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心與因果
觀察發心
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心的動機,調整自己的發心,因爲正確的發心非常重要。
雖然我們自認爲自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但從無始輪回以來,自私自利的習氣根深蒂固,利益他人的發心卻比較薄弱,實際上是否是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者就很難說了。因此哪怕是修一秒鍾的法,行微不足道的善,都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攝持。當然對于一位初學者來說,生起菩提心是有一定困難的,但無論如何作爲一名大乘行者,必須要先從修持菩提心著手。
首先,我們學習生起造作的菩提之心,然後再慢慢訓練能夠做到真實無僞的菩提之心。一旦相續中具備菩提心的攝持,那麼此刻所修的佛法或者所行的善業都將成爲增上菩提心的助緣。而且在日常修行的過程中、解脫的道路上也會少遇挫折。不但修行的過程會順利,最終産生的結果也會非常圓滿。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也是發願的力量,更是利他之心的力量。所以聞、思及實修之前,觀察自己的動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修行者心態的不同,所導致的成就也有天壤之別。譬如修行的發心比較狹隘,那所獲的結果便是渺小的。如果修行的心態比較中等,獲得的結果則是中等的。如果修行的發心圓滿廣大,那所獲得的結果也是圓滿廣大的。如果你在修行任何一個法門之前,根本沒有良好的心態,其結果也不會是好的。
我們說修行發心不正確會有叁種過失:首先是無法成爲大乘的佛弟子;其次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善業往往會被嗔恨所摧毀;最後是修行所達到的結果不圓滿。
不要過分注重形式上的修行,要多關注內在的動機與發心,比如表面上的行爲是不善業的,但發心是善的,那麼不善業的表相也會轉變成善業;如果心是不善業的,表面上再怎麼行善積德,待因緣成熟時這些所謂的善業遲早也會變成不善業。《法句經》中說: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汙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若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對于世間人而言,能夠做到佛法中所講的這些有一定的困難。因爲世間人已經習慣注重表面的形式,而忽略觀察內心的動機,心經常容易往外散亂,這就是衆生流轉輪回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迷惑錯亂的一個根本。尤其當今社會裏出現很多慈善事業,這是很好的現象。如果大家都正確的發心去運作,那真是錦上添花啊!然而,我們很難保證所有慈善事業的發心都是正確的。即使我們做出了令人佩服的偉大慈善事業,但如果我們內在的發心不純淨、不正確的話,那是非常可惜的事。無以倫比的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蔓》中說:
爲了現世的名聞和供養而廣行善業,就像用一棵葫蘆和一袋酒糟,來交換無價的如意寶珠一樣毫無意義。
謹遵因果
凡夫往往爲追求眼前的一己之利,而不謹慎遵守因果規則,這種所作所爲,都是由于無明愚癡所造成的顛倒,所謂“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就是這個道理。即使我們所造作的惡業經過百千萬劫,因果的規律仍是絲毫不爽的。如《大寶積經》中所說: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現在做什麼不一定即刻就發生,因爲人的生命不止一生一世,而是累生累世的流轉,誰也無法知道自己在過去哪一世的流轉中曾造過怎樣的業,所以這一世行善積德並不能確保今生今世就能獲得幸福快樂。同樣的,現在所造的惡業也不能確定今生會遇到痛苦和不幸。也許你仍然會富有、幸福,但這不代表今生所造的惡果在將來不用承受,更不表明因果不存在!只不過是“不是不報,時機未到”罷了。龍樹菩薩說:
造了罪惡業,報應非及時,到了死亡時,業果見分曉。
因此我們今生所做的善惡果報不一定很快實現,因爲我們還有很多過去世的業未完全受盡。
有些對佛法一知半解的人常會抱怨說,我曾經做了多少多少好事,但一點好的結果都沒有。甚至有些人很失望地跟我說:“某某人一生當中做了多少多少壞事,但他的身體卻越來越健康,生活也越來越幸福。而我呢,經常與人爲善,幫助窮人,專心念佛,卻常常遇到不順,出現重重違緣。師父啊!是否因果不存在呢?”我說:“這並非因果不存在,而是你對因果的認識與見地不清楚”。建議你多讀一些有關因果的佛教經典,多了解一些關于因果故事的公案。佛祖曾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關于因果循環規律,是佛陀依大智慧徹底通達而做出的無誤解釋,連阿羅漢都無法徹底解釋因果之因的産生,因爲阿羅漢具有四不知因的障礙。(四不知因即:因佛法深、細而不知;因對境遙遠而不知;因時間久遠而不知;因分類無量而不知。)所以我們作爲凡夫俗子對因果産生迷惑是理所當然的事。凡夫的“分別念”幾乎都是因顛倒錯亂而生。佛陀曾經說:
凡夫人的五官與思想是錯亂的、靠不住的。
那麼我們又有什麼能力和智慧了知過去世的因果循環呢?因此我們絕不能以自己的分別念來判斷因果的循環。假如我們以自己的分別念來衡量因果産生之因的話,那你所得出的因果之果也將是顛倒錯亂的,甚至會覺得因果並不存在。所以我們千萬不可以自己的分別念來看待因果的取舍,好好依照佛陀的法教及大德善知識們的教言,謹慎遵守因果規則,這樣才能掌控未來的命運,才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人。經中言:
誰在恒沙劫年中,
虔誠之心以飲食,
華蓋寶幢與明燈,
供養億萬諸佛陀;
誰在善法遭毀滅,
聖教趨于滅亡時,
日夜受持一善戒,
後者功德更殊勝。
發心有兩個對鏡,一是以佛爲所緣發心的對鏡;二是以衆生爲所緣發心的對鏡。以佛爲所緣的發心是指智慧資糧道;以衆生爲所緣的發心是指福德資糧道。這和上求佛道與下化衆生的道理一樣。