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解決內心的方法》智慧的去生活 六、如何面對家庭遺産糾紛?

  六、如何面對家庭遺産糾紛?

  對于財産不應當特別執著,更不可以爲了得到財産喪失道德,令親人之間反目成仇。

  遺産糾紛問題往往會鬧得親人不和。而我們年輕一輩又只能冷眼旁觀,要不就是站在自己家庭這邊,其他的什麼事都做不了,感覺很痛心。

  擁有家庭財産有利也有弊。對于凡夫而言很少會發現錢財負面的一面,對財産過于執著,導致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之間糾紛不斷。所以對于財産方面也是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有很多麻煩。但如果大家對財産有正確的認知,並且能夠做到少欲知足、彼此平等、相互包容的話也就不難解決了。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少欲知足”非常重要。佛陀在很多的經典、論典當中都有提到。比如《佛說八大人覺經》中說:

  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涅槃經》中說:

  少欲者,不求不取;

  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當我們遇到家庭財産糾紛問題時,只要能夠依循佛陀的教言,充分了解貪欲的過患,保持少欲知足的心態,所有的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如同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所說:

  佛說一切財産中,知足乃爲最殊勝。

  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我們凡夫的欲望是難以滿足的,如果隨著貪欲放任自流的話,只會成爲欲望的奴隸,在輪回的苦海中無有出期。如《因緣品》中說:

  雖降珍寶雨,貪者不滿足。

  寂天菩薩也說:

  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

  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

  我們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停追求財産,是否值得呢?擁有財産真的是一件完全快樂的事情嗎?龍猛菩薩說:

  積財守財增財皆爲苦,應知財爲無邊禍之根。

  密勒日巴尊者也說:

  財初自樂他羨慕,雖有許多不知足,

  中被吝啬結束縛,不舍用于善方面,

  乃著敵魔之根源,自己累積他人用,

  最後財爲送命魔,希求敵財刺心痛,

  應斷輪回之誘餌,我不希求魔之財。

  無論是財産的積累過程還是守護過程,都充滿了痛苦。財産也是招來敵人的禍根,如雲:

  若無財産遠離敵。

  岡波巴大師對貪欲財物的過患,也有非常深刻的重要開示:

  “應遠離欲望和吝啬所束縛的貪執”。

  “對于物質資財,無論怎樣的貪心吝啬,臨死之時仍然赤裸空手而離去,實在無益。”

  “斬斷對欲樂的貪戀,而無貪守本,是自恩自惠的事;安貧知足,不貪欲樂,是自恩自惠的事。”

  “不將財富作供養及布施,卻吝啬狡詐的積聚錢財,實在迷亂。”

  “不執一物,比供施所有財物殊勝。”

  “舍棄一切財物,離家出家,隱居安住于山林、洞穴、寺廟等處,而生活的資糧仍圓滿而來,這是秉持正法的功德。”

  如果我們能夠依據善知識、大德們的教證,充分思維認識到貪執財物的過患,放下對財物的過度貪執,因家庭遺産所導致的糾紛就會逐漸平息。

  佛教主張叁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輪回無始無終。如果我們在過去世比較吝啬,不願意布施,今生即便父母給留下了很多的遺産,我們也未必能夠有福享用。如果我們過去世廣行布施、廣結善緣,即使今生我們生下來時什麼財産都沒有,但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各方面的福報會逐漸具足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曾經在他的前世積累過很多的福報,另外一個人卻沒有積累過福報。積累過福報的這個人在這一世是位太子,從小心地善良,爲人慷慨大方,廣行布施;太子將國庫裏的寶物全部布施給了乞丐,于是吝啬的國王極其憤怒,將太子驅逐出宮。之後太子到了另外一個地方,遇到了一個乞丐,兩個人成爲了要好的朋友。然後,他倆一起結伴去流浪。當他們流浪到另一個國家的時候,那個地方的國王剛剛去世。這國王又沒兒子,于是大臣們就到處尋找適合當國王的人選。這時候這兩個人剛好在街上睡覺。那個乞丐躺在石頭旁邊睡覺,太子躺在樹陰下睡覺。大臣們看到,無論太陽如何移動,樹的影子卻一直沒有離開過太子,始終爲他遮擋著陽光。因此大臣們認定他一定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于是就迎請了這位“太子”做了國王。

  “太子”當上國王後,心裏一直惦記著他的乞丐朋友,但又不方便直接把乞丐帶到王宮。于是國王就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做了幾個白餅,在其中的一個餅子裏面放了一些黃金,並派人把這些白餅給他的乞丐朋友送去。當乞丐拿到白餅後,發現其中有一個餅子特別重,他不知道裏面有黃金,他認爲那個餅重的原因是因爲沒熟,裏面還是生的。于是他就跟給他送白餅的那個人說:“這個餅送給你,你吃了它吧。”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福報是因果不虛的!就像剛剛那位太子一樣,他在自己的國家可以繼承王位,但當他到了另外的國家,仍然當上了國王,就是因爲他的福報具足的緣故。乞丐呢,由于沒有福報,即使和太子做朋友也沒有辦法改變命運,連黃金也只能在手上停留幾分鍾就又送給了別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因緣,有些父母很有福報,有很多財産,但是到了孩子這代卻不一定有了。有些父母很窮,但是他們的孩子長大後變得很富有。我們的福報如何,都是跟自己前世所種下的“因”有關,我們不應該過于執著父母或祖先留下來的財産。倘若我們的福報足夠,對于財産即使不去爭奪,也不會匮乏;如果自己的福報不夠,就算是奪得了財産,也未必能夠留得住。

  《佛說波斯匿王善光緣經》有這麼一個故事:

  波斯匿王有一個女兒,叫善光公主,是波斯匿王的掌上明珠。一天,波斯匿王對善光公主說: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如此榮華富貴,應該感謝父王才是。但善光公主信奉佛法,認爲罪福乃自作自受,因此回答父王說:我之所以生爲公主,並不是托父親之福,而是因我自己前世所積的福報。波斯匿王聽了很生氣,爲了要證明善光公主的觀點不對,便將她嫁給一個年輕的乞丐。可是,善光公主與乞丐結婚後,卻在乞丐破舊的房子下面發現了大量的寶藏,榮華富貴一點不亞于波斯匿王。

  關于財産糾紛的事情在藏地也有發生過。大家知道白教祖師之一密勒日巴尊者。

  在他小的時候,他的父親是一位商人,家裏非常富裕,擁有很多財産。尊者與他的父母、妹妹生活得既幸福又美滿。後來尊者的父親得病離開了人世。在他去世之前,留下一封信,將財産委托給密勒日巴尊者的伯父和姑母,並要求在尊者成人以後將財産全部交還給他。但尊者的伯父和姑母不但沒有按照遺囑的要求去做,還把尊者和媽媽、妹妹應得的財産私分了。他們將尊者一家人趕到破舊的小屋,讓他們從早到晚不停的勞作,幹的都是牛幹的活,吃的都是狗吃的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尊者的母親爲了報複,用最後的財産送自己的兒子去學誅法。有一天他伯父的兒子娶親,伯父家請了很多客人來家中吃喜酒,其中還包括很多過去欺辱過他們的人,在婚禮進行的時候,密勒日巴按照母親的吩咐,就用誅術令整個房子倒塌,叁十五個人被壓死,並施降雹術令村民們種的麥子顆粒無收。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由于財産的糾紛而導致的。

  後來密勒日巴尊者非常後悔做了這些黑業,于是就找到了自己的根本上師瑪爾巴大譯師,努力修行,痛心忏悔自己過去所做的殺人之業。在瑪爾巴大師的引導下,尊者在山洞裏刻苦修行,在沒有東西吃的饑餓中和沒有衣服穿的寒冷的山洞裏,在常人難以忍受的極其惡劣環境中,尊者仍在異常虛弱的情況下堅強的抵擋住身體受到的巨大傷害,精進修行,最終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大成就。

  如果沒有密勒日巴尊者的伯父、姑母的出現,尊者就不太可能會去學咒術,不學咒術就不會殺那麼多人,不殺那麼多人心裏就不會産生那麼大的忏悔之心,也不會強烈的想要尋找一位上師。如果沒有遇到上師,尊者也就不會得到這些修持的教法,沒有得到教法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終尊者的成就真的來自于這些傷害過他的人。

  密勒日巴尊者在獲得非常高的修證成就後,超度了他的媽媽、妹妹和曾經被他用誅術殺害的人,他們也因爲他的超度而成就了。

  密勒日巴尊者雖然因伯父和姑母奪走了遺産,給他的生命造成了極大的障礙,但他卻因此而獲得至高無上的成就並利益到無數的衆生。

  居士問:您的意思我明白了,就是財産的獲得是與因果有關的,也與福報有關。另外就是我們要放下執著,要學會舍得,有舍才會有得,越是斤斤計較就越是什麼都得不到。

  答:對。還有一個故事是佛經裏面說的,講的是釋迦牟尼佛。

  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經曆了叁大阿僧祇劫,曾經有一世轉生爲一個國家的太子,名爲智美根登。這個太子從小就非常大方,喜歡布施。他把所有的珠寶財産都布施給了窮人,最後他家只剩下一個“如意寶”了。在這個“如意寶”面前只要你虔誠的祈禱,想要什麼都會得到,非常的珍貴。這個“如意寶”只有太子的國家有,其他的國王都非常忌妒,于是就派人扮作婆羅門找太子要這個“如意寶”。但是國王曾對太子說過:“你可以布施我所擁有的其他東西,但這個“如意寶”你不可以布施。”所以太子就對這個婆羅門人說:“我能夠布施的都已經布施完了,我父王的寶藏都已經空了,唯一剩下的只有這個“如意寶”了,但是父親不同意布施這個。”但那個婆羅門人卻一直想要這個“如意寶”,太子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就偷偷把“如意寶”也送給他了。

  國王知道後非常生氣,就把太子和他的妻子、兒女都流放了。在流放的路上,又出現了很多的婆羅門族,太子又應他們的要求把妻子、兒女也都布施了。

  當他一個人在路上行走的時候,又有人來要他的眼球,于是太子連眼球也都布施了。由于太子毫無保留的發自內心而且心甘情願的布施,感動了很多天神。在天神的願力之下,太子的眼球又有了,恢複了光明,而且還具有了天眼通。那些婆羅門知道後特別後悔,于是把妻子、兒女都還給了他,連那個“如意寶”也還給他了。國王知道這些後非常高興,迎請太子回去繼承王位。

  如果我們懂得放下,而且能夠放下,有時反而還會出現失而複得的情況,而且回報可能還會更大,還會感動和影響更多的有緣人。

  了解這些以後,我們對于財産不需要特別執著,更不可以爲了得到財産喪失道德,令親人之間反目成仇。我們努力工作能夠賺到錢,但是道德卻是賺不到的。財産與道德相比,當然是道德更重要!如果我們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姐妹友愛,寬以待人,多爲他人著想,以這樣爲人處事的原則來生活和工作,或許我們能夠做更大的事業也說不定啊!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做,能自心與佛法相應的話,叁寶會給予我們加持,天龍護法也會護佑我們,周圍的人也會支持我們。讓我們每個人都積極努力的多做自利利他的事情,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相信我們大家都會像菩薩一樣的快樂自在。

  衆所周知,比爾蓋茨與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滿足孩子們的一些要求上,他們絕對是一對吝啬鬼。比爾從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當小兒子羅瑞還不會花錢,但女兒珍妮弗已經可以拿著一些零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羅瑞總是抱怨父母不給自己買他最想要的玩具車。比爾有自己的說法,他認爲: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比爾蓋茨甚至公開表示過:“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産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爲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比爾蓋茨認爲,自己的成功只與個人努力有關,而與金錢多少沒多大關系。確實,比爾幾乎所有創業的錢都是他自己在上學之余打工掙來的,而從來沒有向父母伸過手。幾乎所有人都欽佩他這點。

  北京時間2012年1月16日晚,財經信息網站Frugal Dad上周發布數據稱,2007年至今,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已向慈善事業捐款280億美元,幫助拯救了近600萬人的生命。

  Frugal Dad數據顯示,2007年至今,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已向慈善事業捐款280億美元,占蓋茨590億美元淨資産的48%,較美國政府對外國援助預算多20億美元。

  雖然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但他對錢財的看待非常的理智和淡漠,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他是家族中的榜樣,更給子孫後代留下了真實的、無形的寶貴財富,這樣的財富是任何人無法搶奪的,在這樣的家庭中,也不會出現關于家庭財産方面的糾紛,他給我們每個人都做出了傑出的榜樣。

  

《《佛法,解決內心的方法》智慧的去生活 六、如何面對家庭遺産糾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