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才開學,怎麼早就到無錫來了?家裏還好嗎?志軍他們安祥自在嗎?】我現二種習氣較盛,一者淫習,二者怖畏與虛僞交雜之心。【元音上師批語:欲界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故一切衆生無不淫欲熾盛。孔老夫子也說:“色食天性。”從可知矣。欲斷淫習,除非見性。否則,一切修法,皆不能根除。至于怖畏虛僞,當知性不生何有滅亡,本來俱足,無有欠缺,何須求取,則不畏不僞,坦然無事矣。】
修法的動因是察世間一切衆生苦,我對苦缺乏真正深刻的體驗。【元音上師批語:你現在既年輕又生活得很好,無憂無慮,故無苦的體驗,但細細一想,也不見得事事順心,如你現在讀的專業,並不是你衷心所希望的學科,但你現在不得不俯從,這就是求不得苦。又如你在學校裏,有些人不願結交的偏偏分配在一間宿舍裏,使你心裏很不痛快,這就是怨憎會苦。又如生病時的痛苦和將來到社會上工作所碰到的種種麻煩,是任何人免不了的。所以說一個人的生命旅程是坎坷不平而苦難多端的。但這還是世俗間的苦難,最苦的是生不知來處,死不知何往而昏昏迷迷的在六道中頭出頭沒。所以世界上的偉人、高級知識分子都在探索這個問題。】
覺悟與不覺悟了無差別。【元音上師批語:是嗎?這是渾渾噩噩無知識的人的感覺,也是大智人的解脫若愚說法。但真要一切放下才行。】體則本一,用有不同。【元音上師批語:你真是參透,用也沒有不同。】我對覺悟不覺悟覺得都是一樣,同時對起用與沈淪覺得也都一樣,都沒意思了。【元音上師批語:是嗎?你能入驢胎馬腹而其樂融融嗎?假如不能,大須仔細了,千萬莫要莽莽蕩蕩遭殃禍!】
原來種種思慮都是妄念,佛法無多子,只是我在日常觀心二叁天後,即常流轉,再觀又再轉。【元音上師批語:你果見性,一切思慮,都是妙用;觀心即觀這不流轉的,流轉的讓它去流轉,既不阻止,亦不抑壓,只是不理不睬,如雁過寒潭,毫無影蹤,則無患矣。】
諸師兄常言出家一事。只要不被世事轉,常在世間又何妨,即入世而出世也。思古人起大機大用,吾輩豈敢謙讓!【元音上師批語:是的,但你只是理解,于事上未必做得到。宗下所謂:“說來似有,遇事則非。”此病在未破“無始無明” ,未親證法身故。所以我們要痛切用功,打破這空空洞洞、無知無覺的無始無明,才能親見佛性,不是讀一點禅書,用思想猜度得的。望你好好用功,坐到心念不起,空空洞洞時,返看這知心念不起,空空洞洞的是誰?在這上面猛著精彩, 的一聲,就親見佛性了。妙悟:其勉之哉!中丁 8月25日】
妙悟
于1994年8月9日
恭敬頂禮元音恩師:
在座上持咒,不著意聽得清清爽爽,而讓咒似水流一樣不住,久之則如瞌睡一樣,而不知有咒及身,亦非了了分明。(咒仍持、印未散)是否算入定呢?
【元音上師批語:此種情況若昏若昧,印未散咒未停,但不了了分明,只是昏定,非正定。久之,則轉昏爲明,深入禅定矣。】
若當下將心力融入念的咒中,每念清清爽爽,住于當下一念(有用心處),念過不留。這二種念咒法哪一種算對呢?
【元音上師批語:初用功時,不無用心處,是有爲修法。久久功純,始能轉有爲爲無爲,不必用心觀照而自然常照不昧。現在須用心看念頭,念起即覺,不隨之流浪。念息時,即全神觀住這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真如”,這是“保任”功夫的初步。】
座下觀照,是在諸根的自然作用中而不起分別妄想,當念頭起來隨它去後,則不能回複到諸根的自然作用。其要是否在當下放下呢?
【元音上師批語:念起不能隨它去。須隨起隨斷,不使相續。在動用中,亦須如他人在做一樣,自己心中毫無住著;事後如未做過一樣,心中毫無痕迹。】
但是諸根妙用正起時,如夢幻空花亦不可得,而並非了了常明啊?
【元音上師批語:你不了了常明,事情豈不要搞糟,文章豈不要寫錯?所謂如夢幻空花者,叫你不要住相、不要求有所得,而不是叫你做個糊塗蟲也。】
正觀照時,妄心起伏任隨它,淫念也罷,我慢也罷,聖解也罷,全不做一回事看,對嗎?
【元音上師批語:對!不是壓住念頭不起,而是隨起隨覺,隨覺隨斷,不隨之流浪也。】祝恩師法安。
妙悟
1994年8月29日
恭敬頂禮上元下音恩師:
澄心內觀,幹事情倒了了分明,頗能應緣接物,【元音上師批語:不枉你用功一場,還須加緊練習。】只是全提心力,有時覺得很累。【元音上師批語:因過緊,即覺累。此時可稍放松,調濟一下。】
觀心者,是座下觀內心念頭,朝于斯,夕于斯,而于座上用耳根“觀”其音聲,若座下偶用座上法,可嗎?【元音上師批語:座下觀心念,座上以耳根觀咒音,也是攝心念,二者看來似乎不同,其實都是一樣,座下座上均可互用。】
座上座下兩觀目前打成兩截,其實本一,能觀所觀,假立次第,到真心豁現時,兩者合根脫落,並無能觀所觀,唯現在不得不立一法,對嗎?【元音上師批語:二者都是攝心不起,未曾打成二截。一切法都是權用,妄心斷時,根塵脫落,能所雙亡,一法不立,哪裏還有能念所念、能觀所觀?只因衆生執著心重,妄心難息,所以授以一法。猶如走路,授一手杖,以防跌倒,此皆佛、菩薩慈悲心切,一時權用,故不可執實法會也。】
無明有力,覺亦有力,是無明常起,覺亦常起也。【元音上師批語:根本無明未破,故無明時起,若用功專切,打破這根本無明,則寂而常照,無明不複起矣,故用功須專一,直下打破這根本無明——即用功至一念不生,不知不覺時——而後方能放手休息也。】
以往常思于一念頃而越叁祗,不必定假專修也,現始覺力量不足,不得不專修啊!【元音上師批語:一念悟理,只是解悟,不是親證本來,故于事不得力,須腳踏實地用功在事上修證,打破根本無明,方爲實證。】
恩師說法有時不理會,總是修持一段後,“啊,原來如此!”誠無邊密意,早已和盤托出,只是吾輩不識。【元音上師批語:你能事後明悟也不枉過,這是你用功進步的明證。望好自爲之,加緊修習,將來當有大成就,萬勿得少爲足。】
恩師略示小疾,弟子則問安,般若正現,當麼時,有誰開口處?正是:
無邊密意早已現,片片落花不識風。
【元音上師批語:賴有你識!】
弟子妙悟
1994 年9月20日
恭敬頂禮上元下音恩師:
自離上海又赴蘇州,得會宋智明師兄,親聆法要,會觀照之意。【元音上師批語:跑來跑去只爲心中未悄然,本來無一物,你又尋個什麼?】且問觀照豈有意耶?【元音上師批語:無意你又觀個什麼?】不過是做事不作做事想,了了分明也只能作相似譬喻。是了了無一物而又不昧也。日常待人皆如鏡裏空花而已,豈又有玄妙道哉?!【元音上師批語:這不就是玄妙道嗎!?】
雖然如此,只是功夫尚淺,仍有細心念住著在,覺時迷,覺時不覺有迷覺之別,而迷時遂有種種分別也。【元音上師批語:可憐生!所以要千錘百煉,不是一覺即了也。】
究竟菩提心即是我人之自性,而相對菩提心之培養,雖言不離心念動處之熏陶,然是如如妙用也,亦不離究竟菩提心也。【元音上師批語:本來用不離體,體不離用;用即體,體即用,無有二致,一講熏陶和培養即有二矣。】
遇到煩惱來時心亦動,但能于後覺,僅轉化力尚弱,堅固情見,一時尚轉不動,要靠持咒。【元音上師批語:所謂理可頓悟,積習難以卒除也。】
《禅、大圓滿及…》一文言及大圓滿見、俱生智見,與唯識、中觀見,我于中觀見有些體會,知不離微細念,大圓滿見、俱生智見全無心識作用處,是悟會而非測度,請師接引。【元音上師批語:如是!如是!】
座上修法能念…
《大音希聲 一、元音老人書信 答鶴壁妙悟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