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萬物同體 凡聖有別

  萬物同體 凡聖有別

  一個成功的人要時刻保持自己的覺知,即佛門講的“覺照”——既能覺察又能照顧自己的身口意。只能覺察,不能照顧自己的身口意,知道自己的缺點不能改的,是做不了自己主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缺點錯誤,是一個沒有覺知的人。爲什麼這種人會丟掉覺知呢?因爲他把自己封閉起來,對外面的信息、情況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永遠活在自我的狀態裏。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包括出家人都把自己封閉起來,脫離群體,以爲這就是修行。叁年下來,心中除了自己什麼都沒有了,形成了堅固的我執,他們的表現是:一把自己封閉起來,與現實社會完全隔絕;二關閉了自己的六根,呆若木雞,外面的一切都觸動不了他。殊不知,長此以往,整個人都報廢了!

  每個人都想成就一番事業。學佛修道,“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是最大最高的事業,還有什麼事業能超乎其上?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出世間的事業,還有世間的事業。出世間的事業是“上求佛道”,世間的事業是“下化衆生”。我們比世間人更貪,世間人只貪世間的事業,我們是世間與出世間二者皆貪。

  一個失去覺知的人怎麼可能成就此等事業?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靠知識,即對事物的了知;其次靠才能;第叁靠素質,也就是與生俱來和通過後天培養、塑造、鍛煉而獲得的道德、人品、修養、智慧和體質。這叁種力量對我們出家人而言,人品道德尤爲重要。你可以沒有能力,也可以缺乏知識,但是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因爲你是人天的楷模。出家人絕不允許像社會上的人那樣耍手腕,玩伎倆。從這個角度而言,能力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同時,我們是專業修學佛法的人,必須通達佛法,對佛學了如指掌。世間各行各業的知識你可以忽略不學不記,但是,本行的專業知識必須熟悉掌握,牢記在心,並能做到有問必答、應對自如、辯才無礙。

  現在很多出家人不好好鑽研自己專業,卻對新聞趣事、曆史事件更感興趣。這是好事,但不要忘記和尚的正業是什麼。出家人首先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通曉自己的專業。連自己的專業都不願意學,又怎麼可能學好專業以外的知識呢?這樣本末倒置,又何必自找苦吃做和尚呢?身爲和尚,不堅守自己的信仰,不尊重自己的信仰,盡做些與信仰無關的事,又有什麼意義呢?

  剛才講到沒有覺知的人,現在是講覺知不全的人。你問東,他答西,總是答非所問,永遠不能緊扣主題,把握核心問題。爲什麼會這樣呢?道教有個詞語——精神分裂,現在則用“精神不集中”來形容。 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高低,悟性的深淺,和他的精神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有關。精和神究竟是什麼東西?他們是二還是一?如果是二,爲什麼要合在一起?如果是一,爲何又要分開?何爲精神不集中?何爲精神分裂症?何爲精神恍惚?何爲精神散亂?我們學習、修道爲什麼要聚精會神?日常生活中有一種人眼神茫然,走起路來無精打采,手腳都不知道如何放。進大殿要端手肅穆,他卻擺著手,晃晃悠悠。進禅堂不該端著手,該擺手,他卻端著手。和人講話時,總是無意識地抓耳撓腮、捏鼻子、捋胡子……之所以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失去覺知,就是因爲精與神分離,與肉體不統一,所以不知自己在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這種人就屬于魂魄不全的人,一生懵懵懂懂,死後就變成孤魂野鬼。這種人比我執重的人還糟糕,我執重的人至少有主見,有方向,意志堅定,精神合一,是個有靈魂的人。

  祖師們爲什麼在禅堂或寺院裏巡邏時,手裏拿個香板?就是隨時發現僧衆有失威儀或者心不在焉時,一香板打下去或者大吼一聲,把他散亂的心給打回來吼回來。你什麼時候成爲一個完整的人,學佛修道才有希望,爲人處事才能恰到好處。爲什麼有的人眼根特別遲鈍,總是視而不見;有的人耳根特別差,喊他好幾聲才聽得到;有的人即便看到聽到了,但意識反應不過來,不能隨問隨答,及時反饋呢?根本原因不外乎精神散亂、精神恍惚、精神分裂。如何改變這些症狀?除了祖師爺的香板,恐怕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一個人不能達到做什麼就想什麼,人在哪裏心在哪裏,想把事情做好是不可能的。宗教裏的觀香、數息、守竅、念咒等方法,都是爲了訓練精神合一、專注,從而達到聚精會神。

  問:什麼是“正法眼藏”?

  師:這有兩重意思:從理論上講,一切法藏在我們心中,一切法來自我們的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從功法上講,所有宗教都提到在我們的兩眉之間有個“第叁只眼”(天眼),關閉你的兩只肉眼,把心專注在兩眉之間,久久習之就能打開這只眼。它就如同電視機的熒光屏,透過此屏,你可以知曉世間萬事萬物的答案。向內找,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從而達到“一目了然”。萬法由此生,萬法由此滅。作爲修行人,應該學會隨時關閉自己的兩只肉眼,把心集中在眉間,透過它往外看。無論吃飯、睡覺、走路、做事,你的心不能集中在第叁只眼,想修任何法門都無法入門。如果能隨時專注于第叁只眼,並透過這只眼的視屏往外看,這種基本功一旦建立起來,再修任何法,叁個月即可完成。這是修一切法的基礎,是修行入道的基本保障。

  問:如果心裏看到很多畫面,算不算?

  師:這些都是境界,都是因緣和合的沿途風光。凡是因緣和合産生的都是空的、假的,終究會滅——緣起性空。

  問:如何破四相?

  師:只需破掉我相,後面的叁相自然破掉。我相不破,後叁相難破。因爲後叁相都是建立在我相的基礎上,我相都沒有了,難道還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破我相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東華家風的第叁句——修道先發心。一個人真正發了菩提心才能無我、忘我,發心不夠徹底,仍然會有我。愛國也好,做人也好,修道也好,都是建立在無我的基礎上。東華家風的前兩句“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是世間法,做好了可以達到世間法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第叁句“修道先發心”,才能達到出世間法的最高境界。可以說東華家風的叁句話不僅包含了世間法的爲人處事,學佛修道的全都也已涵括其中。依此叁句而修,世間功名、出世間功名都可成就。

  問:發大菩提心,那不是大我執嗎?

  師:是最大的我執!如果發菩提心也叫我執,那佛祖爲什麼主張我們發菩提心呢?發菩提心不是爲自己,其出發點首先是爲衆生,是以無我利他之心去做一切事,如果這也算是我執的話,只能稱爲“最大的我執”。我執是一切以我爲中心,以滿足自我爲出發點。我執不怕大,就怕不到頂,大到極點就爆炸,就無我了。

  問:種樹也能達到忘我嗎?

  師:祖師講搬柴運水、吃喝拉撒皆是道,皆是菩提。問題是我們的境界達不到這麼高。在大殿裏誦經、念佛、打坐尚且達不到一心不亂,在外面做事又怎麼可能一心不亂?有些人甚至覺得多爲常住做點事都耽誤了自己修行,如此狹隘的境界又怎麼配學佛?爲常住做事是必須的,應該的,因爲你需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你要爲你的生存需求而工作。如果是讓你去做一些與你需求不相幹的事,比如升官、發財、追求名聞利養,你說做這一切會妨礙你修道,那是正確的。在寺廟裏擦香爐、搞衛生、出坡勞動、種菜、做飯,這是維持你基本的生活需求。你要吃要喝要住要生存,你是爲你的四大在工作,怎麼會影響你修行呢?我還是重複過去的觀點:如果一天十幾個小時讓你坐在禅堂裏,真正用得上功的只有一個小時,其余的十幾個小時無非在打妄想。根本不需要一天十幾個小時坐在禅堂裏,一天之中你能有兩個小時把心收起來專注一境,就成佛有余了!每天給你一點時間讀書,你心裏才會想讀書,才會渴望讀書,才會珍惜有限的時間來讀書。如果一天給你十幾個小時讀書,你反而讀不進去,沒有質量。給你足夠的時間打坐,你也坐不住。過去的祖師,打坐、讀書、幹活都不給你多余的時間,每天讓你換幾個工種和工作環境,就是讓你在“身動心不動”的環境中去捕捉,去修道。我過去曾經講過,聖人是身動心不動,凡夫是心動身不動。或者說聖人是動其身,不動其心;凡夫是動其心,不動其身——這就是萬物同體,凡聖有別。

  釋萬行

  2011.01.0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