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當時並沒有任何文字記錄佛陀的言教,皆以口傳記憶方式傳誦。佛陀入滅後,弟子們深恐佛陀的遺教散佚,同時也爲了確立教法的流傳,于是由大迦葉領導五百位大阿羅漢,在王舍城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經典結集,由阿難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百年之後,再有第二、叁、四次的經典結集,使得叁藏十二部經教漸次完備而流傳于世。
叁藏是佛典的叁種分類,是佛陀教義的精華,如果加上雜藏、菩薩藏則爲四藏、五藏等,但一般多采用「叁藏」之說。叁藏,即指經藏、律藏、論藏。
◆經藏
經者,梵語素呾纜,舊稱修多羅。素呾纜原義爲綖(線),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經的意義,爲「常」、「法」,指佛陀的教義是永恒的真理,是常道,可爲世間所取法。經,又譯作「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謂之「契」;「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衆生,謂之「經」。經藏的「藏」字,有「蘊積」、「包含」義,是指古時一種可盛放物品的箧(或籃),因爲此「藏」含括一切所應知、應行、應證的法義,所以叫「經藏」。又此經藏含攝世間、出世間上上禅定的道理,故又稱之爲「經傳定學藏」。
◆律藏
律者,梵語毗奈耶,舊稱毗尼,與屍羅、波羅提木叉同義,原義爲繩綱,意譯「調伏」,指能夠調禦人心,對治生活惡習的法則。又譯爲「滅」,指佛弟子持守戒律,可滅除身口意叁業的過惡。「律」原爲佛陀針對出家弟子宣說的軌則,逐漸擴大,亦特別爲在家弟子製定適合的戒規。這種指導佛弟子生活規範的佛典,稱爲律藏。它將諸小乘戒法,如優婆塞、優婆夷的五戒,沙彌、沙彌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叁百四十八戒,以及大乘戒《梵網經》的叁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法,全收在律藏中,稱之爲「律傳戒學藏」。
◆論藏
論者,梵語阿毗達磨、優婆提舍,舊稱阿毗昙。阿毗譯爲「對」,達磨譯爲「法」;對法,是智慧的別名,亦即以智慧對觀諸法的真義,又譯爲「無比法」,即無可比擬的智慧勝法。論藏乃後世弟子爲辨明法相而自設問答,以演繹廣釋經、律二藏的典籍,具有不厭其煩以探究佛教深奧哲學內涵的特性,與經藏深入淺出爲主的教說恰好形成對比,「阿毗達磨」因有這種爲探究真理而對每一事物作深入的分析和闡釋特色,故被稱爲是「分析的義學」。論藏是記述慧學的道理,它把諸大菩薩、著名論師所作的申論之學全收入論藏裏,稱之爲「論傳慧學藏」。
佛陀說法,善舉譬喻,善用詩偈,有時則把相關內容作成佛教法數,比如叁法印、四聖谛、五根、七菩提分等,以便聽法的人容易記憶。後世弟子將叁藏典籍,就佛陀說法的方式、文體及內容的不同,分爲十二部類,即一般所謂的「十二部經」,又名「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中,其中的契經、重頌、諷頌,是從經文的體裁來立名;其余九種是從經文所載各別的事義而立名。從多分義攝來說,契經、重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是爲經藏;因緣是爲律藏;論議是爲論藏。又此十二部究竟攝于經律論叁藏之何者,諸論亦有異說。
叁藏十二部的範疇從叁千大千世界的成住壞空,說到人一期生命的生老病死;又從小乘法說到大乘法;從森羅萬象的客觀世界,說到內心的塵刹無明。從時間上能貫穿叁世因果,從空間上則橫遍十方世界。叁藏十二部所記載的是戒定慧叁無漏學的真理,吾人若依叁無漏學修行,必能脫離生死輪回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