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音希聲 一、元音老人書信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1994年的信:

  明仁、明如二位仁者青睐:

  本月七日惠書業由張某某同志轉到。某某,此人可靠,請勿疑慮,我于94年1月26日來杭,應諸仁之請略示修法心要。每日上午九時至11時,接見來賓演講禅、淨、密叁宗修證要訣,本擬講罷叁周即回滬,略事休養,再往南京、常州、無錫、蘇州等地一行,與諸同仁共同探討無生奧秘,以慰各地同仁之雅望,奈杭城同仁再叁熱忱挽留,欲罷不能,只得再留數周,約于本月27日直接去甯,不回上海休息,惟年老力衰,色力實有所不逮,能否如願,尚未可知耳。

  來信謂“大死不了如何”?只爲執著心重,一切色相皆是空花水月,無可取著,只著眼看這“能見諸相”,“能現諸影”的是“誰”?在這上面著力,自然亡相而見性。關于“一切無求道自常”不是指開悟後的保任境界,而是說要開悟見自本性,須一切無求,大道方自現前也。

  諺雲:“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吾人修法,確須向上著眼,不可向下看,這不算執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只要盡心盡力地做,百折不撓地去幹,沒有不成功的事,何況我們本來是佛,只爲迷著色相,忘失本有,只須時時回光返照,不爲外境所牽,還怕不能恢複本來面目嗎?

  來信談魏老[牧牛老人,編者注]近患疾不適,入夏不能來青,實爲憾事!不過,入夏還有叁月之久,屆時恐疾病業已好轉,可以來青,亦未可知。

  我何時能來府叨擾,當先函達,不須勞駕來接我,屆時,我可能請一個人陪我來,請放心好了,勿複。順祝自在安樂。

  中丁

  3月15日

  

  慨、鳳二老青睐:

  二老法名可名明仁、明如。不知尚合尊意否?梅雨季節,海上氣溫還算風涼,一周後出梅,即將熱浪侵襲而氣溫高漲矣,惟做功夫人即須于冷、熱、寒、暑等順逆境界中鍛煉,不爲所擾,方于生死岸頭得大自在。

  僧問洞山:“寒、暑來時,如何回避”?山雲:“向無寒無暑處回避”。僧進問雲:“如何是無寒無暑處”?山雲:“寒時寒煞阇梨,熱時熱煞阇梨”!可見即此寒、熱非寒熱也。做功夫有叁難:1、識得本性咬定難。2、識得後保任不忘難(識得後要精于保護,勤除習氣)3、不死守保任難。(做功夫人常因勤于保護故,死于空裏,不能起用。故須一面無住一面又須隨緣起用也)。順祝光明自在。

  中丁

  7月7日

  

  慨、鳳二老青睐:

  妄念頓消融,方明色與空;

  欲識本來面,青山白雲中。

  本來面不在別處,只息下心來看一念不生時,無心可心,無念可念,是什麼光景?這還是仁者本來面目否?這是千鈞一發之機,稍縱即逝;稍停機貯思,即被它影子惑矣。

  其實這無念現量光景,即大家求見的本來面目。病在大家不識,以爲既無玄妙,又無奇特而輕易滑過 ,另向別境求取,以致唐喪光陰,終不見道,良可慨也。

  故上函說做功夫有叁難,第一即難在“識得咬定難也”。仁者果能于前後際斷時,認准這無心可心的真心,即本來面目,不作他求,只時時保護伊,于一切境、一切處,無著無粘,但有念起,俱不理睬,日久功深,妄習消盡,則“皮膚脫落盡,唯露一真實”矣。

  以下條答來問:

  ①法本無法,又何高下?今言心中心較六字大明爲優者,以六印手指之變化,調排髒腑之氣機而易于入定故也。行者如能一切放下,心空無著,則一切皆如,何待于修法哉?

  ②追頂念法,適用于一切法門,以此可攝妄念不行,而入于禅定也。

  ③持咒與息的關系,可任其自然,不作有意識的調節。座中時好時壞是心定不定的原因。功夫未到落堂時,難免起伏不定,尤其要到進功時,翻種子,更要難受。故宗下大德到此時皆念咒求佛加被以消除也。

  ④師公文集由滬杭二地同仁捐資印送,現已峻事,不再募款,請勿挂懷。匆複,順祝康泰。

  中丁

  7月22日

  

  明仁、明如二位仁者:

  本月五日大函收悉,心物一元的答案[前去信金老把對“心物一元”之說的辨析交上師審閱,編者注],美輪美奂,缜密無誤。可見二位對佛學與世間哲學研究之深邃以及理論造詣之深廣,良深欽佩!

  關于此題,我曾于今年六月份在《禅》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爲《物我不二》,請參閱。[《禅海微瀾》系列文章曾連載《禅》刊,其中一篇《物我不二》登載在1994年第二期總第22期上。編者注]

  學佛修道,本非行險、僥幸可得,但亦非難得不可得,我們只要有不畏艱險、單刀直入、勇往直前的精神,決能成就。

  聲、色、貨、利等演變的眼花缭亂的迷人事境,看來似乎是魔軍萬千,把人團團圍住,使人不能無動于中而隨之流浪忘返,但若能識知這一切物境皆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可求,一放一切放,則不消費力,當下即歸家穩坐,逍遙自在,安享太平。《圓覺經》雲:“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又雲:“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修道亦何難哉?!故龐婆雲:“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也。

  但因積習深厚,非一時能了,故須時時處處綿密觀照,與著相妄習作鬥爭,除盡現業流識,方能安居。其始也,難免失照,著境戀情,但只要提高警惕,以“如履薄冰”之心不懈地鬥爭下去,漸漸即能純熟,于一切境界中不忘覺照,再由覺照進而爲寂照,更進而化去寂照之迹,無所謂照不照,鎮日如癡如呆,則受用無窮矣。仁者其勉之哉!!!匆複,順祝康甯迪吉。

  中丁

  8月8日

  

  明仁、明如二位仁者:

  來信謂“于理已明,于事常常忘失。”此正是我人學佛的難處,以多生曆劫,執著習深,一時難化,故須常期覺察,損之又損,方臻圓熟,非一日之功也。

  至于說“事業心強,在人事上極易起分別心。”此常人通途之說,若依佛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來,事業心強,正是爲利樂衆生的必要條件,若無此心,則趨于消極,獨善其身矣。“而生其心”正是生此事業心也。惟欲無住而生心,不可住事而生分別心,毫厘有差,天地懸隔矣。

  習氣來時,欲轉不能,可假咒力轉之,著力提起神咒,任何頑固的妄習,皆能瞬間化空。當然,因定力的深淺不同,轉化的遲速也不同,但不必懊喪後悔,只數數與伊鬥爭過去,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附奉俚句數首,乞指正。余非書所能究。順祝吉祥進步。

  鍾鼎和南

   9月22日

  

  1995年的信:

  明仁,明如二位仁者:

  25日大函收悉。學法修道實非難事,因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只要識破這聲、色、貨、利,皆爲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可求,一切放下,時時照顧本來佛性——這能說、能動、能思能想的無相大功能——不隨語生解,不逐境生情,不消叁、五年,即能打成一片,歸家穩坐矣。

  魏老[牧牛老人,編者注]處,或因通書,請附筆致候,並致謝意!匆複順祝法喜無量,康甯迪吉。

  中丁

  7月29日

  

  1996年的信:

  慨夫仁者:

  來函收悉。魏老[牧牛老人,編者注]所答,頗爲周詳而中肯,仁者當再無疑問。“聖人不仁以百姓爲刍狗”,一言以蔽之,即“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不愛而愛,愛而不愛”也。信中所謂“雖靈假之物而屍之者當重”者,假戲真做之謂也。屍之者之屍字作“在其位者”解,即主其事者,不得不作真的做。

  今夏到哪裏,真的不由自主之感,現在各方俱在召喊,不知到哪裏是好,若依我自己的主觀看法是一處都不去。因我畢竟年邁,精神不濟,應該退休養息,不能再東西奔波了。過了年看身體情況再定吧。匆複,順祝法喜充滿並深深爲你的新房能准時分配到手而祝禱。

  元音

  1996年1月28日

  

  明仁、明如二位仁者:

  來函所索之《般若花》[徐恒志上師著,編者注],經向各方聯系索取,俱雲業已送完,須待下次重印,方有以複命,歉甚!

  魏老[牧牛老人,編者注]年亦高邁,身體欠佳,亦意中事,此正所謂“生老病死,無常迅速”也,用功可不及時努力而因循懈怠乎?

  修法,要功力上上升進,須注意下列事項:

  一、每日准時上座,不可或缺。

  二、一切放下,如大死人相似。

  叁、持咒須心念耳聞,字字分明,稍有模糊,即是妄念。

  四、妄念起時,須看見它,不跟它走,既不壓製,亦不縱容,只將咒提起將之化去。

  五、不求入定、開悟、發神通,以一有所求,即是妄念,如陰雲起處,日光遮覆,反而不能入定了。

  六、時時觀照,最爲重要。下座後,將座中定境,推在動中用,盡管應付一切事務而心不動,如他人在做一樣,隨緣起用而不粘,此即《金剛經》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應”即應酬萬緣而無所住,則寂滅真心躍然現前矣。匆複,順祝精進不息。

  中丁

  3月9日

  

  金老二位仁者:你們好!

  承厚愛,函邀來府過夏,曷勝銘感!來滬接我實不敢當,俟時機許可,我會邀伴旅同行,請放心。何時能來府親近芳澤,一時無法楷定,敬乞鑒原。

  去美之事,非我本願,90老人還漂洋過海做甚?!惟因先師孫女在美辦了個菩提學會,需人支撐,邀余助力,不得已而允之。但迄今未向美使館辦理簽證,所以去不去還在兩可之間,如躲不過,一定要去,能請徐老[徐恒志上師,編者注]陪同,再好沒有了,不知是否有此福氣!?匆複,敬祝合府康甯。

  元音合十

  3月9日

  

  明仁、明如二位仁者:你們好!

  接奉手示,曷勝欣慰!近日本擬去汕頭了卻一份法緣,奈飛機暫不下汕故未成行,省卻不少…

《大音希聲 一、元音老人書信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