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宋文化對滄州曆史的重要影響

  唐宋文化對滄州曆史的重要影響

  滄州,東臨渤海,西望冀魯,南接齊魯,北靠京津,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厚的曆史文化名城。我們的祖先曾在滄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播文育武,鋪翠點金,鑄就了燦爛輝煌的曆史文化,使滄州成爲曆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滄州的曆史可追溯到傳說的遠古時代。相傳,盤古開天辟地後定居在現今的青縣,盤古的傳說足以證明滄州曆史悠久。

  作爲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堪稱中華文化元典的《詩經》,被稱之爲與希臘史詩、莎士比亞戲劇鼎足而立的古代世界叁大不朽傑作。兩千五百年前,經孔子修訂整理,成爲儒家經典之一。古人手持竹簡木牍,口授相傳,秦朝焚書坑儒,荀子的弟子毛亨來到現在的滄州河間詩經村,隱居下來,著《詩經诂訓傳》,毛亨去世後,他的侄子毛苌在民間傳詩。漢代儒學複興,被封河間獻王的劉德,聘毛苌爲博士,設日華宮、君子館講經授學,毛苌的弟子一代一代將《詩經》傳下來,後世稱“毛詩”。而其余魯、齊、韓叁家《詩經》傳者逐漸消失,只有“毛詩”留存下來,成爲《詩經》獨一無二的傳本。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

  北魏延昌四年,一場“大乘”農民起義催生了“滄州”。“大乘”農民起義兵鋒所向,冀(今冀州)、瀛(今河間)二州首當其沖。被鎮壓後,北魏政權派宗室大臣元洪超前往當地安撫百姓。回朝後,元洪超向朝廷進谏:“冀土寬廣,界去州六七百裏,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也就是在熙平二年(517年),統治者從瀛州、冀州各劃出一部分另設一州,因瀕臨滄海,故取名“滄州”。

  因滄州臨海,所以滄州的鹽業自漢代起便馳名天下,“萬竈青煙皆煮海,一川白浪獨乘風”,描繪的就是當地鹽業生産的盛景。又因滄州瀕臨運河,便利的水運使滄州得以迅速發展唐後期,滄州已發展成人口逾10萬的重要城市。

  滄州是京杭大運河流經最長的地市,大運河在滄州境內有200多公裏,占運河全程1/7。考察共發現了309處文物遺迹,僅在滄州段發現的從戰國至民國的文物遺迹竟達129處!如此之多的發現,遠遠超出了人們先前的預料。這些文物遺迹包括碼頭、渡口、水利設施、建築、石刻、墓葬、磚井、錢幣窯藏等,這些遺址見證了運河的滄桑變遷,也見證了滄州曾有過的繁榮。運河沿岸的古墩、古廟、古塔、古橋、老街、老店、老廠、老窯以及街市的繁華景象、市民的生活習俗, 猶如《清明上河圖》的長幅畫卷展示在人們面前。

  當年的運河波光潋滟,遊得泳,載得船,舳舻相接,每年近四百萬石的糧食,需經此運抵北京。除卻漕運,政府上傳下達或江南省份進京貢獻,以及商賈運輸,也多由水路。繁忙的運輸,既拉動了兩岸繁華的經濟,也上演了一幕幕以河以船爲主題的繁多故事。

  唐朝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朝代,文化可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空前繁榮來描述。那時佛、道、儒等等都能很好的發展,所以那時的文化應該是古代的巅峰,大家頻出,尤以“詩歌”爲盛。宋朝因爲當時的皇帝喜歡文學,受社會風氣影響,所以宋代的文學也得到極大的發展。

  輝煌的唐宋文化無聲地隨著涓涓的運河之水流進了滄州,深深地影響著滄州這片民風淳樸地土壤。運河之風含著智者的思緒,運河之水有著理性的浪花,日夜流淌的運河之水,不僅繁榮了滄州的經濟,也繁榮了滄州的文化。在唐宋之後,滄州廟宇衆多,觀景樓林立,書院、學院等聲名遠播。滄州的武術、雜技、黑旗高跷、木板大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深深地烙上了唐宋文化的印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