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河北許洪亮居士
洪亮仁者:
所謂的“明心見性”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同時亦“非空非有”。這“一念不生”而又“非空非有”並“了了分明”之覺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叫見性。仁者平時的行、住、坐、臥應時時觀照。並時時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試問仁者,這個無所住的“心“是什麼心?請參之!
仁者能持名念佛很好,“持名念佛”是叁根普被的殊勝法門,如仁者能一門深入,腳踏實地,淨續相連,打成一片,從而達到念佛叁昩,即實相念佛,那就是“花開見佛”了。努力!努力!
望仁者能在學佛的道路上“依教奉行,早證菩提”,奮發向上,自強不息! 隨信寄去一冊《念佛大圓滿》供參用。
仁者的法名:智亮! 順祝安康吉祥。
徐恒志 (學生代筆)
2006年7月19日
洪亮仁者:
您好,來信收到。從來信中所說的理解之言辭是正確的,但這還僅僅是理悟,希望繼續努力用功,真正體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承蒙仁者來滬看我,但因我生病住院,而仁者因時間有限不得相見,對仁者的心意深領,並表示感謝!
修法貴在一門深入,多閱一些教理書籍也很重要,因要“通宗通教”嘛,但應以自己專修的法門爲主。望發奮努力,自強不息,早證菩提,普渡衆生! 順祝六時吉祥。望來信請改用老師稱呼。
徐恒志(學生代筆)
2006年9月1日
洪亮仁者:
您好,來信收閱。謝謝您再次來滬探望及厚意!
仁者可以做保任功夫。即:念而無住、了了分明。
(洪亮在給恩師去信中請教,“弟子在佛教書籍中看到有“法身邊”、“法身正位”、“法身向上”即是禅宗破“初、重、牢關”的說法。請問恩師,“法身邊”、“法身正位”、“法身向上”與禅宗的破“初、重、牢關”是不是一回事?)
仁者所說的“法身邊”、“法身正位”、“法身向上”與禅宗的破“初、重、牢關”完全不是一回事,就淺意來說,“法身邊”即:知見錯誤,“法身正位”即:行道正位、知見正確。“法身向上”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破“初關”爲認識心性即打開本來;破重關爲做保任功夫;破牢關就是達到桶底脫落,徹悟本來,圓證菩提了。
(洪亮在給恩師去信中請教“什麼是末後句?”)
所謂的“末後句”就是無句之意。以上供仁者參考 ,順祝安康吉祥。
徐恒志 (學生代筆)
2006年10月31日
洪亮仁者:
您好!您于11月25日的來信收到,您前次的來信亦收到。因代筆的學生暫離滬,故未及時回信,請原諒。
灌頂傳法者應具備的條件和種種因緣。所謂“條件”:首先是對此法門是有修有證的學者;再者,在人事磨煉上有一定的證量者;還有,在通宗通教方面有一定的修養者。等等。所謂的種種因緣即是:無論任何一種法門的受、授者都要有受、授的因緣和福德,特別對受法者而言。
仁者慈悲,悲憫衆生早得正法,早日成就。一切法既因緣所生,佛法是緣起法,佛法離不開因緣二字。仁者慈悲,度生心迫,爲師高興。您可傳“六字大明咒”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此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功德是非常殊勝的,望仁者參考。順祝安康吉祥。
徐恒志 (學生代筆)
2006年12月1日
注:學生代筆,即徐恒志上師的侍者蔔年華代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