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分別于住上 菩薩分別也不住
釋普慧
我們這次禅修打七結束了。打七打七打的什麼“七”?打七就是把“第七識”打死,把我們這個好分別,好執著的心識打死。“第七識”能打死嘛,實際上是打不死的。所以說:轉識成智,轉煩惱爲菩提。這個“轉”字用得非常巧妙,非常微妙,因爲他本來就是一個東西。究竟我們應不應該分別,包括佛菩薩成就了以後,他是不是也有分別?肯定有分別。應該說他需要分別,關鍵是什麼時候去分別,怎麼樣去分別。我想佛菩薩他們應該也有很多想法,包括他想度衆生,他也是在分別。況且,作爲我們來講,如果不分別的話,如果真的不分別的話,那我們就成了石頭、成了瓦塊,因爲它們沒有分別。我們“人”被號稱“萬物之靈”,與天地並列合稱“叁才”。那就是人高貴在于有思維。所謂的正思維就是要把握分別的場合。那麼究竟什麼時候該分別,什麼時候不用分別呢?當我們進禅堂時,當我們上坐時,就不應該去分別,就該萬念歸于一念;當我們接人待物時,那就要分別。所謂的不分別,是在體上,在用的時候就要分別,有分別才能夠起用。所謂的佛性平等,是我們的本性和佛菩薩是一樣的:不生不滅而圓滿。但是當我們弘揚佛法時,你說不需要分別嘛,太需要分別了。所謂的觀機鬥教、因材施教,那你說不分別都一樣對待,行嗎?不可能的!對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都有分別啊。如果你說這個時候不用分別,地位平等,身份平等,根本不可能也不可以。古人雲:對上根器的人言性,對下根器的人言命,下下人不可以言上,上上人不可以言下。
我們凡夫和佛菩薩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凡夫是帶著一個“住”字在分別,佛菩薩也同樣會分別,而且分別的比我們還要細致,還要深遠,但是他不住。他想分別就分別,不想分別就不分別。可是凡夫做不到,想分別的時候不分別,不想分別的時候偏分別,管不住自己。像一頭脫缰的野馬,沒有辦法降伏他、抓住他。該讓他想時,專一想的時候,他想不出來,不讓他想的時候,東一頭西一頭偏偏要想,偏偏要分別。可是,佛菩薩和我們不一樣,該讓他想的時候就想,不讓他想就不想。而且不論他怎麼想都不會在心裏面留下任何的痕迹,也就是過後無痕。可是,我們做不到,我們只要眼睛看了,耳朵聽了,就會有影子,會有記號。按照道教說法: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叁萬六千神。實際上遠不止這些,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呢?實際上所謂的萬神歸于一神,就是以我們的心來論。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神?如果沒有這麼多神,那麼,你說:“佛菩薩爲什麼會“千處祈求千處應”呢?他爲什麼會感受到呢?”因爲他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他的心無時無處無刻不在,否則,他沒辦法感受到。無論你在天涯海角還是大千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你心念一動佛菩薩就會感應到。
現在作爲我們來講,應該這樣學著鍛煉自己,我們一定要做到這樣。上坐的時候要萬緣放下,不讓她想,該做事時就讓她盡情的想。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非常難。因爲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一下子改不掉,因爲無量劫來的習氣不是一生一世能改掉的,那麼,我們要想改掉那真的要下一番苦功夫。時時刻刻都要提起來——覺照,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如果做不到這點,我們很難清淨,因爲我們離不開人、事、物。縱然有機會我讓你們去閉關,那也是很短暫的一段時間;而且,我們閉關的目的是爲了不閉關,是爲了將來不閉關。那反過頭來,你還是要去面對人、事、物,所以,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隨緣做事,既然切不斷這個事,我們就要借助這個事。可能,我們做不到,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明白,只要我們肯努力,只要我們堅持,一定可以做得到。雖然我們很可憐,自己的兩個眼睛長在自己的臉上,卻看不到自己的臉,看不到自己長的什麼模樣,你說不是很可憐嗎?長了兩個眼睛卻只能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要對著鏡子才能看清自己長的什麼模樣。我們身邊每一天接觸的人、事、物全都是境。只有借助他們才能看清自己,作爲凡夫我們看不清自己。
我們都說:學佛從心入手。心在哪裏啊?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可以借助外面的人事物,看到我們心的顯現。心本無心,因境而有;境本無境,因心而生。所有一切都是我們心的顯現。所以,凡是成就的人,他都會感恩一切,感恩每一個人,感恩每一件事,感恩成就他,幫助他的人,更感恩傷害、報複他的人,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清楚的知道是因爲他們,才看清了自己,借助這些外在的境像,才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有外在的人事物,都像一面鏡子,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讓我們來看清自己。因此,他們沒有煩惱,沒有嗔恨,因爲,他清楚的知道是這些人成就了他。我們的心,順境時覺得很好,一旦逆緣來時,我們就沒法接受。即使言語上沒說什麼,可內心世界會有很多的想法,這些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爲什麼會這樣?我們把對面來的所有的人、事、物當成敵人,所以,我們就沒辦法生起感恩心,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他是來成就我們的。他就像一面鏡子,來讓我們看清自己。我們的方丈大和尚經常說一句話:借事煉心。實際上作爲我們來講,煉什麼心?因爲我們連心都沒有找到,我們不是在煉心,而是時時被事煉,因爲我們抓不住來到我們面前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而我們的所作所爲都是心的顯現,我們卻看不到、覺察不到。所以古人說:腳到哪裏,心到哪裏!手到哪裏,心到哪裏! 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