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止善知識
善知識是迷途者的向導,善知識是遇險者的護佑,善知識是航船渡海的舵手。
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
對于剛開始接觸佛法,並想要學習金剛乘教法的初學者來說,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學習佛法的重要性和皈依叁寶的意義。我們要知道自己爲什麼學佛,爲什麼要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師或法師來皈依佛門學習佛法。
在沒有找到具德的上師或法師之前,一定要知道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然後再去找尋。當遇到善知識時,我們要仔細觀察,絕不可盲目依止。在末法時代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善知識”當中可能有真有假,有具德的,也有不具德的;有利他的,也有利己的;有救度衆生的,也有欺騙衆生的。爲了對師徒雙方都負責任,我們就要小心翼翼地選擇善知識。雖然我們已經獲得了暇滿人身,但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如果得不到善知識的教導、攝持與敦促的話,受往昔世強大的不良習氣的影響,我們只能流轉在輪回的苦海中不由自主的受苦受難,無法自拔。
在諸多佛法經論當中,都曾強調過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尤其是岡波巴大師在《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中以教證、理證及比喻這叁個方面的論述,闡述了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以教證來闡述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佛陀在《般若攝頌》中說:
賢善弟子敬上師,恒依諸位智者師。
因智功德源于彼,隨說般若波羅密。
佛諸法依善知識,具生功德如來語。
《般若八千頌》中說
若菩薩摩诃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
必先于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
其次,以理證來闡述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若有人想要獲得一切智者的果位,必須要依止善知識才能成辦。首先必須要圓滿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如果缺乏善知識的引導,處于無明中的我們不但不知道該如何積累這些資糧,還會誤入歧途。其次必須要遣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如果沒有得到善知識的指導,就無法遣除這些障礙。我們從進入佛門直至獲得菩提果位,都離不開善知識的引導與監護。若沒有善知識,絕不可能有佛陀的名號,而賢劫千佛無不是因爲曾經依止了善知識而成就佛果
下面我們再以叁個比喻來闡述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岡波巴大師說:
善知識是迷途者的向導,
善知識是遇險者的護佑,
善知識是航船渡海的舵手。
我們先來闡述第一個比喻,善知識是迷途者的向導。
行路人若不熟悉路途又沒有向導時,往往會走錯路。若有向導,則不入歧途,且能順利抵達目的地。同理,一個修行人要想趨入無上菩提道,想要獲得圓滿佛果,善知識就是這個修行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向導。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若沒有遇到如向導般的大乘善知識,也許會錯入外道,也許會落入聲聞,還可能迷于緣覺等狀況。修行者跟隨如向導一般的大乘善知識,不但不會走錯路,而且還能到達一切智者的城市中。正如《善財童子傳記》中說:
善知識就像趨入般若大道的向導。
第二個比喻是,善知識是遇險者的護佑。
行者走在危險之地,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強盜或野獸的傷害。若沒有護送者的保護,要麼財産會損失,要麼身體受傷害,甚至生命有危險。如果行者身邊有一位英勇的護送者保護,他就會遠離這些可怕的危險,就能平安到達目的地。
對于一個修行者來說,要想趨入菩提大道,並爲此積累福德與智慧資糧,達至一切智者的城市,若沒有像護送者一般的善知識做保護的話,就會被如強盜一樣的內在的“分別念”、“煩惱障”和外在的魔障所懾服,令修行者誤入歧途的違緣立即乘機而入,竊取善業之財,並斷送善趣之命!正如《入菩薩行論》中說:
煩惱就像強盜,
等待機會傷害我們。
機會一來,便劫走我們的功德,
使我們無法往生善趣。
修行者如果不離開如“守護者”一般的善知識,就不會損壞善業之財,就不會斷送善趣之命,就能夠平安抵達一切智者的城市。正如《善財童子傳記》中說:
菩薩的一切福德是善知識守護。
《不動優婆夷傳記》中說:
善知識們就像是護送者,引導我們平安到達一切智者處。
最後闡述第叁個比喻,善知識是航船渡海的舵手。
一個乘船的旅行者想要渡過大海到達彼岸,若沒有舵手,即便是登上船舶也無法到達想要去的彼岸。一個沒有舵手的航船行駛在大海中,一定會迷失方向。而有了駕馭船舶的舵手,又有了他們的智慧和勤奮努力的工作,乘船者就一定能夠到達航行的彼岸。一個修行者要渡過輪回的大海,沒有像舵手一樣的上師善知識引導,就難以超越輪回。雖然乘上了趨入佛法的大船,有了一些功德,但卻不能圓滿,還是會沈沒在輪回的苦海中,隨業流轉,無法到達涅槃的彼岸。《華嚴經》說:
善知識就像船夫,救渡我們渡過輪回的苦海。
因此,我們應該依止如向導、如護送者和如舵手一般的善知識,因爲他們正確無誤地告訴了我們什麼是佛、法、僧叁寶,並指導我們如何步入解脫大道。
初學者必備的條件
對于初學者來說,學佛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呢?在這裏介紹一下叁個重要的條件:
第一是對上師、法師、善知識的虔誠信心。
第二是對因果、四聖谛取舍的勝解信。
第叁是對輪回過患生起的出離心。
我們應以《華嚴經·樹莊嚴》中所說的“敬師九心”,全心全意地供奉上師,雖然完全做不到,也要發心學習。《華嚴經》所說的“敬師九心”是:
(1)視師如父母的“孝子心”;
(2)誠心不變的“金剛心”;
(3)負載重任的“大地心”;
(4)風雨不動搖的“山嶽心”;
(5)忠誠服務的“仆人心”;
(6)謙虛恭敬的“下人心”;
(7)承受上師負擔的“車乘心”;
(8)能忍辱而不背叛的“義犬心”;
(9)爲上師而風裏來、浪裏去從不厭煩的“航船心”。
由于我們在輪回當中流轉的時間太久,習氣根深蒂固,因此在心的相續中難以生起對善知識的虔誠信心、對流轉輪回的出離心以及對諸法無常的定解心。所以要依止具德的善知識,並在善知識的正確引導下,努力培養出自己的虔誠心、出離心以及正知見。因此,對于一個初學佛者來說,不要急著先修持一些深奧的密法,如中觀、般若或者關于空性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等一些法門。如果在還沒有獲得穩固的基礎之前,就看這些具有深奧法理的書籍,然後就去修持這些法的話,對自己不但得不到很大的幫助和利益,反而容易誤入歧途!龍樹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講得非常清楚:如果對空性産生錯誤認識的話,缺乏慧根的人必定受到損毀。就好比一個缺乏經驗的人去抓蛇,會被蛇咬傷中毒而死亡。如果一個持咒顛倒的人詛咒他人,詛咒的結果反而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初學佛法的人在沒有打好基礎的情況下,學習一些深奧的法門或盲修瞎練,其後果猶如空中樓閣。所以對于一個佛法的初學者而言,必須先要打好穩固的修行基礎,一個沒有紮實基礎的人,不但無法樹立深奧的空性境界之正見,連世間法都難以成辦!就好象在冬天的冰上蓋房子。冬季一過,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消失了一樣。
爲了對因果産生信解,初學佛法者首先要看一些介紹因果的經書。如《百業經》、《賢愚經》、《十善業道經》以及龍樹菩薩所造的《親友書》等。
爲了對輪回産生出離心,建議大家看一些描述六道衆生各種痛苦的經書。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普賢上師言教》和《解脫莊嚴寶論》。這些經、論詳細的描述了六道衆生各種痛苦的故事,還有世親論師所造的《俱舍論的世間品》等等,希望大家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