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實的見解來自于自己的實修

  真實的見解來自于自己的實修

  有時我們會在講法之中印證一些見解,或者從認識智慧的角度當中做一些辨析,例如什麼叫做體用一如,什麼叫做意識、什麼叫做智慧等等。但是作爲修行者,不要用這些聽過的文字或者教言去掩蓋自己的實修,這樣對于成辦解脫沒有任何意義。

  例如往昔惠能大師在聽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時就開悟了,但是今天即便你將這一句倒背如流,見解與往昔相比又有什麼不同呢?有些弟子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會把導師往昔所講解過的教言說與他人,並且認爲這就是他自己現前的見解。我想,當你說的時候,誰也不會說你的見解不對,但是你口中這麼說是否就說明你現前真的已經等登地了呢?恐怕別說登地,實際當中你離陸地都還很遙遠,因爲你還在海洋之中。要記住,解脫的見解是修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因爲在思維範疇之中的見解是無法成辦解脫的。

  往昔智悲光智者曾經說過,他所攝受的弟子有叁種不同的特點:一種是智慧者,一種是精進者,還有一種是信心者。這裏所謂的“智慧者”是指,雖然通達很多理論,但是他的見解還是在意識造作的範疇之中,無法超出思維的界限。而所謂“精進者”,雖然每天都修行,但是由于沒有智慧的原因,還是無法從世間禅定當中超越。唯獨第叁種具信心者才能成辦解脫。但是對于次第根機者而言,想要具有真正的信心而成辦解脫,還需要具備多方面條件,所以我們在講解成辦解脫果位的時候,還是要從見解,修行和行爲等方面入手。

  往昔有信衆問我,《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心的本性本來就是如此,爲什麼又要修行呢?禅宗說“煩惱即菩提”,既然煩惱就是菩提,修行又有什麼意義呢?心的本性當中沒有可度化的衆生,又何需發菩提心呢?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

  當時我就對他們開玩笑地說,人在太空的時候可以倒著睡覺,但是你在睡覺的時候,可以倒過來嗎?我想別說是倒著睡覺,即便頭朝下五分鍾的時間,恐怕你也受不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你是在地球上而不是在太空上。當你到了太空的時候,想用什麼姿勢睡覺都可以,但是你在地球的時候,就只能躺著睡覺。

  所以真正的信心與見解是超越思維範疇的,它是修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作爲次第根機者,我們現前還無法成辦這樣的見解,因此還是需要尊重緣起法,不要高攀見解,也不要用文字來掩蓋自己真實的見解,要踏踏實實地去修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