命做一次美容
濟群法師
世人都很關注相貌和身體的美,其實,那種美是非常短暫的,所謂紅顔易老,青春難駐。從佛法角度來看,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的一生,色身從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間種種變化,就像時光的腳步,不曾少息。所以,永葆青春不過是一場注定失敗的夢想,因爲那是在和自然規律抗爭。幾千年來,多少人爲駐顔有術而費盡心機,但迄今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不過是延緩衰老速度而已。 相對外在身相來說,內在美才是曆久不衰的。它不會因年齡漸增而失去,正相反,內在的美需要通過長期積累才能綻放光芒。就像璞玉那樣,經過無數雕琢打磨之後,方能展現它所蘊含的明潔之美,純淨之美。 這種內在美,就是人格的美,心靈的美,生命品質的美。從佛法觀點來看,內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薩。當然,佛菩薩不僅具有內在美,同時也呈現出外在的美。經典記載,佛陀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就是說,身體每個部位都是圓滿而無可挑剔的。這種身相的圓滿,不是靠化妝,更不是靠整形,而是由佛陀成就的無量功德所顯現。經中稱之爲“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名“百福莊嚴”。
爲生命做一次美容
當我們說到佛菩薩時,感覺似乎很遙遠,是與現實迥異的另一個時空。事實上,佛菩薩並不是一種身份象征,而是代表悲智兩種品質的圓滿。所謂智,就是解除煩惱的能力,了悟生命真相的能力;所謂悲,就是發願幫助一切衆生解除煩惱,斷惑證真。 很多人喜歡到寺院禮佛敬香。當我們仰望佛像時,內心往往會感受到一種異乎尋常的安甯與祥和。當然,不是所有造像都能將佛菩薩應有的意境表現出來,這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藝,更需要對佛菩薩的內涵有所領悟。 那麼,真正的佛菩薩應該是一種什麼神情? 他是無限的安靜。這種安靜不是無聲的安靜,而是內在的安靜。仿佛靜靜的大山,靜到極致,卻像通天徹地的聲音,有著某種難以表述的震懾力。這就是叁法印所說的涅槃寂靜,它來自所有躁動平息後的內心,來自宇宙人生的最高真實。這種寂靜不僅爲佛菩薩自身受用,也會使周圍的人,甚至周圍環境得到淨化。 他是無限的空曠。凡夫心的最大特點,就是浮躁而動蕩,在各種變幻的妄想中不停搖擺。想靜,靜不下來;想睡,睡不踏實;想思考,無法集中精力。爲什麼?因爲內心的垃圾太多,且從未清理。這使我們根本看不清生命的真正需要,只好用不停忙碌,用表面充實來掩蓋這種茫然。忙碌的結果,不過是繼續製造妄想,製造心靈垃圾。而佛菩薩因爲體證空性,故能照見五蘊皆空,就像烏雲散盡的虛空,澄澈明淨,纖塵不染。 他是無限的喜悅。這種喜悅並非通常所說的快樂。因爲快樂只是對痛苦的緩解,是建立在某種條件之上。當我們嘗到某種快樂並産生執著後,一旦條件改變,對快樂形成的依賴就會落空,轉而成爲痛苦。所以,世間快樂都是短暫且有副作用的。而佛菩薩的喜悅是來自生命內在,是從全身彌漫而出,這也就是佛經所說的“舉身微笑”。只有徹見無我的證悟者,才能使每個毛孔都洋溢著微笑,散發著喜悅。 所以說,生命美容的最高境界就是佛菩薩。學佛,就是以佛菩薩爲榜樣,不斷去除現有的不良心行,開發潛在的高尚品質。當生命不再有任何瑕疵,我們也能像佛菩薩那樣,成爲至純至真的人,成爲至善至美的人。 我們不僅要重視外在的美,更要重視心靈的美,這樣才會持久地煥發光彩。因爲身心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當我們情緒低落時,身體也會變得沈重,甚至淤積爲種種病變。當我們心情飛揚時,則會覺得渾身放松,原有疾病也隨之減輕。所以說,生命內在的改善意義重大。
那麼,我們如何來美化生命,莊嚴生命? 首先需要了解生命。其實,生命也是一個産品,是無明製造的一個産品。對這個五蘊和合的生命體來說,最本質的就是人心和人性,並顯現爲善和不善兩方面。儒家思想認爲,人可以成賢成聖,但也可以成爲衣冠禽獸。西方宗教也有類似觀點,認爲人有神性,但同時也有獸性。這都說明了人的兩面性。 佛法所作的歸納是,人有佛性,也有衆生性。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就發現,每個生命內在都具備與佛菩薩無二無別的潛質。所以,雖然我們現前只是充滿困惑的苦惱凡夫,但還是有希望的。只須將內在潛質開發出來,就能證佛所證。佛法說衆生平等,所謂平等,不是現象上的平等,而在于每個人都具備成佛的潛質。這也是佛教有別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征之一,沒有哪個宗教認爲信徒與信仰對象是平等的,可以通過修行成爲自己所信仰的對象。 但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覺得自己寶藏在身,無須著急。要知道,在這一寶藏尚未開發之前,是雖有若無,不起作用的。因爲我們的生命狀態還是凡夫,是貪嗔癡,是飲食男女。如果不利用現前人身努力修行,我們是見不到內在寶藏,更無法將之起用的。
其次還要了解,什麼是生命中的美和不美。這種美,其實就是佛法所說的善,反之則是不善。那麼,佛教對善與不善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佛教認爲,能爲我們帶來快樂結果和未來利益的行爲就是善,帶來痛苦結果和未來損害的行爲就是不善。這種因果不只是現象的,同時也發生在我們內心。當我們生起善念時,內心會充滿喜悅,並給自他雙方帶去和諧與溫暖。反之,當我們生起惡念時,就像觸動內心的一個病竈,立刻就會引發種種不良反應,使身心受到折磨,感到痛苦。或許有人會說,不是也有人以作惡爲樂嗎?那種樂,是一種畸形而非正常的快樂,是心靈的扭曲狀態。所以說,惡所招感的不僅是未來苦果,當下就會在內心製造痛苦。當它表現出來之後,又會給他人製造痛苦。 從表面看,我們似乎活在共同的世界。事實上,我們是活在各自的心靈世界。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就決定我們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如果你覺得所有人都不是好人,這個念頭生起時,看每個人都會帶有敵意,都會製造對立,那是一種緊張而又壓抑的感覺。因爲你是與天下人爲敵,在這種草木皆兵的情緒中,怎麼可能開心起來?不必說所有人,即使覺得某個人不好,也會在內心打下一個心結。下次再想起此人,心結就會隨之出現,繼續糾纏著你,折磨著你。或許對方還不知道你在討厭他,可你已被自己的嗔恨折磨得心力交瘁了。嗔恨如此,貪婪、愚癡、嫉妒莫不如此。所以說,任何負面情緒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每個人都有各種心理活動,時而開心,時而難過;時而興奮,時而沮喪;時而寬宏大量,時而斤斤計較;時而充滿愛心,時而冷漠無情。對有些人來說,各種心理的活動機會基本均等,由此呈現出多樣化的性格。而對有些人來說,某種心理會得到特別發展,占據主導地位,使其明顯傾向于善或不善。 在這個熱鬧非凡的心靈舞臺上,各種角色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我們卻從來搞不清,這些心究竟如何産生,如何活動,如何過渡,因爲我們從未管理過自己的心。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順其自然不也是好,不也同樣精彩?但我們要知道,就像生活中隨時會製造垃圾一樣,我們的言行也會在內心留下痕迹,産生心靈垃圾。如果不加處理,這些貪嗔癡的垃圾非但不會自行降解,還會繼續滋生新的問題。 所以說,了解心理的形成規律非常重要。因爲我們不是活在現實中,而是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看到的一切,都已經過情緒的投射,經過想法的處理。你覺得某人好,看他什麼都順眼;覺得某人不好,看他什麼都別扭。這種感覺或許和別人對他們的評價截然相反,爲什麼?原因就在于,你看到的並非客觀上的那個人,而是你感覺中的那個人。 怎樣才能對心靈進行管理? 我們的心就像一片田地,如果播下荊棘,就會遍布荊棘,給我們帶來痛苦;如果播下花草,就會盛開鮮花,給我們帶來快樂。
所以,我們每天想什麼、做什麼非常重要,因爲這就是在給心靈播種。 我們的所思所行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外在結果,即事情的客觀結果。一是內在結果,即起心動念所形成的心理記錄,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種子。當這些種子遇到合適環境,還會繼續生長,積聚力量。而在形成一定力量後,又會促使我們去重複它,並在重複過程中日漸壯大。當某種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主導整個生命。如果這種心理是負面的,就會使我們成爲它的犧牲品。就像那些犯罪者,固然是給他人造成了傷害,但他們自己何嘗不是受害者?不同的只是,他們是自身煩惱的犧牲品,是負面心理的犧牲品。此外,有些人是愛情的犧牲品,有些人是名利的犧牲品,有些人是虛榮的犧牲品,有些人是賭博的犧牲品,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爲什麼會産生這種現象?因爲他們從未管理內心。最終,在不知不覺中使不良心理強壯起來,結果使自己淪爲傀儡。要扭轉這一局面,就必須了解並有效管理內心。對生命來說,沒有比這個重要的。因爲心才是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是無從逃避也無法舍棄的。
現代社會的最大問題,就是人的心態不好。很多人在物質達到一定水准後,發現自己並未得到預期的幸福,甚至出現種種難以解決的心理問題。這才意識到,人生問題不是物質就能解決的,根源是在于我們的心。所以,心理學也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在我們內心,除負面心理外,還有很多良性心理,需要特別加以培養,這樣才能有效改善生命品質。每種行爲都會在內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這種力量又會積累爲心理習慣,久而久之,成爲我們的性格,成爲我們的人格,成爲當前的生命素質。但人性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過修行加以改變,否則我們就沒有希望了。 佛法認爲,世間一切都是緣起的,無常變化的,關鍵在于調整。那麼,又該怎樣進行調整?每個人的存在無非就是兩種東西,一是觀念,一是心態。觀念會製造心態,心態又會影響觀念的形成。
我們每天會面對很多問題,並對我…
《爲生命做一次美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