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發智慧
開發智慧,首先需要定,一步一步清除掉內心的幹擾、雜念。沒有定作爲基礎,一顆心恒時處于散亂攀緣當中,即便生起一點點智慧,也是力量極其微弱,猶如風中之燭,無法驅除愚癡黑暗。
定分爲止和觀。止,偏向于不起分別,專注一境;觀,是通過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以分別止分別。止觀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如果單修止,不修觀,容易墮入無想定,空心靜坐,一坐千年也還是在癡心裏打轉。
得定需要心理條件和生理條件,身心都要甯靜、專注、敏銳,不緊不松,恰到好處。做到這樣是需要持戒的。持戒,即通過持續、清醒的覺察規範自己的言行。如果連身體也管不住,如何去調伏比身體更難以捉摸的心呢?管不住心的話,定就無從談起。所以,定的基礎是戒。
戒並非像有些人認爲的是佛陀根據自己的好惡,硬性製定的律法,沒多少理由地規定必須這樣,不准那樣。佛教戒律完全不是如此。當年佛陀通過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爲會造成惡性後果,使人遠離安樂並障礙解脫。出于悲心,佛陀爲大家開示了行爲取舍的道理。這就是戒律的由來。製定戒律是爲了幫助衆生斷除煩惱,滅諸過失。
受戒是自願宣誓,表示自己決心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沒有人強迫和命令你必須這樣那樣。一旦你自己發下了誓言,就該恪守之。沒做到的話要忏悔,並不是因爲不忏悔你就會觸犯某個主宰者的權威而受其懲罰,而是因爲不當行爲會帶來惡性後果,傷害到你自己,所以要通過忏悔,通過心的改變去改變緣起,並最終改變結果。
衆生持守戒律的能力有強有弱,佛陀因而製定了不同的戒律,使衆生得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能力,有選擇地受持,可以受一條、受多條,也可以受一天、受一生。
戒、定、慧在佛教中稱爲叁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依此而斷煩惱,出生死。理論上說,戒、定、慧有個先後順序,這是便于解釋其內在關系,而實踐中並沒有
截然分開的叁個階段,先戒,再定,再慧。
在較深刻的層面上,戒定慧一體無二。清淨持戒,便是定,便是慧。定,便在戒中,在慧中。無漏智慧顯發出來,便無時無地不在戒、定。認爲隨心所欲,根本不需要約束自己,不用放棄任何享受和俗世的追求,就能領受佛陀教法的真谛,這是對佛法修行莫大的誤解。然而這種誤解現在很流行。
初學者尤其應該牢記,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華嚴經》雲:“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被煩惱束縛不得自由的狀態,是在一樓,解脫輪回是在二樓,圓滿覺悟成就佛果是在叁樓,那麼從一樓到叁樓,不論你在二樓停不停,都會經過二樓。
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變在內心。
不管是不是能夠理解深奧的佛法,此時此刻,要做一個好人。善良,正直,有同情心,願意幫助其他衆生。
慈悲,是安樂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佛陀教導我們:如果有條件,就去幫助衆生;如果沒有條件,至少不要造成傷害。
懂得緣起的道理,有助于淡化分別念,淡化人我的界線、區別。我們認識到萬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衆生的歡笑、痛苦原本是相通的,互爲緣起。
這份領悟,是悲心的基礎。
如前所述,緣起直指空性。對空性的認識,佛教中稱爲智慧。
在這裏,我們看到悲與智的統一。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針對所有衆生,每一個衆生。
這要求我們先修好忍辱。忍辱,簡單地說,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險之境,仍然保持內心的開放與柔和,對其他衆生懷著善意。
如果忍辱波羅蜜深入內心,我們便會開始把敵人,傷害我們、侵擾我們的人,看作給我們巨大幫助的朋友。敵人爲我們創造了修習忍辱和慈悲的最好機會。
寂天菩薩曾說:沒有磨難,你就無法修忍辱;不修忍辱,你的慈悲心就沒有堅實的基礎,所以受人欺侮、傷害、幹擾時,應視其爲訓練慈悲心的可貴助緣。
他還說:敵人是修忍辱的因,忍辱是敵人造成的果。
在這樣的因果關系中,若此由彼而生,則彼爲此助緣,非違緣。
牢記並反複思維寂天菩薩的教言,能增強我們忍辱的能力和決心,進而深化慈悲心。
由此可見,真正的慈悲心建立在理性基礎上,而非基于貪愛。
訓練慈悲心首先要認識自己與他人、與其他衆生的相同相通之處,體會自他在生命基本層面上的平等和在生存生活基本追求上的共同點。
所有衆生都希求快樂,不希望遭受痛苦。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無論哪一道衆生,在這一點上都是平等、相同的。
有了比較穩固的自他平等的觀念後,可以逐漸訓練自他相換,由以自我爲中心,轉向以他人爲中心。這個變化實現起來很難,但不是不可能。佛陀不會教我們去做根本無法實現的事。有那麼多前輩、那麼多同期的道友都做到了,所以我們無論如何不要灰心。
設想一下,把自己的苦樂和無量衆生的苦樂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你會意識到這兩邊的差距有多大,在衆生的苦與樂面前,自己個人的痛苦和快樂顯得那樣渺小。如果自己的快樂能與衆生的痛苦交換,那豈不是很劃算的一件事!
觀想自他相換的時候,根據情況、願望和能力的不同,可以觀想自己代受所有衆生的苦,把快樂給所有衆生;也可以觀想代受個別衆生的苦,把快樂給對方。
通常,只有與我們類似的人,我們才比較容易與之溝通,但修行恰恰就是要突破局限,作爲修行者,我們需要把關懷和尊重擴展到更廣闊的對象身上。
只忙于滿足自己這樣那樣的需求,是會讓人疲倦、不安的,因爲人的需求層出不窮,永遠沒有徹底滿足的時候,心裏很難有安定;而慈悲,對其他衆生的關懷,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能讓內心喜樂和滿足。
示他人以善意、關懷和尊重,盡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報,我們會遇到一些脾氣比較壞、比較冷漠、比較固執、不善于表達的人,但沒關系,總的說來,我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會增長很多,得到的關懷和尊重毫無疑問也會更多。
對其他衆生的真誠關懷,能有力地幫助我們遠離惡業。
舉例來說,當我們的動機是不想讓衆生遭受被殺的痛苦,我們就會堅決地遠離殺業,因爲即使之後通過忏悔可以清淨業障,衆生遭受的痛苦卻不可能勾銷。同樣地,盜竊、淫亂、惡語、诳語等惡業可以忏悔,而它們曾經製造的痛苦卻沒有機會勾銷。
遠離惡業是真正安樂的開始,所以關懷衆生是安樂之始。
對其他衆生的關懷,讓我們的胸懷廣闊,能以更現實的態度對待生活,不再任憑自己沈浸在對困難和問題無意義的想象中。
很多時候,麻煩、擔憂、焦慮的産生,是因爲我們的心太小,只裝得下自己。哪怕只是一個小問題,在閉塞、狹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會變成無法承受的大困境。
每當我感到憂慮、壓力的時候,普賢菩薩高尚的誓言總能給我幫助。他說:“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想到自己的誓願,想到生活的目標,眼前便開朗了。
怎樣大的困境都是可以跨過去的。
慈悲是安樂之源,也是智慧所在。它讓短暫而無法重來的人生有了意義。
有人說人是萬物之靈,認爲人比其他形式的生命更高級,那麼人的優越性應該體現在他不僅能利益自己,也能饒益其他生命,而不是爲了口腹之欲或者一點點蠅頭小利就去傷害衆生,造下深重的惡業。蒙昧抵突,害他害己。
衆生以各自的業力而顯現不同的生命形態,佛經上說,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等。形態各異,而同樣是有情,所謂有情,就是有能力感受苦樂的一條條性命。
摘自:《生命這出戲》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