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和風,華夏文明發展的新希望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是維系幾千年中國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撐,傳統文化儲蘊了豐富的內涵,對社會發展的進程産生過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乃至未來,其積極的內涵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傳統文化中積極因素的長期熏染、代代傳承,使整個中華民族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面漸趨認同,才形成了一種民族的風骨和氣度,培養了一種民族的品格和精神,並逐步發展爲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自強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准,在傳統文化中,“和諧”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古人就是崇尚和諧、和順、和合、和睦、和善、和爲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以和爲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張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民奉行的崇高價值,在中國曆史上曾經起了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睦鄰友好的積極作用。
《廣雅》中說,和,諧也。《爾雅》中說,諧,和也。《論語·顔淵》中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是可以親如兄弟的,這是人與人“貴和”。在《論語·子路》中也有“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爲君子,要善于與別人和諧相處,要善于調和矛盾沖突,但與此同時,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別人的獨立見解。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特別強調“人和”的重要。
在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方面,辛棄疾曾在詞中描寫了“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人與自然“貴和”的景象。柳詠也在《望海潮》中精彩地描寫道:“……重湖疊嶽清嘉,有叁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吹奏樂器的人、和歌泛舟的人、醉聽樂曲的人、吟詩賞景的人、在蓮葉叢中垂釣的老人和嬉鬧的孩童……他們以不同方式在“叁秋桂子,十裏荷花”中安泰祥和地生活,好一個衆生平和的世界,真叫人心馳神往。
音樂中的琴瑟和諧,奏鳴出華美動聽的樂章;繪畫、攝影強調構圖疏密有致,色彩、明暗處理濃淡相宜,和諧即美;中醫理論講究陰陽調和,居家過日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家和萬事興;做生意和氣生財,競爭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惠互利,合作雙贏;穿著打扮也要搭配和諧、穿著得體,則盡展時尚風姿……因此,自然和則美,生命和則康,社會和則安,國家和則強。和則美,美則愉悅;諧則暢,暢則通達。不和則衰,則貧,遭受劫難。
當時代的步伐邁進新的時期時,“和諧社會”正成爲高頻率的主題詞走進千家萬戶。自古以來,人們總是向往和追求“國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樂業”的穩定、和諧社會,而今天,因爲有了許多有利條件,中華民族千年期盼的社會目標從未距我們如此真切。社會團結,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說,受益的是整個社會。不然,由此造成的社會張力就會時時壓迫我們,因此,老百姓最想要的就是家家平安,社會和諧。社會團結,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說,受益的是整個社會,是全體百姓。
崇尚和諧,是心靈的低語和回應。清靜的環境,能使人免受名利之累、官爵之苦,和諧,就是引導人們摒棄不服氣、爭高低、鬧內耗的煩惱,遠離虛僞奸詐、庸俗醜陋的習氣,留下的只是一份真情:虛懷若谷,冷靜處事,從容面對人生;淡泊名利,修身齊家……營造一個真誠甯靜祥和的社會氛圍。
崇尚和諧,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面對現實,面對生活,減少一份浮躁的情緒,增添一點和諧的氛圍,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才不會爲世俗的身外之物所困,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真谛,感受活著的幸福。
美麗的鮮花,因爲有了綠葉的簇擁,才更顯得嬌豔和鮮潤;湛藍的天空,因爲有了白雲的依偎,才更顯得靈動而祥和;寬廣的大地,因爲有了萬物的貼近,才更顯得生機而馨香。同樣的,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國家,也是因爲互相依存、互相映襯、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才呈現出五彩斑斓的和諧。和諧猶如一幅畫,好似一首歌曲,和諧産生美麗,和諧生發力量。
和諧是一種包容。和諧,不僅強調“和爲貴”,還強調“和而不同”,這就是一種包容的胸懷。自然界的天地萬物各不相同,茫茫人海中的人各不相同,乃至民族不同、風俗不同、國界不同、文化不同。和諧,首要的就是承認一切不同的差異,然後以一種大的胸懷包容,在包容裏求同存異,共同相容,共同發展,從而達到和諧,而這種包容的和諧,是不和諧中的完美。
大地能夠包容,所以滋生養育萬物,有山川河流,有綠樹紅花,有蟲鳴鸢飛,有獅奔虎嘯,雖然各不相同,天地之間卻因爲有這些不同而顯得生機勃勃;春天能夠包容,所以有鵝柳淡煙的嫩黃,有映階碧草的翠綠,有似海桃花的嫣紅,有卷雲時舒的碧空,正是這些缤紛的色彩成就了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春天。明月能夠包容,所以曆經千年皎潔依舊;蒼穹能夠包容,所以敞開胸懷攬天覆地;太陽能夠包容,所以風雨無阻溫暖如故。天地萬物各以其不同的方式爲我們诠釋著和諧的涵義,並以其包容的胸懷爲我們呈現一片和諧而欣欣向榮的世界。
所以,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選擇,用心去領會並呵護真正的和諧,尊重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尊重不同的地區生活習性,尊重不同的見解,尊重不同的信仰,尊重不同的喜好………正是每個人的不同特性構成這變幻的斑斓的大千世界,沒有不同就沒有世界的多姿多彩,沒有相互的包容就沒有世界就沒有真正的和諧。
和諧是一種美麗。一枝寒梅,獨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風景的內容;一只雄鷹,直沖雲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劃破了蒼穹的寂靜。這些美都是因爲它們與自然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處地使生命與自然相得益彰,美得和諧,美得永恒。
當浮雲掠過天空,不僅排遣了天空的空蕩,也拓展了浮雲的空間;當百合綻放于山谷,不僅增添了山谷的生機,也彌散了百合的幽香;當鳥兒築巢于大樹,不僅煥發了大樹的活力,鳥兒也擁有了溫暖的天堂。天地萬物都以不同的風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諧畫面,讓每個生靈都不會感動孤獨,當天地萬物與大自然相融時,這種和諧的相融讓美麗的自然更加充滿祥和。
不僅天地萬物如此,人更是如此。人是自然的主宰,和諧的人倫光輝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田間耕作的農民、車間忙碌的工人、醫院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學堂講授知識的人類工程師……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價值,但正是這些不同的價值凝聚成一種力量——整個社會得以和諧運轉。和諧是父母一輩子操勞而累彎的脊柱所形成的一道弧線,像彩虹橋一樣美麗;和諧是教師爲傳播文明嘔心瀝血所滴落的汗水,像露珠一樣晶瑩;和諧是戰士爲保衛祖國灑下的一腔熱血,像晚霞一樣豔麗。和諧是寬容,和諧是理解,和諧是友愛,和諧是互助,和諧在人類文明中處處閃耀著光芒。
和諧是一種期盼。我們生活的地球,曾經有保衛我們的大氣層,有冷暖適宜的氣候,有清新溫潤的空氣,鳥獸蟲魚過著自由的生活,花草樹木散發著襲人的芳香,濃濃的綠蔭給人們帶來清涼和舒暢……然而,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人類將越來越多的汙染抛給了哺育他們的成長的母親——自然。黑煙籠罩的天空中不見了鷹擊長空的雄姿,汙濁不堪的河水終結了魚翔淺底的身影,與日俱增的人口使城市變得臃腫不堪,各種現代化的機械爭著吵著要主宰這個世界。于是氣候變異,水土流失,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水資源短缺,沙塵暴、海嘯、洪水、瘟疫等等接踵而至。人類開始思索人與自然不和諧給他們帶來的危害,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成爲全人類的期盼。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是人們的期盼和追求。和諧社會需要愛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際需要理解。不僅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而和諧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是關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相互友愛,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愛是人類最樸素最珍貴的情感,是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的潤滑劑。因爲愛心,流浪的人們才能重返家園;因爲愛心,疲憊的靈魂才能活力如初。“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對于我們,也許僅僅是少買一點零食,少買幾件衣服,就可以讓一個孩子享受到知識和愛的雨露。當我們寄去一份愛,看著自己的愛化爲孩子臉上欣喜的笑容時;當我們的綿薄之力,卻可以改變一個孩子乃至一個家庭的命運時,那是多麼的快樂!這種人與人之間其樂融融的溫馨,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期盼。
和諧是一種溫暖。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是充滿愛心的,也是撒播溫馨的,不用刻意營造,完全如一道渾然天成的風景。愛心無價,和諧的社會需要用“愛”來鋪就。總有人會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幫助。伸出我們愛心的雙手,讓無助的眼神看到希望的目光,讓身處黑暗的人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讓悲傷的人得到溫暖的援助。或許有的家庭還不能解決溫飽問題,或許有的孩子還上不了學。不少家庭都經不起疾病和災害的打擊,剛剛越過溫飽線的人們,很容易因災返貧、因病返貧。在同一片藍天下,這些需要救助的人們同你我一樣,向往在彼此關愛的和諧社會中,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這時,愛心,是能鼓起他們生命風帆的激勵;愛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資助;愛心,是撫慰他們受傷心靈時的微笑。社會不能沒有關愛,倘若沒有了愛心,就如同一臺生鏽的機器,給人一種冷冰冰,硬梆梆,到處卡殼的感覺,毫無和諧可言。愛心,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愛心,就是一泓出現在沙漠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和諧,是真誠,是理解,是包容,是友善,是互助。和諧,到底是什麼?是愛。社會充滿愛,那就會安定有序,公平正義;人與人之間充滿愛,就能誠信友愛,和睦相處。和諧,就是愛,愛,不僅是華夏文明的希望,愛也永遠是這個世界的希望。
“和諧社會”,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所構想和憧憬的美好社會,和諧,成了當今社會使用頻率最高認同度最大的一個詞語,一種信仰,和諧,傳達的是善意的願望,表現的是美好的祝福,追求的是完美的旋律。縱然曆經歲月風雨滄桑的考驗,和諧是永恒不變的膚色,樸素而平實的姿勢,與時間同行,與時代擊節而歌,與新世紀相約而鳴。讓這股和風吹遍華夏大地,吹入萬億人心。我們相信,和諧將會成爲一種時代的精神,我們更加深信,和諧是華夏文明發展的新希望。
《盛世和風,華夏文明發展的新希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