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無量心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妙樂;願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舍。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四無量心”。實修有實修的次第,念誦也有念誦的步驟,慈、悲、喜、舍也有它的順序。但由于每個人的根器、因緣不一樣,所以有些人從慈心開始修持,一直到能做到“舍”心的境界;有些人從“舍”心開始修持,然後慢慢達到慈、悲、喜的成就。
那麼,什麼叫做慈心呢?
當我們看到衆生非常快樂,沒有痛苦的時候,我們在心裏希望一切衆生能夠永遠保持這快樂,希望他的快樂長久或者永恒,不僅願他們具備快樂,還願他們具備快樂之因,這樣一種心態叫做“慈無量”心。巴楚仁波切曾經說:“慈無量就像雌鳥養育小鳥一樣。即雌鳥養育小鳥時,首先建造一個柔軟舒適的窩,然後用羽翼覆蓋,給予溫暖。在小鳥能飛翔之前,都是以輕柔的舉止撫育小鳥。同樣,我們也應當以身、語、意慈愛地對待叁界的一切衆生”。修習慈心的功德是難以計量的。《月燈經》雲:
于億萬刹土,廣興無量供,
供養最勝土,比慈心功德,萬分難及一。
修習慈心的人,在沒有證得菩提以前會獲得八種利益。《寶曼論》中說:
天人多以慈心向,時時並爲作佑護,
心常安逸快樂多,毒藥武器難加害,
無需動苦諸事成,能生梵天之世界,
縱然未能得解脫,慈心能獲此八利。
什麼叫做悲心呢?
當我們看到一個衆生受苦受難的時候,我們心裏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離開這個痛苦,不僅僅願有情離苦,還願他們離苦因,這樣的一種心態叫做“悲無量”心。悲心的對境是感受痛苦的衆生,當你看到痛苦的景象時才能生起悲心。所以慈心和悲心的對境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上也稍有差別。慈心是願衆生獲得快樂,悲心是願衆生遠離苦痛。
我覺得從悲心開始修比較容易一些。因爲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很快樂的時候,心裏希望他的快樂能夠恒久的心態比較難以做到。但是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痛苦,我們就自然而然地很希望他離開這個痛苦,這樣的同情心是比較容易生起的,所以還是首先修悲心比較容易一些。悲心修好後,慈心、喜心、舍心自然就會生起,因爲這四種心息息相關。修持大悲心的功德,等于修持一切萬法的功德。佛陀在《攝正法經》中說:
欲獲得佛果,學多法不成,
唯當學一法,何爲學一法?
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
彼獲諸佛法,了如指掌矣。”
什麼叫做喜心呢?
當我們看到衆生快樂的時候,希望一切衆生不但不離開所具有的這種快樂,並希望衆生的快樂和幸福更加增長,更加長久的想法,稱之爲是“喜無量”。這比“慈無量”的境界更高、更勝一些。如某人在佛法上達到很高的境界,或是好的功德産生的時候我們特別的高興,這也是喜心。
什麼叫做舍心呢?
看到親人時不起貪執心,看到仇人時也不生嗔恨心,親人和仇人沒有任何分別,能夠達到一個平等的境界,這就是“舍無量”。
有些經典或一些高僧大德們也曾經說過,首先修舍心會比較容易一些。巴楚仁波切說:“舍無量”應當是如仙人布施一樣。譬如,仙人們宴請賓客時,對于高貴卑賤、強大弱小、賢善惡劣、高、中、低等的一切人都無有差別而進行布施。同樣,我們應當對遍布虛空界的一切衆生——大悲心的對境平等相待,在沒有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應反複修心”。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這四種“心”不同的地方是什麼,知道四無量心的功德有多大,然後慢慢讓自己做到。
然而四無量心不僅僅只是在一兩個人身上生起的。比如在父母身上生起的慈心,或在自己孩子身上生起的慈心,這並不難做到,這並不是四無量心中所講的慈心。無量的意思是指不僅僅是在一兩個人的身上生起的,而是在很多的衆生身上生起,才談得上是無量。普賢行願品中說:
乃至虛空世界盡,
衆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這就是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舍心無量。修持四無量心具有四種功德:
一、今世會獲得安樂
二、福報增長到無限
叁、對菩提佛果意志堅固
四、爲了衆生而能夠承受輪回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