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石家莊劉東亮居士
東亮仁者慧眼:
11月6日信已收悉。茲複如下:
一、知拙作准備再印,固是好事,但一切隨緣,仁者勿過于操心。知《隨筆》將于明年在《禅》刋刋出,藉供大家參考,一得之愚,或者不無小補也。某居士處已電告一切。
二、修行之事,總在見縫插針,越忙、越麻煩,越要定力應付,能邊修邊做,便能應付寬綽,應知忙碌艱巨處,正我練心處。
叁、淫欲習氣,根深難治,因生生世世,未嘗離此,我在《隨筆》上也有講到。 您的現狀與種子翻騰亦有關系。求進之心愈切,則種子翻動愈烈。對治之法,不外觀親、觀怨、觀不淨,實際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轉念間,即化爲烏有;以平常隨時觀察,所謂美色動人,實際上是血肉和合,外面僅是薄皮遮蓋,若去薄皮則汙臭、垢穢,便不欲見聞,所謂因緣和合,莫非假相,處處回光返照,刹那歸空,受用不淺。打坐、觀心都有助于習氣消除。故宜忙裏偷閑坐六字大明0.5—1小時( 六印一咒,暫時不坐亦可),便能增加定慧力,加強控製力量。但在家居士佛製只斷邪淫,不斷正淫,也是一種方便辦法,由節製到平淡時,進一步漸趨于斷,否則很可能造成夫妻反目、家庭不和,故須善巧應付爲宜。過分敵對,于理或當,于事不宜。
四、今後弘法利生,漸趨于居士佛教,雖有少數出家,作爲住持叁寶,但以居士爲重,特別是知識階層;且大慧禅師說過:在家修行得力且二十倍,以練心、轉心,也以在家磨煉機會較多,但須善用其心。淨慧、智敏二大德皆菩薩再來,廣利有情,深爲贊仰!
五、蕭居士欲大動幹戈,一切隨他,我年老,無能爲力,聞謗不辯,借以練心,不亦善乎?!
六、某居士欲求心密法名,其實都是一樣,爲滿其願,取名“智元”,智中之元首也;仁者名爲“智亮”,智慧光亮,無幽無照也,仁者以爲如何?齋名爲“涵芬閣”,“芬”即芳香,表示佛法之香光莊嚴。可以嗎?
七、一般來說,諸法各有不同印咒,依法修持比較好,如六字大明咒,結“大蓮華印”;心中心法結六印;隨心陀羅尼[略,編者注。],(仁者所謂“大隨求咒”即我說的“隨心陀羅尼”)這樣比較如法。亦可如元音上師所說,以一個手印持許多咒,因爲手印和咒可以分別起加持的作用。複頌定慧具足!
愚朽恒志拜啓
2001年11月16日
東亮仁者:
前函附上拙書,諒已收到。拙寫《隨筆》在末頁上有臨濟禅師叁句話,這叁句話實是雲門禅師所說,且內容亦不甚重要,現決定請仁者在原稿上將這一段刪去、取消,不予刋載爲要。
蕭平實先生,寄給我《宗門正道》一書,批評許多大德外,亦批評我,讓他去罵吧,不需“應戰”。順頌法喜!
恒志合十
2001年11月27日
東亮仁者: 略申管見如下:
就體而言,第八識和第六識“本是一精明”,實是同體,但前五識、第六、七、八識各用有其用,不能互代;而且,前五識是非審非恒;六識是審而非恒;七識是亦審亦恒;八識是恒而非審。故就用而言仍然有別。這是對的。
宗門和教下雖原意、側重面有所不同,但實際上仍應融通,故宗下見性之後,須學《楞伽》,六祖也有“五八六七果因轉”之語,所以說“相宗各書,弘法利生者,勢在必讀……”。
佛法“唯證相應”,悟前悟後領會程度,截然不同。未悟前雖有“理解”,但如盲人摸象,執此忘彼,因執著未消,理解不可能全面。悟性以後,不但易于領會,而且所說,“如數家珍”。故明悟自性,不但爲學佛之要領,也是讀經之先決條件。略說如此,希爲參詳。
另外,“從地獄到天堂”寫得不錯,很生動,總的觀點是:“一切唯心造”,這是符合《華嚴經》偈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所謂“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亦是此意。
目昏、事忙,不一一。我的《隨筆》已看到,關于“雲門”誤寫“臨濟”叁句話(在將近末後),這次文中尚未載及,以後請把這一則刪去,爲盼!此頌定慧雙修。
愚恒志
2002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