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一課(十四)內相頂禮與密相頂禮

  聖者言教 第一課(十四)內相頂禮與密相頂禮

  無論是行持五體投地之敬行還是觀想上師之形象,一切都來源于自己的內心。若沒有心,如何能知道外界一切境相?沒有內心的動力,如何會去五體投地做禮拜?屍體會去五體投地嗎?當然不會,因此一切來源于自己的內心。直接調伏自己的內心而成辦的一切行爲都稱之爲內相頂禮。這裏主要還是在境心分不開的狀態之中做講解。

  例如很多弟子現在都在修學禅定,無論行持禅定的時間有多長,是直接修學上師瑜伽還是修加行,最終都要將上師融入自心,這種在自心與上師分不開的狀態當中稍微安住就叫做內相頂禮。這種見解的頂禮不在于外在的敬行姿勢之上,而在于調心之中。因爲從外相頂禮開始,一切修學的目的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所以我們平常在調心的時候就是在頂禮。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頂禮的見解還遠遠超勝外相頂禮。

  既然內相頂禮的見解超勝外相頂禮,是否意味著以後的修學可以將外相頂禮擱置一旁,而僅僅做內相頂禮呢?當然不行,這樣的見解並不圓滿。作爲初行者,平常妄念起現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無法時時保持內相頂禮的狀態,這時絕不能輕視外相頂禮。因此該內相頂禮的時候我們要行持內相頂禮,該外相頂禮的時候也應行持外相頂禮。

  這些都叫做善巧方便。何時運用哪種方便要根據各人的條件。修學不是只有“行也是這樣,不行也是這樣”一種方式,因爲修行並不單調。誠如薩迦班智達所言:“以方便爲次要,智慧爲主要者,則已墮入聲聞之滅谛矣!”即忽視一切方便則無法成辦智慧。例如我們的目標是建一幢兩層樓的建築,若我們只想直接建設二樓卻拒絕建設一樓,建築是無法成功的。因此當我們對高一點的法有所了解之後,絕不能就此開始輕視前面的法。

  第叁即爲密相頂禮。《大圓滿直視本性論》當中曰:“啊!本基解脫大圓滿,離作敬行而頂禮。”當內心完全實證心之本性,在無戲論狀態中圓滿赤裸超越言語之見時,就稱之爲密相頂禮。如同《心經》所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何時能執受本體,妙力起現一切之相,均成爲本體之莊嚴妙用時,它就是密相頂禮。這不是用詞句掩蓋見解,也不是意識造作出的見解,而是密相頂禮本來如是,它才是真正的頂禮,是實相頂禮。當然這是我們所向往的見解,現前能否運用,很難所言。

  例如我們平常都在修學禅定,即便對清明無相定等出世間禅定有所認識,知道它可以分爲不了義和了義兩種,也知道同樣是清明狀態,但由于禅定摻雜于思維,還是不了義之見解。由于現前清明度還沒有完全赤裸的緣故,因此認爲自己現前就能做到密相頂禮,恐怕還爲時過早。但即便如此,我們平時也要盡可能往這方面發展。

  因此,無論我們平常行持什麼樣的善法,事實上都沒有離開過頂禮。若能真正精通頂禮,就能清楚了知八萬四千法都已含攝于頂禮之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