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京杭大運河的保護開發的重要性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全長約1794公裏,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産。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形成于隋代,發展于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爲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大運河爲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它和萬裏長城並稱爲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于全世界。
大運河的開鑿與貫通,營造了新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生産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整個運河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由運河開發、暢通而興起的商業城市,從今日北京南下,經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甯、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紹興,直到甯波,宛如一串鑲嵌在運河上的明珠,璀璨輝映,耀人眼目。其共同特點都是工商繁榮、客商雲集、貨物山積、交易繁盛,成爲運河上一個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運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統一性、廣闊的擴散性和開放性,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僅加強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源地齊魯地區與中原地區、江南地區的文化交融,更把漢唐的長安、洛陽,兩宋的開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爲首的文化中心聯爲一體,不斷減少區域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共同的文化特征,從而使各個區域文化融合爲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的大一統文化;同時也使運河區域成爲人才荟萃之地,文風昌盛之區。
長城是凝固的曆史,運河是流動的文化。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于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運河的實際價值遠在已成爲世界文化遺産的長城之上。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不失爲一條“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和“民俗陳列室”,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如不及早啓動保護工作,運河的曆史文化、遺迹和自然風光等將迅速消亡,這將是我們民族的巨大損失。
曆經滄桑,飽受風雨後的古運河,必須要開發,必須要保護。我想,經過治理,必將再現它昔日的輝煌,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對今後運河沿線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繼續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但願,大運河不是慢慢消失的記憶,它所沈澱淹沒的文化會因爲這樣一個契機被發現、挖掘,回歸曆史。到那時,大運河能日複一日清水泠泠,運河沿岸的城市就會鮮活靈氣、甯靜潤澤,變成一座座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