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音希聲 二、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崔博居士

  答崔博居士

  崔博仁者慧鑒:

  來書奉悉。來書各點擇要奉複如下:

  一、觀心,是學佛之重要法門,在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有“觀心”一節,文雖不多,但是觀心的要領,依之實踐,能有具體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觀心方法,(具體請多參究《般若花》,與“人事磨練”一節一起看)觀心先看自己妄念即回光返照,不取不舍,既不隨它流轉,也不著意遣除,每日起觀數十次,漸漸純熟,妄念也漸漸息下。如此繼續用功,雖然無念或少念,但繼續返觀,此時即由“觀妄”,漸漸轉向“觀真(觀自己真心)”,觀到一念不生,“心空及第歸”。這時雖一念不起,但見聞覺知,了了分明,並不斷滅。此時即是動靜不二,定慧雙修,如明鏡照物,雖鏡體寂然,而諸影了了分明,前者即體、即空、即靜,後者即用、即慧、即動,故觀心的人最後悟心時,體用不二、定慧圓融,動靜一如。據仁者所說是體用、動靜、定慧都未圓融無礙,未能悟入不二法門,也即沒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故有種種障礙、疑問,如雲:“內觀與心上不著一物,沒有形成統一。”所謂“注意當下”即是叫您默契“無念時的光景”,否則始終是“識神”用事,安能修悟自性?故參禅必須起疑情,而且必須在“話之頭”上起疑,以一念轉萬念,若落入話尾,早已起種種分別,即不能起“參話頭”作用。

  “心中心”法救參禅之困難,以叁密相應,無相無住,每座二小時之大法,令學人直下證入叁昩——得定開慧,只有得定開慧,才能明心見性;只有明心見性,才能真正悟後起修,掃除煩惱,了生脫死,這是必須之過程。

  二、觀心開悟後,(也即修心中心法開悟後),一切穿衣吃飯、揚眉瞬目,都成自心的妙用,所謂“妙用”就是雖用而不粘不著,無所挂礙,即體即用,否則依稀仿佛,仍是凡夫境界。

   四念處,作爲學佛基礎,明白宇宙人生真理則可,以此用功要明心見性,“如實知自心”,則不能,因法貴當機也。道屬非空非有,無實無虛,雖“無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又皆是佛法,故不能以意識分別,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轉識成智時,才能逐步相應。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所以不明不二法門,不能獲得佛法受用,希仁者努力行之。

   叁、心中心法時間較長,不妨先修“六字大明咒”較爲簡單,只要能息妄顯真,都是妙法。至于“虛空粉碎,大地平沈”這是形容自心徹悟境界,其實既是虛空,又如何粉碎,是一種無義味之語,教人不起分別,若追求其境界,便上當了。《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至于“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是《大日經》語,下面並無“我觀自心,形如日輪”二句;且“形如日輪”是有相法,不能與《大日經》並論。按仁者境界和根性,應以般若觀空爲下手方便,(即前說之觀心),不必再修“形如日輪”等有相法門,祈仁者慧擇之。

   就問而答,事忙,所複未知當否?希多翻閱《般若花》有關文字,或有助于仁者之修學。複頌吉祥。向各得法道侶,致意問好!各自珍重。

  愚徐恒志拜啟

  1998年7月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敬祝六時吉祥!

  11月10 日 手書拜悉。所述望城年輕良醫、乃一貫修持之善知識,競罹癌疾,仁者對此隱有所惑。夫癌症患者似常與執著、不快有關,亦或有夙世業緣所致者。因果通于叁世,凡夫固難參知,深信事物有發展規律,“隱惑”可息矣。

  “無修、無得、無證”,亦即無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薩乃能證此;至于“不除妄想不求真”,蓋我執破後,進破法執之境界,屬始破“牢關”,但“不除妄想”此語亦是妄想,所謂“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尚隔一重關”!

  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古德謂爲真實中之真實,蓋“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悲願力,無以複加矣!

  令友已年過七旬,非致力彌陀不可,旨哉!順複,事忙不一一。順叩冬綏。

  愚朽恒志拜啓

  2000年11月13日

  

  崔老仁者道席 :

  5月5日手書拜悉。知前函未收,當在中途遺失。讀來信,知于六字洪名,萬分親切,十分難得。此法叁根普被,即淺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願切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斷見思煩惱,便可往生方便有余土;如能由生滅入不生滅,由有相到無相,逐漸做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便可破無明見法性,生實報莊嚴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時即念即觀,即觀即念一句彌陀不離實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實相念佛,念佛與觀心並無二樣。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應,便可由念佛入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應知一切妄念本來幻化不實,故仁者說:“念頭生滅不居,而靜言觀之,則波偃濤泯。”《金剛經》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經》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總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于妄念起時,能不取(不隨之流轉)不舍(不著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則妄念不消而自消,終到“心空如洗”,得大法樂。

  《恒河大手印》身口意叁修之心要,關鍵在“意修”,意若離思量、分別、對比,則當下清淨,而身、語也隨之端正矣。意修則離戲論、思量、對比,即是平常心,也即是“道”,故佛法千言萬語,不離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仁者說:老是在觀照上“通不過”,其實可先以念佛息其妄念;妄念息處,而了了分明,靈光獨耀即是觀照,也即是“平常心”,請仁者試從這裏下手,或可有所把握。如能在本位上透相見性,于生滅心暫歇時,體認此“一念不生,而又靈知不昩”的自心,則當下明悟本來面目,親見此不生不滅之實相,大事因緣,其在斯乎!敬祈仁者以正知正見,成度生大業,以未已之壯心成無上之菩提,百千萬劫永行佛道,十方世界普濟群旨,願共勉之!年高體弱,再加久病,祈善自保養,促使身安則道隆,成就出世大業。複頌法喜充滿!

  愚朽 恒志和南

  2002年5月3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 :

  接9月8日手書知前患已愈,居友人家後,現已返府,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信而有證,不勝喜悅! 承郵寄數年前之拙書,應機之談,用于一時,承蒙雅意,尚予保存,深感慚愧耳。蒙示七絕一首,押“六麻”韻,平仄協調,琅琅上口,甚是難得。知認識自己,已成熟路,此是根本法門,各宗都不離“觀心”,因觀心才能引出佛性,見到本來面目。但念咒念佛也有掃蕩和轉化之功,交替用之,畢竟妄息而真顯,則受用莫大焉。

  時屆秋涼,請多保養病後貴體,不勝企盼! 順祝光壽無量!

  愚朽徐恒志拜啓

  2002年9月21日

  

  崔博老居士慈鑒:

  來函拜悉。簡複如下:

  1、知您處十余人曾灌頂授法,若滿千座,則可坐可不坐,于事上練心時,自覺無力,仍可坐,若已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自性,則可不坐,以免法執,總之,可坐可不坐。評閱寄上《隨筆》下篇後面部份。

  2、能見能用,著在上面是凡夫,用而不著是聖賢,是般若放光。關鍵即是在粘著與不粘著上。

  3、當修法至“一念不生,但靈知不昩”,必須自我承當,即是見性,不必懷疑。

  4、念佛時須心起、口念、耳聽叁結合,加上手結定印,叁密相應,能使妄念無法插入。

  5、“寂寂斷見聞”是六祖方便說法,實際上是見聞了了,而不著見聞,因見聞若斷,便成頑空,不能起用。心斷即“心常空空”、“蕩然無住”之義。

  6、不著即不著空有,不著斷常,乃顯真空,也即一切處無住。事來則應,事去則空,于心無事,于事無心。“即此見聞非見聞”也此意也。骧陸公說:“不是不見,不是不聞,見聞了了,不著見聞”。此時即是“性相不二”。

  略複如是,複頌冬健,保重!

  愚朽徐恒志合十

  2003年1月20日

  孟子四十不動心,孔子四十而不惑,皆“一切賢聖”修證各有差別也。但雖同一方向,“有爲”、“無爲”畢竟不同,未同孔子言,六道輪回,叁世因果,極樂世界等事,故方向雖同,修證層次各有不同。略見如是,不多說。

  

  崔博老居士惠鑒:

  手書敬悉。七絕一首,一唱叁歎,所謂“照無邊”者,即本來面目也,此面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凡夫忘卻本來,不識“無邊”之寂照,爲可惜也。龐居士一家共說“無生”之話,今仁者出言如此,實非尋常,非修證有得者不能道,敬爲仁者祝賀!

  空色不二,色空一如,故雲“不二天”。總之全詩格律嚴謹,擊節不已。敬以致謝!並頌吉祥,多多保重! 愚已返原住處,順告。

  愚徐恒志拜上

  2004年10月29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