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南京某居士
某某仁者:
6月9日來信收悉。細閱來信,覺仁者宿根甚深,故能發起大願,願以科學弘揚佛法,並度脫一切苦惱衆生,不勝贊歎!若非夙慧,要信佛、念佛也很不易,何況發此無上大願。尚希善自珍攝,奮發向上,自強不息,自度度人,庶不至于虛度一生。
修法時,發生“心煩異常”、“火氣小升”或昏沈嗜睡,這些都是用功中的常有現象。正因我們無始以來,第八識中含藏無量善善惡惡種子,在功夫迫逼下,便都翻騰出來,這是好處,而非壞處,譬如治病,不經過一番吐、瀉、汗的過程,病邪便不易驅除。故《四十二章經》說:“夫爲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敵。”故修心人在煩惱、習氣翻動時,要堅毅勇猛,常常與自己脾氣奮鬥,常常與自己逆,一切時返觀自己的心念,幻生幻滅,既不執著,隨之流浪,也不必著意息滅,因妄念本空,原是無可遣除的,只要回光返照,知道它是本空,妄念便于不知不覺中消失。《金剛經》說:“凡所有相(心理現象、物質現象等)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本性、覺性)。”以上是用功中的第一步,無論修什麼法,都要達到、掌握這個總的要求。
經過修法(或靜坐觀心、或持咒結印……),並常與習氣奮鬥後,經過一定時間,定慧力便逐步增強,當依此定力和慧力繼續澄清妄念,到功行純熟,便能出現前後際斷(前念已滅、後念未起)時的一番光景,緊緊體驗此光景究是什麼?!切要、切要。這是第二步。
到自見湛寂靈明之本性後,正好從悟起修,于一切人事、煩惱中鍛煉打磨,無明愈消,本性愈顯。從此廣修六度萬行,一一消歸自性,《金剛經》所謂:“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因你對“明心見性,已有決定之信念。”故今談此簡明之法,祈耐心行之。拙著《學佛是怎麼一回事》的“觀心”一節以及《靜坐入門》中“關于觀心”一節,均可參閱。心中心法,有精力時可繼續修,一切身心變化,不予理睬,每日只要修二小時(以二小時爲一座,不必修叁小時)。[涉及修法儀軌程序內容,此處略。編者注]心中心法如不能堅持,暫放一下,也不妨,待體力好一些再來。又修時切勿坐叁小時。不修法時,刻刻觀心、時時覺照,一樣可以息妄想,見自性。無有定法,總在契機。
迷悶、惡夢、遺精與夙業和雜念有關,得定後,這些現象可逐步改善,不必憂慮。今後若有問題,可通信聯系,以補未前來能面談之不足,好嗎?李老師[元音老人,編者注]近來會面,因彼此都很忙,外地有多處請他,可能已赴外地。複頌健康快樂。
愚 徐恒志謹啓
6月13日
某某仁者:
6月21日函悉。衆生根機不同,故修法也自有異。讀來書,知你般若根性甚厚,能與觀心相應這是好事。當知觀心即能見性,即能啓發般若,而般若爲諸佛之母,可見觀心之重要。故經雲:“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現仁者從實踐中,自覺觀心之法,甚爲相應,則請一門深入,直下觀照自己心念,當照見自己心念、意識時,不去理它,既不隨逐它,也不息滅它,只要時時回光返照,要知妄心本空,由于覺照在前,便能自然化于無形。一面常常與自己逆,處處與自己過不去,于一切有障礙中忍得過,即此便是進步,久久便能心無挂礙,而漸入于光明自在之境矣。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常常用功觀照,妄念由少而空,便出現寂而照、照而寂境界,此境界即吾人之本來面目。但不能有心求之,功到自現耳。若無相真心現前,則自然具足萬法,與一切法不二,因一切法皆是佛法。且無相是體,無不相是用,從體起用,用還歸體,體用不二,理事不二,故念佛、持咒等等,非不可用,但當以觀心爲主,其他爲助。目前以一念萬年修去,甚要甚要。其他一律暫放,今後自可由一門而會入普門也。《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觀心即持咒,《心經》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但若初步觀心,尚無把握時,則可“持咒觀咒(即觀心)”精勤行之,不久自能即念即觀,觀念不二,則體用如如矣。拙著《學佛是怎麼一回事》有二段觀心文字,(第二段在《怎樣實踐佛法》文中,只要看前面一小段)。另在《靜坐入門》中也有一段《關于觀心》可參閱。祝康樂。
恒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