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那境界

  禅那境界

  摘自:德寶法師 著 《深度禅修》

  隨著禅修的逐步深入,你會逐漸經曆許多種越來越微妙的境界。你從當下起步修行,不斷向前走,就會超越思維與感知的領域。

  全部的人類語言、思維都與感知密不可分。我們十分依重視覺和聽覺,以此作爲主要的感知方式。因爲受到感官的甚深束縛,我們對其他事情茫然無知,甚至我們的抽象觀念也基于感知。當我們想要說自己理解某事時,通常會說“我看穿你的意思了”,或者說“我聽清你的話了”。然而,對于超越視覺、聽覺或任何感官之上的世界,“理解”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

  我們實在無法准確地談論這些事情,因爲我們通常的觀點完全不適用于這些超越思維的東西。而這正是禅那所領略的境界,我們必須用語言將它描述出來,因爲這是唯一的交流方式。然而,伴隨著我們對禅那境界不斷深入的描述,語言會變得越來越具有比喻性。但這仍然無法幫助我們如實地理解禅那,因爲我們所擁有的,全部是感知王國的概念。因此,有一點必須謹記于心:我們絕對不能言說全部真理,只有體悟本身才能夠揭示真理。

  世間禅共有兩類:第一類世間禅沒有名字,僅僅被依次稱爲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它們被統稱爲色界禅(material jhanas),能夠修入色界禅的修行者被稱爲“禅悅爲食者”。

  第二類世間禅被稱爲無色界禅,因爲這些禅那的禅修對象都是純粹的概念,而不是任何的物質(色)。心靈專注于某個概念之上,直至直接體驗到超越概念的禅境。能夠修入無色界禅的修行者被稱爲“得解脫安樂者”。

  這兩類世間禅之後便是出世間禅,我們將在第十四章予以討論。

    色界禅

  進入色界禅會體驗到四種境界,這些境界高于我們通常的知覺和感官世界,但它們與感官仍然存在某種聯系。我們可以用最普通的語言來描述其中的某些事件和現象,但我們必須記住:很多話都是比喻性的。你可以“看見”自身體驗的某些特征,但這並非真的視覺感知。

  有些人可以繞開色界禅,僅僅通過內觀禅修就能獲得解脫。

    初禅

  證入初禅之後,會發生某些奇妙的事情。你會完全抛棄通常的想法和覺知,心靈忽然會專注于出入息,並安住于此。呼吸雖然繼續著,但此時已經不再是“事物”,而僅僅是微妙的念頭,酷似記憶或殘留的影像。世界隱退了,身體的疼痛消失了。但你此時並沒有完全失去知覺,它們只是退居到了幕後。

  你止住了紛亂的念頭,留在心中的只有善待所有衆生的微弱念頭。

  證入初禅之後,你會感到無比喜樂,心神高度專注。陣陣喜悅之感不斷湧起,你也會感到深沈而持久的愉悅。這種喜感可能是身體的感受,可能全身的毫毛會根根豎起。它如同短暫的電光或波浪,再叁向你湧來。樂感則較爲和緩、平靜而持久。

  佛陀打了個很好的比方。有個人在沙漠中流浪,因爲脫水而瀕臨徹底崩潰。喜就如他渴望的甘霖或惬意的冷水浴,而樂則如同隨後在樹蔭下的憩息。

  初禅的境界通常猶如電光,轉瞬即逝,但你可以通過修持,使它持續得越來越久。最終,無論何時禅修,你都能體驗到它,並能自主決定何時出禅。在初禅中,感受以喜爲主。

  證入初禅時,你就阻止住了障礙,並放棄了那些常見的有意識念頭。但你還需要放棄其他東西。

    二禅

  證入二禅時,你甚至消除了出入息的微妙念頭。善念的微細念頭逐漸消失,此時你的心靈完全沒有任何拘于文字或思維的念頭。保留在你心中的,僅僅是念頭和知覺的微細觀照,酷似記憶或殘留的影像。二禅以喜爲主,同時有樂、正念和禅定。

    叁禅

  很難想象有人會對喜生起厭離之心,但這種事的確會在叁禅時發生。喜接近于興奮,比起更微妙的樂受,它顯得較粗糙。叁禅之時,你的心靈會更微妙而穩定地轉向樂受。

  平等心在增長,甚至對最強烈的樂,你也會産生舍心。樂其實只是另外的物質實體,盡管它很精妙,但仍然會將你束縛在思維和感覺的紛繁世界中。此時,如果你不執著于樂,它就會自行消失。

  叁禅之時,更微妙的樂受不斷增強,充盈于你全身的每個細胞之中。你會對佛法生起信心,正念和禅定也不斷增強。外在世界也許會消失不見,但身體的感受仍然存在。此時,身體極爲安靜,出入息也極爲微細,這種感受十分美妙。

    四禅

  四禅時心靈更加寂靜,你遠離了各種會擾亂深度禅定的心境,甚至包括喜受和樂受。這種遠離會自然發生,並不需要任何努力。此時,平等心和禅定變得更加強大。

  初禅之時,痛苦的感覺就會消失;而四禅之時,身體的樂受也會消失,毫無任何念頭。你的知覺超越了苦受或樂受,而安住于禅定和平等心中,心靈也會逐漸變得更加寂靜,身體和出入息也是如此。四禅時的感受,仿佛你已經完全入滅,再也不會醒來。此時,只有事先定好時間,你才能從四禅出定。

  在四禅中,正念和禅定結合,形成了能夠深入洞見存在本性的高度覺知。此時,你能完滿而直接地覺察到世間萬相的叁個基本特征:苦、無我、無常。從初禅到叁禅,你只能粗淺地理解這些特性,但當你安住于四禅的境界時,你就能深入地觀察苦、無我、無常。

    無色界禅

  無色界禅有四種禅境,它們和通常的認知或感官世界幾乎毫無關系。普通的言辭已經無法描述它們,因爲它們是“無形象”(無色)的禅那。我們可以通過專注于某種物質形象或慈心的概念生起的感受,來證入色界禅。然而,要證入無色界禅的禅境,我們則需要超越所有色界的覺知。

  爲了證入色界禅,心靈需要不斷擺脫各種事物。而要證入後續的無色界禅,你則需要以物代物,將注意力轉向更微妙的覺察對象。無色界禅都具備心一境性和平等心,但隨著禅境的深入,心一境性和平等心會變得越來越精細。此時,禅定越來越深入而穩定,沒有人能夠驚擾你,你會在預定時間出離禅定。

  無色界禅並不以數字命名,每個禅境都有獨立的名字,以描述心靈專注的覺知範圍。我們在下文中對它們按數字命名,只是爲了顯示其次第。

    五禅:空無邊處

  心中出現的任何念頭都可以被認爲存在于“某處”,就如置身于心靈空間之中。此時,你不再關注心中任何事物的特征,轉而關注它所占據的空間。這種無限的空間是你的觀修對象。

  你專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視爲某些交流媒介所傳遞的信號。此時,你不再專注于這個信號,轉而關注傳送它的承載波(carrier wave)。你將心靈視爲空間、媒介、通道或交通工具,並把它作爲你的覺知對象。

  此時,平等心和心一境性已經完全成熟,你發現自己止滅了所有的色界感知,不再受到外界的幹擾。盡管如此,物質感覺的最微細迹象依然存在,但你完全意識不到它們。如果你將注意力轉向它們,禅境就會因之消失。

    六禅:識無邊處

  對無限空間的覺察需要無限的覺知,因而你將注意力轉向無量的警覺(alertness)。此時空無邊處的念頭消失了,留下來的是無邊的覺知,你安住于無邊的識之中。

    七禅:無所有處

  對識無邊處的無限覺知沒有對象,空寂無物,因此,第七禅之時,你將意識轉向這種虛空,並完全專注于空識。此時,你的覺識安住于此虛寂無物之境。

    八禅:非想非非想處

  對空的覺知仍然是覺知,最終,你的心靈會感到厭倦,力圖徹底消除任何覺知,這當然是不可思議的。

  此時,你的注意力不再專注于空識,而是轉向空無所識的寂靜。但如果你心中還存在著想要獲得這種寂靜或消除空識的最微細欲望,這種轉化就不會發生。

  證入此禅之時,已經不存在較粗的覺知,但對禅境自身仍然存在著極微細念。

    出世間禅

  出世間禅是獲得解脫的絕對前提,無論是修習內觀,還是修習禅定,我們最終都要修入出世間禅。它是兩條修行之路的交彙點。

  在出世間諸禅中,束縛著心靈的根深蒂固的習性枷鎖逐漸被斬斷了,不曾留下任何痕迹。這是禅修者爲脫離輪回所做的最後工作。

  這些禅境聽起來不同尋常,十分吸引人,不是嗎?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獲得這些禅境呢?我們會在下一章解答這個問題。

✿ 继续阅读 ▪ 看透我們的內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