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一課(十一)如何讓自己的修行充滿法喜

  聖者言教 第一課(十一)如何讓自己的修行充滿法喜

  對于進入佛門追求解脫者而言,修行將伴隨我們的一生。是每天充滿法喜地趨入修行,在修行中創造更大的快樂?還是在疲厭中強迫自己修行,每天例行公事般敷衍了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修行的成敗。如何讓自己法喜充滿,在快樂中修行,是擺在大部分修行者面前的問題。

  對于初入佛門的修行者而言,由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興奮,短期內都能做到歡喜修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佛法帶來的神秘感漸漸褪去,很多修行者對修行漸感麻木,既沒有了初始修行時的歡喜和感動,也失去了對解脫的渴望和激情。日複一日,佛法變成了茶余飯後的談資,修行也變成了可有可無的裝飾。解脫,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如何從“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叁年,佛在天邊”的怪圈中走出,是我們必須面對並戰勝的課題。

  一、修行中法喜充滿的重要性

  當修行變成一種樂趣,那時即便如何精進修法,在世人的眼中可能是在承受苦行,但他的內心世界永遠充滿快樂。因爲快樂是一種放松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下所做的一切,都不稱之爲極端行爲。

  比如一個人在從事一項他非常感興趣的事業,在成辦過程中,不僅目標清晰,而且方法得當,所以始終保持一種很輕松、快樂的心態。這時,即便他如何努力、辛苦付出,甚至面對怎樣的困境,都不會因此而産生很大的煩惱,更不會輕言放棄。相反,如果一個人對所從事的事業沒有興趣,他在成辦這個事業的過程中就很難得到快樂和滿足,這會讓他斤斤計較于任何付出和短期回報,一旦心理無法平衡,可能就會導致極端結果。

  修行也同樣一個道理。當修行沒有變成樂趣,僅僅爲了修行而修行,是很難長久堅持的。尤其爲了達成某個目標而令修行變成極端的執著,輕者可能患上抑郁症,重者可能發展爲精神病。因爲有這樣的顯現,所以平常也有很多人問我:修學佛法會不會走火入魔?我想,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是永遠不會走火入魔的。

  如果修行佛法會讓人走火入魔,那麼第一個走火入魔的,應該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接著是遵循佛陀足迹而行持的曆代高僧大德和傳承祖師。但事實證明,他們是徹悟世間萬象真谛的甚深智慧者,是心系一切衆生福祉的慈悲大愛者。所以,真正遵循正法行持的修行者,永遠法喜充滿,不會走火入魔。而不符合曆代傳承祖師教言之非法行持者,由于極端的執著,是否會走火入魔,很難所言。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言:“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爲墮入叁惡趣之因。”

  所以修法的前提是快樂,是法喜。若具足法喜,修行即便多麼艱苦,都是一件快樂的事。很多年前,有一位居士告訴我,他有一個同事,在沒有進入佛門之前,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無論花費的時間、精力還是金錢,都超過自己很多。但是進入佛門之後,一切都變得簡單了,全身心投入修行之中。是的,對一個真正理解佛法的人而言,全世界最漂亮的打扮、最精致的飾品、最昂貴的珠寶、最可口的美味,也無法與修行帶來的內心安樂相比。所以,修行中法喜充滿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在修行中法喜充滿

  1、深入理解修行要義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曾經告誡我們:“初行者修法並非主要,首當之要務乃通達如何修行。”因爲修行,無論座上還是座下,都要時時護持正念,觀待自己平常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是善還是惡。若不通達如何反觀自心、護持正念和辨別善惡等修行要義,就會時時處于迷惑、矛盾之中,如何能生起歡喜心?但若能通達這些理趣,就不需要別人時時給你指點,自己可以做辨別,修行境界自然不同,法喜也會油然而生。

  有者不理解調伏內心乃佛法修行之根本,處處著眼于修法的外相,認爲修行應該吃素、穿破衣服等等。若僅僅爲了苦行而苦行,不理解這些修行方便是調伏內心的輔助,往往會因極端執著而成爲修行的障礙。

  以前,若有弟子對我說,他要到某個地方閉關修行多長時間,我決定會豎起大拇指贊歎他。但現在,如果一個弟子對我說同樣的話,我會先問他對法的理解如何?尤其在修的過程中,修行是一種樂趣?還是爲了修行而修行?若對法沒有理解,修行也沒有樂趣,我會勸他還是等通達修法之後再考慮閉關。

  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追求迅速成辦解脫的想法沒有錯,但若無視自己的根機,以極端的思想和行爲去創造這個目標,恐怕就是解脫的違緣和障礙。所以,爲了創造解脫的順緣,理解佛法的修行道理,在法喜中修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真正理解解脫的含義和功德

  雖然我們都說,修行的目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裏?如果你對西方極樂世界的認識尚停留在口頭和虛幻的想象中:距離娑婆世界很遙遠的一個實有地處,那裏黃金覆地、七寶莊嚴,但受諸樂、遠離衆苦……那麼這種理解還很不圓滿。即便由于宿世的因緣,你趨向修法之中;或者在很多金剛道友的引導下,你進入佛門,但由于你對解脫的理解太膚淺,所以會時時豔羨輪回中的短暫快樂,而生不起追求解脫的意樂。在修的過程中,自然不會有很大的樂趣,修行甚至可能成爲一種負擔。然而一個真正理解何謂解脫之者,會清晰地知道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方向,所以在創造解脫的過程中,是非常喜悅的。這種喜悅,其實來自于他對佛法的透徹理解。

  3、以實修共同外前行生起法喜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我爲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隨自轉。”導師傳法只是爲我們指明了方向,但是否遵從導師的教言,追隨導師的足迹,完全取決于自己。因此釋迦牟尼佛曰:“自己是自己的主宰。”目的就是爲了讓我們對自己更加負責,因爲能否成辦解脫,關鍵在于自己。

  爲了能真正生起追求解脫的決心,我們應時時觀想無常,不能因爲暫時的快樂而認爲一輩子都會這樣。當然,若能提起正念,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說:“我一輩子都會這樣。”因爲有生有滅是大自然的規律,這個道理在我們幾歲的時候就已經懂了。但是爲什麼以前就會說的道理,直至如今還沒有真正明白?

  因爲我們以前所謂的“懂”,都停留在口頭上,宿世的習氣和煩惱業障蒙蔽著我們,使我們內心深處還有一種不易察覺的惡念:無意中羨慕著輪回,羨慕著自己現前所具備的一切條件,迷于現前的生活當中。這時候應該修無常觀。無常是客觀的定律,誰也無法改變。無論你是否信仰佛教,無論你是否理解無常,無論你是否精進修法,無常永遠在你面前。既然遲早要面對,我們理應提前做好准備,善用人身,盡可能修行于自他皆有暫時乃至究竟利益的佛法。若能做到,我相信我們以後的修行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有樂趣。

  所以要讓自己的內心産生修法的樂趣,共同前行也非常重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