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牧牛老人(魏鴻勳老居士)
鴻老大德長者法座:
五月二十日手教拜悉。此次辱蒙枉顧寒舍暢敘所懷,深感您老人仁厚慈祥,虛懷若谷,令人有高山仰止之贊歎。所賜佳作《心經體會》[後由徐老定名《心經蠡測》,編者注]過去油印本上亦曾拜讀重印本,啓我茅塞,其樂何如。不料展閱未及一半,適有外地道友來訪,欲得此書,不敢悭法乃送之。敬啓長者逢便時,再賜寄一冊,以便學習爲感,總覺長者所發揮,是以心地法眼,洞察一切,融通儒佛,學有所本,誠修持之良導,度生之寶笩也。
仁者慈悲心切,承元音上人之囑,結緣灌頂,已達二十余人,此實爲無上勝緣,雖凡夫往往迷執較重,般若妙慧,閉而不啓,但衆生夙世善因,不可思議,安知其中無一聞千悟、觸動夙種,而如無相法門者。仁者今承上師允許,又因夙根猛利,而豁開正眼,明悟心性,得以傳授正法,濟度群盲,以正暢佛本懷,無相功德,何可思議哉。
您老今夏于傳授心密以外,另辟蹊徑,教人以一句萬德洪名,攝持自心,正是以妄破妄,達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實爲一般人所容易接受,既有事亦有理,何以故?是心作佛(觀佛、念佛),即是“始覺”,念念既久,自然任運進道,由有念入無念,從凡心轉佛心。“始覺”有功,“本覺”方顯,始本合一,則能所雙忘,而寂照現前矣,至此禅淨不二,即佛即淨,而入非禅非淨,心密所證,當亦不外乎斯。惜乎世人往往執指爲月,門戶見深,爭論勝劣,舍本逐末,實可一慨。
此外凡修心密,已能由體啓用,覺照現前,亦可覺照中,提起一句洪名,即觀即念,觀念合一,心佛一如,逐步可以做到“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當念恰恰無”也,即證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之境也。利根之人至此必能恍然,禅淨無不圓融無礙,而證入自在之境。以上摸象之說,蘇荛之呈,敬乞慈悲教正之,不勝企盼。草叩福德莊嚴。
後學徐恒志頂禮
又凡不能承受二小時修持心密或般若根性尚未成熟者,也可先以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修法”接引之,以打好修心密之基礎,時短印少(只做大蓮花手印),一般人容易接受,謹呈長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