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音希聲 二、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南通錢居士

  答南通錢居士

  某某同學:

  10月3日來信收到。你是一個很有品德和智慧的人,所以對于一門學問的研究,很專心用功,非常難得。現將問題簡複如下:

  1、在靜坐中呼吸較粗,這是一定的過程,隨著呼吸的逐步調和以及妄念的逐步減少,呼吸也便漸漸細微,漸漸不知不覺。但這是自然地進行的,不要強製。(可細看《靜坐入門》14頁“靜坐時的調息功夫”。)

  2、靜坐過程中的定心功夫,也是逐步由粗到細的。由于各人的雜念有多有少,凡雜念少的或靜坐功夫漸深的人,每能上座不久,便寂然安定。一般的人,可以在呼吸調順安適後,便返觀自己的心念。其法有二種:一是先系心于一處法,如專心存想臍間(或臍下2寸左右處,一般做氣功的,叫“意守丹田”,就是這個地方),因此也可意想佛菩薩像,因這樣就可使萬念歸于一念,使心念逐步安靜。第二種方法,是“返照內觀”(詳細辦法,可參看《靜坐》第16頁)。在坐中觀照成習慣,以後在行、住、臥等都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這是最根本的辦法,是比“意想佛像”要進一步,因凡系心于一處,仍是一種方便辦法,是有爲、有相之法,而觀心是無爲、無相之法,是徹底的辦法,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即是現象,這句的意思是說,凡一切現象,都是生滅變化、虛幻不實的)。懂得這個道理,以後便能漸漸與自己真實的靈覺之性相應,學佛的關鍵就是要親自證悟到這個覺性。(可參看《靜坐》第32頁,“關于觀心”這一節。以及《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觀心”一節)

  3、如果能在靜坐中觀照純熟,就可移用于住、行、臥中,即隨時隨地可以起照,這時與靜坐的要領便完全一致了。不過初學必先從坐中練習,才能逐步安定下來。否則平時不易覺照。

  4、功夫成熟,與人講話時,照樣可以不失覺照。初學的人,與人談話過後,馬上顧到覺照,也是一樣的。

  5、天帝、城隍、土地等,都沒有了脫生死,仍在輪回之中,他們雖也是懲惡勸善,但不一定能按佛法行事,所以應相信佛說的話。

   就答複到這裏,希望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

  愚恒志

  10月7日

  

  某某同學:

  首先祝全家春節好!2月16日的信前幾天收到,因節日裏人事多,遲複了,爲歉!所問各點,現逐一答複如下:

  1、開始學靜坐,很好。坐中出現的各種景象,都是虛幻不實的,這是因過去曾有各種各樣景象,熏成種子,含藏在第八識中,現在靜中便顯現出來,如戶縫中陽光射入,便見塵埃紛飛一樣。故不要驚怪,別當作實事,當念《金剛經》中一句偈:“凡所有相(各種現象)皆是虛妄”,不去理它,便自然消滅,逐步由亂入定,由動入靜,坐中“妄念變多”也是同樣道理,是好處,不是壞處,因你能覺得妄念變多,這個“覺”,就是好。一般人終日妄想,還不覺得哩。

  2、初學靜坐用隨息念佛或數息念佛方法均可,看自己的方便,初學定的一般下手時離不開“數”、或“隨”,所以智者大師的“六妙門”,就是數、隨、止、觀、還、淨六種修定方法,逐步由粗入細。只要明白一切“妄念執著”本來是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就不至隨妄念流轉,要逐步訓練,不能心急,也不必擔心。

  3、今另由郵局寄上《阿彌陀經旁解》(尚有其他經咒,咒的解釋不一定要注意它)、《觀無量壽佛經》及《四十二章經》等共叁冊,請收下,收到函複。《無量壽經》,也名《大阿彌陀經》,我處沒有,故未寄上。《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是觀想念佛,從有相下手,歸入無相,理解不清者,易執相成病,其重點在第十六觀,其中說明“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總之,信願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亂是要求,往生極樂是目的。故“一心不亂”很重要。(經書收到,望複一信。《淨土五經》在蘇州木渎靈岩山寺佛經流通處,聞即將出版,可去函聯系一下。)

  4、《佛法導論》P34所說“宇宙萬有之實事實理”,實事實理即是指本具的真實理性,此理性也即我們本具的真心,此真心含融一切,宇宙萬有不離此而有,《心經》叫做“諸法空相”,也即“實相”,故說“本無始終,普遍常住”,爲一切諸佛所證明的。我們一旦證到了此實相,才知這是宇宙萬有的實事和實理。其余都是運動變化的一時現象。又佛所說的都是“事實”和“真理”,故叫實事實理。

  5、佛有叁身,佛之報身是因地功德所顯得,回向偈中的“盡此一報身”,這是指我們凡夫的報身,即父母所生的身體。是因業受報故也叫報身。名同實異。

  6、P5所說,即整個宇宙從時間說是無始無終的,從空間說是無量無邊的,這已爲現代科學所證明。中與邊是相對而立的,實際上是無中無邊,而也可說即中即邊(從相對說)的。當自性融徹無礙時,與宇宙萬有相契合,便成爲圓融法界(也是實相的異名)。

  7、P41所說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專談理性,而廢棄事相,則理性也不全;同樣,有些人只顧事相,而不顧到理性,則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須理事圓融、不可執事昧理,也不可執理廢事。若修持名法門,尤須從事入理,因事能帶理,理難獨立。當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從明理性開智慧,一切就好辦。

  8、皈依自性叁寶,即說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性本來明覺,即自性佛寶;自性本具智慧,即自性法寶;自性本來清淨,即自性僧寶,學佛不僅要歸依住持叁寶(事相),也要歸依自性叁寶(理性),向內而求,處處回光返照自性,才能得益。

  9、“心”與“性”是一,故說“自性”即心本具,即衆生的心與佛的心,同樣具足此靈明覺性,不過佛已明覺,衆生尚迷。(“心”有時作真心解,有時作妄心、識心解,看用處有不同,具體細看《學佛是怎麼一回事》釋心、釋性二節)。

  10、“有情”指一切衆生,因一切衆生、動物都有情識,故叫“有情”。植物無情識,故不能叫“有情”。

  11、要造飛機、汽車必先有個動機、計劃,這是“因”,材料、人工……等等,都是“緣”,因緣和合,乃生一切“果”,故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叫做“因緣所生法”。 此頌近好。

  恒志

  1985年2月23日

  

  某某同學: 來函悉。茲複如下:

  1、您是學無線電工業的,那求學無線電基礎知識等有關知識是必要的,即使其它科學知識,能有選擇地學一點,也是必要的。有豐富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爲人民、爲衆生服務。所以佛經上說,菩薩要學習五明:一、聲明(言語文字學)二、工巧明(工藝技術)叁、醫方明(醫學)四、因明(邏輯倫理學)五、內明(佛學)。《法華經》上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能盡力完成本科課程,很好。學佛的人,必須是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處處奮發向上,自強不息才是。

  2、靜坐中發生障礙,能否:一、暫時休息一下,待痛處稍好再坐,二、減少時間,坐20分鍾或半小時。叁、坐的前後,加強活動,如做些廣播操等,使氣血流通,可減少疼痛。

  靜坐如果結合調息(做腹式呼吸,即一般所謂氣功鍛煉)能流通氣血,健身袪病。特別由于我們雜念分別很多,故借靜坐之法,來逐步觀照收攝,因靜中做功夫,比平時容易得力,容易入定。所以靜坐是手段,不是目的。

  3、修持的目的,主要在于澄清妄想雜念,使自己常覺不迷,(你在這方面已有體會)所以在日常行住坐臥中,(除專心學習外)必須常常放下萬念,使自己常處于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時又是明明了了。這種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來境界”,(也叫本來面目)常常這樣做,正是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的觀照方法,這方法是簡要、實用和徹底的。其他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號,不過都要歸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見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僅是在靜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隨時心空智朗,這正是高級的靜坐功夫。(具體可參考《靜坐入門》中的“調心”和“觀心”二節)(所以禅宗六祖以“見性”爲主,並不主張人們呆坐,總之不可執定。)

  4、睡眠不充足易疲乏,太多易做夢、昏沈,使心不明了,所以“睡”,稱爲五蓋之一。能蓋住人的智慧。做到適當調節,便好。不但是睡,其他也是一樣,都宜調和適當,可保健康、明快。順祝康樂。

  恒志

  4月10日

  

  某某同學:

  9月4日函悉。知已返校學習,很好。所詢各點,簡複如下:

  一、“習靜時,一念生起,即看念頭來向,妄念頓消”。此即“觀心”。能于一念起時,常作如是觀,定力便逐漸增長。

  二、初學人動眼球與“止”有矛盾,因見色聞聲,不免隨境流轉,影響入靜。待今後定力增強,便不會有矛盾。

  叁、平時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雖不戲論,也不孤僻;雖與人和通,也不隨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賞”,也會生障礙。

  四、“ 暇莫暇于不失時”,“不失時”即愛惜光陰,能愛惜光陰,抓緊時間的人,便會充分利用時間,時間便能夠用,而成爲最有暇的人了。叁句總的意義是:知足的人最富,精進的人最強,不浪費時間的人最暇。

  五、貪、嗔、癡煩惱,人人都有,不過有深淺不同。久久修習,自可漸薄。在方法上,調息念與觀心結合,很好。但須有主有助,或先以觀爲主,以念爲助,今後或以念爲主,以觀爲助。至純熟後,即念即觀,觀念便合一了。

  六、觀身不淨等四句,名四念處,對治四種顛倒(以不淨爲淨,以受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可常隨境觀察:人我身根都不淨(九想觀);凡所感受, 易生苦感;心念刹那生滅無常;五蘊和合,我不可得。隨時觀察,貪癡漸薄;而生明慧。祝康樂、學業進步。

  恒志

  9月9日

  

  某某同學:

  4月17日函已悉。遲複,甚歉!

  所說修持境界,都從實踐中所體會…

《大音希聲 二、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南通錢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