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保持正念才能參禅

  保持正念才能參禅

  這次禅七維那師把大家的身體調理得很好,我看大家的氣色各個都不錯。包子做的的確好吃,吃少了會餓,吃多了又昏沈。對于初學禅者,坐禅最難突破的兩個障礙就是:非昏沈即散亂。剛開始一上座,腿不痛,心散亂,跑到十萬八千裏以外。四十分鍾以後,腿子痛了,心就回來住在腿上,好不容易熬到一個小時,又開靜了。古人講:身安則道隆,心定則道生。實際上身心互爲一體,要想入道必須身體健康,提起正念。二者的確很難兼顧。多數人都是在禅堂裏熬腿子,出家人能把腿子熬出來,也不錯,但是若未悟道,也是舍本逐末。

  佛教講兩足尊,就是指出家人身心和諧,能夠坐得住,能進入狀態。世間做任何事情要想出精品,都要忘我。我們出家人學佛修道,也必須忘我。

  功夫是平時點點滴滴累積出來的。盡管大家皆知“自性本自清靜,具足萬法”,但這是古人親履本地風光的親證,而我們現在只是解悟、信悟這句話,並未親履本地風光。所以佛法才提倡信解行證,這才屬于自己的功夫,否則我們都是在拾人牙慧。

  用功最忌諱急躁,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過去的祖師們多數都是二 、叁十年,甚至一輩子在禅堂裏夜不眠臥。我們現在才幾年?根本談不到功夫。昔日寺院的人才都是出自于禅堂,禅堂亦名選佛場。若非出自禅堂的人才,往往是油嘴滑舌。

  我們如何用功?你的呼吸抓不住,你是坐不住的。所謂的氣散,神也散,神散,氣更亂。《楞嚴經》上有句話:心息合一即得定,即得神通。何時我們能把自己的呼吸和念頭訓練到合二爲一,你就能捕捉到道的影子了。阿難在《楞嚴經》上報告自己修行方法時說:看住自己的念頭和呼吸,合二爲一擰成一股繩。我們的心跑掉了,是因爲念頭沒有和呼吸融爲一體,你人在這裏,呼吸要在這裏,念頭也必須在這裏。無論你是參話頭、止觀、念佛,還是看自己的念頭,心都必須在這裏。當我們昏沈、散亂時,你用功就緊一緊,如果這支香坐得比較煩躁,用功的方法就松一松。我看大家煩惱的不多,都是過于散亂,坐在這裏胡思亂想,不如主動找一件事情來做。用功就是拿著自己的心主動用自己的心,找一件事做就是念佛、止觀、參禅。用功不外乎主動拿自己的心去占領頭腦,否則你的頭腦就會占領你的心。無始劫以來,我們的妄念、習氣已經成勢成片,但我們用功的方法既未成片,也沒成勢,即妄念已熟,功夫尚生。如何將熟的變成生的,生的變成熟的?盡管每個人過去種的因不同,但是要想入道,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進了禅堂,外面所有的事情都要放下,出了禅堂另當別論。進了禅堂必須心空,否則一點都不會受益。

  禅師在坐,社會上的人天天也在坐,爲何社會上的人沒有生禅呢?如果說禅不是坐,過去的祖師大德爲何又主張坐呢?所謂坐禅,是讓我們的心能安坐下來,能在這裏,否則,身體坐的再久,不過是枯木禅而已,而我們現在連枯木禅都沒感受到。古來大德降伏自己的妄念,利根器的人,一路上來都是放下放下,扔掉扔掉,即直接入空;根器差一點的,抱死著一個念頭不離不棄,使妄念無法升起。

  平時在外面用功渾渾噩噩不以爲然,到了禅堂才發現,身體不聽話,心也不聽話。過去只有修行相當高的人才能進禅堂打坐,但現在一出家就可以進禅堂打坐,所以進了禅堂根本不知道怎麼用功。跑香時,我看見幾個人把肩膀擡得很高,氣都沒沈下來,怎麼用功呢?真正的用功肩膀是沈下來的。因爲氣沈肩才會沈,氣沈是因爲心放下了,氣若停留在胸中肩膀自然會擡起來。不能止住自己的妄念怎麼在正念上面參呢?首先能夠止住妄念,才能在正念上面參。盡管我們平時用的是有爲法,但有爲法我們尚且運用的不娴熟,又如何能坐在這裏“一絲不挂”呢?只有當你娴熟了,才能做到從內到外一絲不挂,眼前大放光明。現在我們之所以有“挂”,是爲了排除妄念。當妄念沒有了,我們自然會一絲不挂。如果你能看住自己的念頭,不讓它漫無邊際地跑;你能夠跳出來看著它起起落落,這也不失爲一種很好的辦法。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念頭,你就主動生起一個念頭,並忙忙碌碌地落在你生起的這個念頭上。因爲你生起了這一念,其它的九十九念就生不起來了。如果你既看不到自己的念頭,也生不起正念,不妨嘗試一下隨著呼吸進進出出。如果你有自己的心法當然更好,所謂的千經萬論不如一個行字。參!!!

  釋萬行2012.12.1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