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鶴壁妙悟居士
恭敬頂禮上元下音師父:
當今之世,禅宗亦可滅矣。【元音上師批語:是何言欤?】自從達摩初來東土弘法,開言下起悟之先河,旋公案四起,大有應接不暇之勢。嗚呼,此雖禅門之大幸,亦是大不幸矣。惜後輩學人,不究深理,僅學幾句口頭禅,便自以爲了脫生死,真令人啼笑皆非也。【元音上師批語:此學人之病,非禅之罪也。】
末法斯年,國人性情之乖巧,猶甚古時,豈是德山大棒輕易打得過來的?!【元音上師批語:只須一個、半個即得!】于我說來,出家人不分青紅皂白,先統統在鬧市街頭磕叁千個大頭,再塗上臭屎在公廁內呆上十天半月,使其不辨香臭,漸入佳境,不亦悅乎?宿世惡障,以苦行除之,實最爲快速,萬萬不可墜入言語禅海,而致沒頂之災。【元音上師批語:請閣下先深體力行之。】
余認爲佛教,實乃覺教,非覺無教,以覺立教,大乘空有之學,實極易誤人子弟,當引以爲戒。【元音上師批語:心顛倒者,醍醐亦成毒藥。】修道宜時時以慧照之,以慧印之,正思維仍需要得。未悟之前,道路怎走,實是思維解決的大問題。【元音上師批語:欲知山下路,當問過來人。】以下從略。
重要觀點:不空。態度:坦然。【元音上師批語:應爲空、不空、空不空。】
法不空,人不空,社會環境不空,誰說不空?直指生死方知無生無死。【元音上師批語:即知無生無死,怎說不空???】
論題:研究佛學應該采取的態度?
1、不迷信。不迷信佛,不迷信祖,不迷信經典。洞山良價之疑無眼耳鼻舌身意語堪爲楷模。理應實證,不證即語,猶若空中樓閣。【元音上師批語:良有以也。】
2、需印證。何止開悟需印證,每時每刻的境界亦須。學佛、學禅我們要知道是爲了什麼。要成佛,要明理。不明理,空空空,空的是什麼?【元音上師批語:真空即理,理即真空,一色一香,一草一木皆是真空,皆是理,也就是你自己,識得它,受用無窮,還有什麼要成、要明的?!】
3、兼容通達。佛學經典淺顯易懂,【元音上師批語:是真的嗎?你懂了多少?】但因此亦有一大弊病,整個意識傾向太濃烈,不易識別境界,常令人迷入歧途而身不自知。【元音上師批語:此未懂裝懂也。】道家《道德經》、《南華經》則非,其文辭之華美,表意之清晰,古今實無堪與比肩者。【元音上師批語:學道余固不反對,但怎奈不究竟何?】六祖獨具慧眼,以接輕靈飄逸之道風移于禅,頓使禅門大開,立現心印,非觸類旁通之形象禅奈何?況道教傳承之所長者,道也。進而言之,修身之法也,其博大精深,不可不觀,以唯物故,【元音上師批語:你還在這裏做活計!】其理亦易明,退而著書,其有《易經》、《黃庭》等,不可勝數,後兼佛儒義旨,有性命雙修之說,人天相應、天人合一亦是其重要理論。不識道教,亦必不知佛教爲何物也。【元音上師批語:是何言欤!】了知道教,于佛學必更有進益也。原本無佛無道,萬不可盲目排斥,謂不究竟,而妄立名相,擾亂心性。【元音上師批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4、客觀主觀。心情必須坦然無住。但是,客觀環境也必須適應,不能適應不叫禅。因果與主觀努力關系,不甚了解,暫且不談。順物于我有些麻煩,正上高二,考學是大問題,如何順?【元音上師批語:主觀客觀皆是你的分別心,此心消亡,即會萬物歸自己矣。】
5、藝術修養。此于參禅大有幫助,如繪畫、琴、書法,儒家提倡的藝。【元音上師批語:隨緣隨分自在受用。】
佛教的發展問題:
佛教主流實應對准知識分子,唯知識分子才能理解、發揚、光大佛教。【元音上師批語:不見道:下下人有上上智乎,豈止知識分子爲可教哉?】讓佛教社會化、藝術化,適應知識分子的需要、社會的需要。要注重來源補給。自佛教傳入中國,隋唐興盛後再未掀起高潮,值得深思。宣化上人在美國應拍部電影《禅》介紹佛教,揭示當世社會矛盾,引起全世界對佛教關注,有這種可能性嗎?如果有,實乃教下幸事。佛教內部應加強管理,不拉幫結派,使每個和尚都能真正理解佛法,真正行持佛法,不要當酒肉和尚,混世光。佛協也不要老花費巨資去修蓋太華麗的寺廟,而應用到真正的教育、弘法上,以使世人明心見性爲第一要務,方不辜世尊心意。【元音上師批語:此語深得我心!】
以上所言,鹹乎?不鹹乎?過眼煙雲,一笑而矣。又何曾有言哉?
弟子俗名 吳登戰
于1991年12月19日
恭敬頂禮上元下音師父:
師之訓,使弟子如一大葫蘆瓢,進不能進,出不能出,欲道無言,回光內照,亦無可照處。【元音上師批語:當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時,逼得你透氣不出的是誰?這是千鈞一發之機,苟能于此回光一瞥,當下便桶底脫落!若停機伫思,則被它影子惑矣。這是最緊要的悟道因緣,非同兒戲,不可輕易滑過!】待看正無心時,發願出家之心仍無可礙,否則我今尚能與師寫信也?我期遍學一切法,度一切衆,今入佛道者,無須摸索,直踏菩提捷徑,是以越早出家時日越多,聞師所指,即欲奔赴,然不知臥龍寺處于西安何路何巷、郵碼、依止師、參禅方法,何時去爲最佳。【元音上師批語:筆直去!會麼?不會,則到了西安一問便知。其或不然,待我打聽了來,再轉告你。也不用了,你可寫信問趙某某。他的地址:...】他們的參禅方法,乃是參一句:“念佛是誰?”另,多停無益,我覺現時出家,日後或能多弘法幾年,念完大學則遙遙無期,爲時已晚。【元音上師批語:學道宜有高深的文化修養,爲將來廣接四衆弟子打好基礎。否則,難接高級知識分子,對自己的修證,亦不無影響。學道須具備一片長遠深心,不可急在一時。就你目前的文化水平,看來還差得很遠,不乘此時機,好好學習,將來難有上乘的成就。】不過家中對我接近佛教,反對猶甚,他們看管我于左右,令我幾無半秒余遐,否則現即求心中心法矣。我入佛門,二老生活亦有兄長照料,不必我擔心。我于世間諸惡有染,非少時可比,師稱爲法門龍象,折殺我也。【元音上師批語:知過即改,善莫大焉!】若達西安,仍想受元音師您灌頂,及從光升師受心中心法,一者日後多支傳承法脈,二者禅密雙修,定慧齊運,見“新人”或可更快。【元音上師批語:我已早退居,不再傳法。你欲學心密,可向徐老師恒志學習。心密即禅,禅即心密,無有二致,說雙修乃門外漢語。末法時代學人根劣,無可奈何,才用密咒假佛力加持,消除業障,俾早日打開本來,非于密外更有禅也。】
《境界談》、《疑問篇》:
第一問,昔者釋迦如來將入寂滅,諸大弟子,皆是大阿羅漢,淚如雨下,如喪父母。其乃有情也?無情也?【元音上師批語:大羅漢情未盡也。然佛法不離世法,世人對父母師友情笃,一旦舍離,不無情傷,潸然淚下,此乃人之常情。故佛子亦不越常情,于佛入滅時,悲從中來,淚如雨下,正不必文風不動,以顯其悄僻也。又,真得的人,哭笑自如,要笑即笑,要哭即哭,不是一點也不能動也。】頌贊觀世音菩薩道:“無爲心內起悲心。悲心一起,卻無可染,怪哉怪哉!是有情也?無情也?【元音上師批語:無情即大情,大情即無情!豈如木石之無情哉?】諸佛菩薩度無邊衆生,以《金剛經》而論,菩薩實不以衆生爲衆生。但何種力量使菩薩以無爲度衆生,而未見不度衆生之菩薩,是養成的習慣嗎?【元音上師批語:不度衆生,即非菩薩,如何是養成的習慣?!一草一木皆佛性所顯現,皆自性所成就,何況一切衆生?故一切衆生,佛菩薩皆視爲佛,而不作衆生想。但以無明、住著、妄想、造業故,又非不衆生,故佛菩薩憐憫一切衆生昏迷不識自己乃至尊至貴具無上神用之天真佛,由是興無緣大慈,現身說法,覺破衆生迷夢,假說爲度衆生,而實無度也。】開悟後,一念不著,如寒潭雁影,但百千億年後,無量億劫後,實不忘記,若非即不曾得道。(元音上師批語:並非記著不忘,乃感而後應。)如看過電燈後,再看櫃子,亦知曾看過電燈。(元音上師批語:不是不知,只是不住,…
《大音希聲 一、元音老人書信 答鶴壁妙悟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