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曲阜師大蘇樹華問
蘇樹華集輯
一九九六年,此文發表在《海潮音》第八十卷第五期。《元音老人答蘇樹華問》的問答內容,被分門別類地收錄到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的各章之中。
一九九六年春,蘇樹華親赴上海,向上師請示修行法要,上師如是開示如下,今沐手合十,謹輯師語,以利諸仁。
問:座上心亂,不能得定,如何對治?
答:現在用功存在的問題大致都是一樣的,都是心亂,妄念多,多得坐不住,要想下座,這種現象很普遍。原因是由于心亂不定,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假相,戀著這個世界不肯放,所以弄得心很亂。要曉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得,都是夢幻泡影,是得不到的。這妄心就不大動了,就可以死心塌地上座了,最起碼粗妄念不動。不要在心裏粘著,計算家裏的事情,社會上的工作,什麼事情都不再執著,上座時它自然就安安穩穩平平靜靜。那時,內裏翻出來的念頭還來,念頭來時你不睬它,任其自生自滅。只專心持咒,凝神傾聽心持咒之聲音,一定要聽得清清爽爽的,這樣妄念自然就不會多。妄念不動了,就很安穩,很舒服,很快樂。其實打坐到後面是很舒服,很快樂的。有些人追求這個快樂——快樂趕快來啊!好啦,你一追求就更壞了,妄心這麼重,怎麼能定?所以不能追求,一切放下來,安心打坐,心念耳聞,才能入定。到了這個安樂境,也不能執著這個安樂,執著這個安樂又壞了,就有所住,住在裏面也脫不開。因爲有樂可得嘛,才有所動,必然落在巢臼裏面。快樂也不住,那就好了,這是座上的樣子。
問:下座後,對境生心,爲境界所轉,當如何用功?
答:下座要時時觀照。這個更難,因爲人都是跟著境界跑。剛剛下座時還有個定境,知道看著自己不要亂動。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滾,就忘記觀照了,跟著境界跑了,與平時沒打坐時一樣的亂七八糟,這就不好。所以,我們上座的時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聞,下座的時候要綿密觀照,不要忘記。但是我們在境上也容易忘記,和幾位朋友一談心,什麼事情一做,馬上就亂了。念頭來了,要趕快拉回來,觀住自己。一定要做這個功夫,否則就不能上路。功夫到後面,觀熟了,就不要觀了,再觀就多事了。所以,先下手要“觀”,做到後面就不要“觀”了,把這個“觀”字忘掉才能進步,功夫才能上上升進。再更進一步,連“忘記”也沒有了,那功夫就由有爲進入到無爲了。功夫就是要由有爲漸漸地進入無爲。無爲一下子是做不到的,開始一定要有爲地觀,就是有心地做功夫。到了後來,無心做功夫,什麼功夫都沒有了,就更進一步了。
問:做功夫一般分哪幾個階段?
答:做功夫一定要注意,第一步,身心世界一切化空,定慧具足,才能親見本性。沒有這第一步,後面的功夫就做不到,第二步,要保護這個佛性,保護它不要沾粘境界,不跟境界跑。保熟了,就不要保,須忘記保。第叁步,放任。就好比孩子長大了,不要大人管著他了,他可以自立了。最後連“任”也沒有了。佛性本來如此,功夫是一層層做上去的。我們開悟見性了就到家了嗎?沒有,不要糊塗,那只是初步。六祖大師聽人念《金剛經》就能悟道,這麼好的根基,他在五祖處悟道後,還要到獵人隊中隱藏十五年,在境上磨練自己。就是說我們雖然見性了,但是多生曆劫的習氣還在,執著習氣還有,還會動心。所以,要悟後起修,一定要把這個思惑——對境生心的迷惑、貪嗔癡等打掉,這樣才行,才能了生死。難道我們一悟道就行了?不行。趙州大師根基也非常好,但他悟道之後還要四十年的保護。他說得很清爽,老僧四十年,除二時粥飯無雜用心。所以禅宗說叁關,不是假設的,真有這功夫。見到本性這是初關,即破本參。進一步到第二關——重關,就是要做保護的功夫。保護到連“保”也沒有了,就出重關。這時對好的境界不喜,不好的境界也不煩惱,順逆無拘,很自在消遙,那就是出重關。出了重關還要向上,還有末後牢關。就是做功夫做到完全無爲的地步,發大神通,大光明,朗照十方世界都無所住。盡管大神通完全齊現,也不作神通想,一切都不可得。所以說,路途就是家舍,家舍就是路途,能入佛亦能入魔。真正到家時,末等于初。開始時,什麼都不知道,最後是大智若愚,也等于不知道一樣。它沒有什麼知道,沒有什麼神通妙用,不執著一點點。真空淨了,六道輪回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輪回。地獄天宮一樣,再沒有分別心了。畜生道裏盡管走,無所謂,它是很自然的,不帶一點勉強。如果不能去,還是發心生西方極樂世界吧,功夫做到末後牢關,那才是法界究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好好做功夫吧,不是一下子就能了的。
問:法相宗是如何指示修行用功的幾個階段的?
答:法相宗說得很清爽,初悟者只到法界初境歡喜地,是登初地菩薩位,後面還有十地呢!所以要在境上磨練,好好保護用功,不得放逸。有人以爲開悟了,就什麼都不在乎了,喝酒、抽煙、吃肉都來了,放任自流。真到了這個地步嗎?沒有,那是胡來。離最後究竟還差得遠呢!我們一定要注意,真正開悟了,面對一切境界,都如如不動。如果還在動,那就不行。是否真的開悟了,要問問自己,境界來了還動心嗎?在事上透得過去嗎?境界來了還動心,跟境界跑,那就沒開悟。你真悟道了,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相,不可得。你能不動心,一切無住,才是真正的開悟。所以說,到了法界初境歡喜地,俱生的我執法執還在,要把這些除掉。不到八地菩薩,不用功都會退下來。現在有很多人就糊裏糊塗,今天坐坐,明天停停;今天用用功,明天出去玩玩,到處跑跑。這怎麼行呢?不行啊!所以要不忘用功,一絲毫不要放逸,真正用功到無功可用時,才能放手。到八地菩薩才能將俱生我執除掉,到十地菩薩才能除去俱生法執。法相宗就說得這樣清爽。“觀察圓明照大千”,到了十地菩薩之後,圓照一切,十方世界在你心中。好好用功,不是一步就能到家的,做功夫要有耐心、恒心、長遠心。
問:在什麼地方修行好?
答:人都喜歡跑來跑去,這裏跑跑那裏跑跑,這裏不好到那裏,那裏不好到這裏,亂七八糟的。其實,處處都好,就是你的心不好。你心真清淨了,處處都好。
問:在座上嫌念咒麻煩,有意不念對嗎?
答:做功夫都是一樣的,打坐死心塌地,下坐綿密觀照,一定要這樣。你們可好了,坐上念咒,不能死心塌地,心裏打妄想,心想:念咒麻煩了吧,還是不念的好。你說不要念咒好,這個就是妄念,你覺得念咒麻煩,這個也是妄念。我們證到家的人一切都能做,難道念咒就不好嗎?你們覺得念咒討厭,就是你們的心亂啊。不念咒就念貪嗔癡,老實給你們講,叫你們不動念,做不到,心裏亂動,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亂得不得了,所以,宗下祖師就講,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心裏那麼亂,你們還不念咒啊?要好好做功夫。
問:請師父開示修行用功上的知與行。
答:知而不行,等于不知;行而不知,豈非盲目。所以實際上是即知即行,知行不二。你不知道,但你去做,做到後來,一下子貫通了,你就明白了,就真正的知道了。知而不行,這個知就淺得很。沒有實踐,只是理解的知識,不是真知。你去實踐才能達到真知。老實人不懂多少道理,但他能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念耳聞,功夫到時,前後際斷,忽然貫通,一下子心都空淨了,他就明白了。所以說,淨土宗人越愚笨越好,古人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最愚笨的人他肯做,他能死死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所以他就能得定。聰明人不肯做,懂了一點點道理就自以爲是了,不肯死心塌地地念,這樣不好。你不做,就到不了這個地步,你就不能真正地明白。就像吃東西一樣,你吃過這個東西,這味道你就自然知道。你沒有吃過,整天想也不能知道這個食味。所以說,你不知道這個真理也不要緊,只要一心做下去,就能到這個程度,自然就通了。一切思想念頭都是從這個心生出來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念佛或念咒,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到一切都沒有的時候,有個了了分明在,此時,回首豁然明白,噢!這才是我們的真心妙用,這才是真知。光懂了點道理而不去做,沒有實證,碰到事情就不行,事情來了就亂了,不曉得這個事情是假的空的,把它當作是實在的了。
問:請師父開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義。
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影子都是假的,我們這個佛性是連影子也沒有,無相的。要反過來認識到影子是你自己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如果反不過來,去認影子就倒黴了。譬如這房子、椅子、桌子等等東西,都是我們的影子。你要執著它不就倒黴了嗎?但是影子可以起妙用啊!房子可以避風寒,衣裳可以遮體保暖,桌子可以工作、吃飯,這不是起妙用嗎?但你不能執著它,跟著影子跑就壞了。影子就是心中起的妙用,影子都是我們心中所顯現變化的。不是說沒有影子,因爲這個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能起妙用的。我們具足法報化叁身,不是只有法身,法身是體啊,它要起諸現象起諸妙用啊!如果不能起諸現象,不能起用就不值錢了。打坐不是死在那裏不動啊,死在那裏不動,那有什麼用?!所以要起諸妙用。但是,要認識體,不認識什麼是體,你怎麼起用?著相是不得了的,造生死業。你明白這個能起各種妙用的本體,不著相了,它就不造生死業。迷體著相,就造生死業,這是不能推翻的定理。
問:爲什麼說“肉眼不能見道”?又爲什麼說“肉眼能見道”?
答:我們初見道時,肉眼不能見道,因爲法身無相,肉眼怎麼能見道呢?它是心地法眼,就是用無眼之眼,用智慧眼來體會。反過來,肉眼能見道,就是見相了,一切相都是我們心中顯現變化的。肉眼見道就徹底了,就能夠從體起用了。體相用——法報化叁身都有了,不是只有法身,而沒有報化身。一開始不能說肉眼見道,只好說心地法眼才能見道,肉眼不能見道。反過來肉眼見道,就圓滿了,體相用都有了。無可取無可廢,無可取——都是影子,得不到;無可廢——都是自己心中變化的,無可廢離。佛教講的圓滿,一開始只好這樣講,法身本體無相,見到一切相都不對;反過來,要現種種相,起種種妙用。
問:爲什麼說我們本來具足法報化叁身?
答:我們本來就具足,不缺少一點點,有人說只有成佛了才有法報化叁身,凡夫沒有,不對。我們就是佛,爲什麼?法報化叁身我們本來就具足,我們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那個離念的靈知,就是清淨法身。報身就是我們的光明智慧,是能夠理解一切事物,能夠知道事情怎麼做的智慧,這個就是我們的光明報身。一切事物,飲食起居,草木叢林,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法身變現出來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變化的,所以說就是化身。你時時刻刻不執取它,不留戀它,不住著它,那麼,這些東西就是化身。所以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草木叢林無一不是我們變化的,那你不是叁身都具足了嗎?你一切無住不就是活佛嗎?當即放下來就成功了,要修什麼道啊?道不屬修,不是修成功的,道屬悟,明悟了,醒悟了,不再著相了,當下就是了嘛!這不是很省力嗎?!修法越省力越好,越費勁越壞,費勁就是要取,要、要、要,要不到就煩惱了,求不得苦來了。我們不求,放手,就是潇灑自在的活佛,到那裏去啊?無處不能去,一切都是我自然變化的影子,無取無舍,所向自由,到那裏都好,你心有所住就不自由了,就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都不好了。你們是有家庭的,所以不好走脫,那出家人就能走,東走西走,這裏不好那裏不好,不知道那裏是好,唉!這裏那裏都是一樣的,是你妄想分別,你只要心真空淨了,隨緣安住,那裏都好。
問:如何才能振興佛教?
答:著相的人多,無住的人少;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出家人真正用功的也很少,很可惜,做佛事趕經忏的多,不好好地用功修行,所以,我們的佛教才不景氣。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那佛教就有希望了。
問:修行用功有境界是怎麼回事?
師父反問:你有什麼境界?
樹華無語。(蘇樹華注:被師父一語問斷)
樹華良久,進而答道:我沒有什麼境界。(蘇樹華注:有玄妙心在,有取舍心在。)
師父啓發曰:穿衣吃飯、工作學習、妻子兒女、山河大地,這些不都是你的境界嗎?!
樹華當下有省。
《大音希聲 一、元音老人書信 答曲阜師大蘇樹華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