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又現桃花源 豫南新縣江淮嶺
素有“叁省通衢”和“中原南門”之稱的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叁省結合部,東襟合肥,南視武漢,北達鄭州,京九鐵路、106國道、大廣高速公路縱貫全境。新縣物産豐富,資源充足。盛産茶葉、板栗、銀杏、油茶、野生猕猴桃品等等,被譽爲“中原茶葉第一鄉”、“板栗之鄉”、“銀杏之鄉”。
位于新縣城南8公裏處的大別山江淮嶺,擁有74%的森林覆蓋率,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空氣清新,氣候溫潤。大別山脈與西部的秦嶺橫亘于我國中部,連綿千余公裏,是中國南北水系的分水嶺。 “地跨分水遠眺群峰起伏勝似長江淮河浪,天造江山近略萬樹蔥茏恰如豫南鄂北人”,這幅楹聯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豫楚門戶地勢優越,群峰峭拔,綠海湧翠,視野遼闊的景象。
山上植物2100多種,有香果樹、珙桐、水松、金錢松、銀杏等珍稀樹種。特有的自然資源和原始森林,爲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衍場所,在這裏,有金錢豹、大鲵等動物400余種,還有其他各種獸類、鳥類、爬行兩棲、魚類等等。
江淮嶺季節不同,景色各異。春天鮮花盛開,茶樹飄香,草木蔓發,松綠竹黃;仲夏林木蓊翳,綠蔭沈凝,涼風拂肌,幾忘酷暑。秋至松竹沈黛,楓葉如火,碩果綴枝,百草含香;冬臨風蕩林海,雪壓勁松,山色凝重,似露峥嵘;山頂積雪經久難消,與繁花綠葉相融,故有“天堂積雪”的美景。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橫。造物主的神筆,賦山以血肉;民風的純美,賦水以靈魂。在江淮嶺,順著山路逶迤而上,遠望青山似黛,近處碧樹滴綠。粉紅桃花瓣片片飄落在綠草地上,漫步在這紅綠相間的山道上,眼看山花奇石,耳聽松濤林海,無盡風光滌盡胸中塵埃。
在江淮嶺的玉佛寺,周圍有許多千年的古銀杏樹,濃蔭蔽日,顯得靜谧肅穆,萬物祥和,一塵不染,一切順從自然,親近自然。成片茶園環寺而生,山高茶自香,這裏的茶葉是純天然綠色飲料,是陽光、甘露和清泉蘊育而成,多次沖泡仍余香在口,舌底回甘。 大片竹園在寺旁若隱若現,隨風沙沙作響,搖曳多姿。
寺前有一清池,方圓數十丈,名爲浴心池。 微風輕拂,層層漣漪從容蕩漾,池中有寺內放生的魚兒悠閑地遊來遊去。佛教是一個注重培養慈悲心、主張非暴力的宗教,放生是佛教由來已久的傳統,中國放生護生活動曆二千年而不衰。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放生,不僅是救助了其他的生命,也是喚醒世人的恻隱、仁恕、慈悲之心,把利他主義的精神從人類自己擴大到非人類動物,因爲那些動物也同人們一樣,能夠感受痛苦與快樂。放生是爲天下蒼生祈福,德被萬物,而且客觀上也有利于生態保護。
近百年來,隨著科技發展,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極大的富足和便利,另一方面則造成環境汙染、生態失衡、各種自然資源加速流失。從人文層面看,更是出現了精神空虛、道德淪喪、戰爭威脅不斷、恐怖主義盛行;從生物界來看,各種生物種類正以空前的速度在減少,大多數野生動物不是被人類大量捕殺,就是因人類的活動而失去美好的家園,各種動物的權益受到空前的大規模的剝奪,甚至受到殘酷的虐待。
因爲對動物殘忍的人對人也會變得殘忍,所以從一個國家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國家及其道德是否偉大與崇高。中國雖然號稱禮儀之邦,以仁義立國,但從古至今,許多人殘酷對待動物的狀況還十分普遍而嚴重。在日常生活中,在菜市場或超市裏,人們爲了“求鮮”,活刮、活剖、活殺的陋習比比皆是,這在其他國家是極其罕見的。
因此,在21世紀,佛教放生護生的理念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具有特殊而積極的意義。提倡佛教放生護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製殺戮和恐怖主義,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諧的社會;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抑製不合理的消費和奢靡、腐敗之風,改變不良的餐飲習慣,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春茶綠,夏花豔,秋實香,冬雪白,每一個季節都充滿詩意的江淮嶺會是一個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溫馨的現代桃花源。
在木魚聲聲,梵音袅袅中,各種動物在草地,在林間,在小溪,在天空自由自在地生活。我們不僅能在這樣一個現代的桃花源裏欣賞悅目的風景,還能在這片甯靜安詳的天地裏感受心靈的潔淨,感悟善良的真谛,在我們還動物們一片自由、安全的天地的同時,我們也許還能找回我們內心那片純淨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