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旅程的起點

  旅程的起點

  如果有任何能夠因應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可能就是佛教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如果你是受過訓練的佛教徒,那麼你就不會把佛教當作一種宗教,而會把它當作一門科學,一種透過技巧探索自身經驗的方法。這些技巧讓你能以非批判性的方式檢視自己的行爲和反應,而這些見解能讓你逐漸認清:“哦,原來我的心就是這樣運作的!我必須這樣做才能體驗到快樂,不那麼做才能避免痛苦的産生。”

  基本上,佛法是非常實用的。佛法告訴我們要從事能夠助長平靜、快樂和自信的事,並避免會引發焦慮、絕望和恐懼的行爲。佛法修持的重點,並不在于刻意改變想法或行爲,以使自己成爲更好的人,而是要認識到,無論你如何看待影響自己生命的那些遭遇,你原本就是良善、完整,且圓滿具足的。佛法修持是去認出自心原本具有的潛能,換句話說,佛教注重的並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認識到此時此刻的你,就如你自己一直深切期望的,是完整、良善,且本質上是完好健全的。

  你不相信,是吧?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不相信。

  首先,我想坦白告訴大家一件事。打從童年開始,恐懼感和焦慮感就不斷困擾著我。每當身處陌生人群之中,我就會心跳加速,冷汗直流。這種狀況發生在一位轉世喇嘛身上似乎很奇怪,因爲轉世者累世以來不是已經累積了許多善根善行嗎?當時我所經曆的不安根本毫無理由可言。我住在一個美麗的山谷,身邊圍繞的都是親愛的家人、男女出家衆,還有那些致力于學習如何喚醒內在平靜與喜樂的人。然而,焦慮感卻與我形影不離。

  大約6歲時,我這種狀況才開始有所緩解。在孩童好奇心的促使下,我開始爬上村落附近的山巅,探索曆代佛法修行者終生禅修的各個山洞。有時我會爬進山洞假裝自己在禅修,可想而知,當時我對禅修根本就一竅不通。我只是坐在那兒,心裏不斷持誦“唵嘛呢叭咪吽”——這是幾乎所有的藏人,無論佛教徒與否,都耳熟能詳的密咒。有時我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心裏不斷默念這個密咒,雖然我並不了解自己在做什麼。但即使如此,我還是開始感受到一股平靜感悄悄潛入心中。

  往後叁年,我就經常在山洞中靜坐,試圖搞清楚到底該如何禅修。但是,焦慮感仍然持續增強,到最後演變成可能是西方醫學所說的恐慌症。有一陣子,祖父會隨意地給我一些簡單的教導。祖父是一位偉大的禅師,但不願公開自己的成就。後來我終于鼓起勇氣,請母親代我向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請求,讓我正式跟隨父親學習。父親答應了,于是在接下來叁年之中,他教導我各種不同的禅修方法。

  一開始我其實並不十分明白,我努力試著依照父親所教導的方法安住自心,但我的心就是無法安住。事實上,在正式修學的最初那幾年,我發現自己的心竟然比以往更加散亂。讓我心煩意亂的事情真的是不計其數:身體的不適、背景的聲響,以及和他人的沖突等。多年之後我才逐漸明了,當時的我其實並沒有退步,而是變得更具覺知,更能察覺到念頭與感官知覺之流相續不斷地來去,這是我過去不曾認出的。看到其他人也經曆同樣的過程時,我終于了解,這是初學者以禅修方法審察自心時大多會有的經驗。

  雖然我開始有一些短暫的平靜體驗,但恐懼和憂慮卻依然如鬼魅般糾纏著我。尤其是在那段時間,我每隔幾個月就會被送到印度的智慧林,和一群陌生同學一起跟隨新老師學習,然後再被送回尼泊爾,繼續向父親學習。智慧林是第十二世泰錫度仁波切的主座,而泰錫度仁波切是藏傳佛教當代最偉大的大師之一,也是對我影響最深的老師之一。他深廣的智慧和無比的恩德引導了我成長,我實在無以回報。我就這樣在印度和尼泊爾之間來來去去將近叁年時間,接受父親和智慧林老師們的正式指導。

  12歲生日前不久,最恐怖的時刻終于來臨了!我被送到智慧林去完成一個特別的儀式,也是我長久以來最最擔憂的一件事:以第一世詠給·明就仁波切轉世者身份正式升座的坐床典禮。與會者有好幾百人,而我明明是個嚇得要死的12歲小孩,卻得像個大人物般,要在那裏連續坐上好幾個小時,接受大衆的供養,並給予他們加持。好幾個小時就這樣過去了,我的臉色愈來愈蒼白,站在身邊的哥哥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以爲我就要昏倒了。

  回顧這段時光,想到老師們對我的仁慈,我實在不明白自己當時怎麼會如此恐懼。現在分析起來,我當時的焦慮其實是因爲我還沒有真正認識自心的真實本性。雖然我對自心本性已經具有知識性的了解,但缺乏直接的體驗;唯有對自心本性的直接體悟才讓我真正明白:任何的不安和恐懼只不過是我自心造作的産物,而自心本性不可動搖的甯靜、信心和喜樂,其實比自己的眼睛更貼近自己。

  在我開始正式修學佛法的同時,一些奇妙的機緣也隨著到來。雖然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些新發展對我的生命將有深遠影響,並將加快我個人成長的速度——我開始慢慢接觸到現代科學的觀念和新發現,尤其是關于腦的原理和運作方面的研究。

  摘自:詠給•明就仁波切 著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