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江蘇李冬冬居士
頂禮恩師世間眼:
弟子在10月26日,因爲諸佛悲憫癡愚衆生之威神力,得以谒見並皈依恩師,猶如行于沙漠,無限饑渴,忽得甘泉。此身不幸,生于末法,不見金身,雖懼輪回,求脫無門。佛陀雖燃大明燈,吹大法螺,弟子福薄,如盲如聾,莫解佛意。今幸遇恩師大善知識,開示迷悶,哀求恩師,慈悲攝受。
弟子淫心熾盛,經恩師開示,以兩種方法對治,一爲觀不淨,二爲疏引。但在對治過程中,依舊不免幹出一些不好的東西,弟子知道這應當忏除,但卻提不起忏悔心來,不知如何是好,求恩師開示。
弟子此生,很想爲開悟而修行。弟子知道一些清淨比丘的修行,他們都不太願意爲一些居士說法,這是不是怕引起外緣障礙修行呢?還是這些居士與之說法無益,不值與說?如果是前一種,那麼修行人是不是在未開悟時越孤寂越好?是否以持戒、精進、忍辱、禅定來了達智慧,以回向爲布施就足以悟道,而不須爲衆生說法,待悟道後再圖廣渡衆生?如是這樣,那麼修行之人是否還應盡己所能,爲衆生說法,以此資糧求開悟?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功德。若說法爲福德,則說法爲開悟後事,與開悟無關。若說法可爲資糧,求開悟則是不是有一定的壞處呢?有位僧人,是上茗下山法師最器重的弟子,他說和一般的居士交往後,對他有很大的壞處。那麼弟子欲爲開悟而修行,在一般的居士中,是否應當對他們敬而遠之獨自修行?求恩師開示。
有一種說法,說想真修開悟之人,知道的越少,見解越少越好,
按這種說法,只須依止善知識與一兩部經典,如《華嚴》、《法華》、《楞嚴》、《金剛》等,而不必廣究經論,只要老實參禅念佛,必能大事成辦。如果經論研究太多,反而容易著執在經論上,不知此說是否正確?懇請恩師開示。
頂禮恩師,求恩師慈悲垂護持。
弟子李冬冬
11月1日
冬冬仁者:
淫念熾盛,青年男女俱不能免,但如能清心靜坐,以心理影響生理,即可漸漸清除。如實不能,亦可結婚。學佛,隨人而異,不必勉強。
求開悟,須先學一正法,然後安坐入定,將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化空,空也粉碎,始能徹見本性,不是從外求得來的。
和尚不與居士說法,一是自己也不明白,叫他怎麼說呢?二是怕居士知道他的底細而輕視他,叁是怕與居士交往,沾染了世俗的妄習,使他心不清淨等等。
修法不是不研習經論,不懂佛理,怎麼修呢?而是怕人著在文字裏,鑽牛角尖而不去實修,這就耽誤修行了。如果能精通教理後,一切放下,不再咬文嚼字地執文字相而腳踏實地的去修,那是最好了。
中丁
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